馬 煒
(陜西省商洛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醫(yī)院 心內科, 陜西 商洛, 726000)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指心臟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發(fā)生障礙,不能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臟,導致靜脈系統(tǒng)血液淤積,動脈系統(tǒng)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導致心臟循環(huán)障礙癥候群[1]。
心衰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心臟疾病發(fā)展的終末階段,常并發(fā)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特別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陣發(fā)性心動過速等,可進一步加劇心衰進展,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2]。2013年美國心力衰竭指南提出“遵指南藥物治療”(GDMT)[3], 為臨床規(guī)范治療提供了標準化參考,該指南指出胺碘酮作為一種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可取得積極療效。研究[4]顯示,單純采用胺碘酮治療存在藥效短、副作用多等缺點。本研究對收治的8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颊叻纸M治療,探討胺碘酮聯合厄貝沙坦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對心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心血管內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颊邽檠芯繉ο?。納入標準: ① 結合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妊娠、哺乳期婦女; ② 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禁忌者; ③ 急性心肌梗死、藥物中毒等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 年齡49~72歲,平均(62.7±6.8)歲; 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 Ⅲ級29例, Ⅳ級11例; 原發(fā)疾病類型: 冠心病19例,高血壓心臟病14例,擴張型心肌病7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 年齡21~70歲,平均(62.5±6.6)歲; NYHA心功能分級: Ⅲ級31例, Ⅳ級9例; 原發(fā)疾病為冠心病17例,高血壓心臟病15例,擴張型心肌病8例。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NYHA分級及原發(fā)疾病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2組患者均接受??瞥R?guī)治療指導,包括給予強心藥物、利尿劑等積極治療基礎疾病,住院后絕對臥床休息,低鹽低脂飲食等。對照組給予胺碘酮(商品名: 可達龍鹽酸胺碘酮片; 杭州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國藥準字H19993254)口服治療,初始劑量0.4~0.6 g/d, 分2~3次服用,服用1~2周后根據患者耐受及病情改善情況,酌情調整劑量維持在0.2~0.4 g/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厄貝沙坦[商品名: 厄貝沙坦片(吉加); 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國藥準字H20000513]治療,口服,初始劑量為0.15 g/(次·d), 根據患者服藥情況酌情追加至0.3 g/(次·d)。2組均持續(xù)治療6個月,治療期間謹遵醫(yī)囑,并加強隨訪檢查。
1.3.1 心功能觀察: 采用超聲心動圖檢查2組治療前后每搏心輸出量(SV)、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
1.3.2 療效評估: 參照貝正平、沈衛(wèi)峰主編的《心血管疾病診療標準》(2012年)[6]中相關標準評估療效。顯效: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NYHA Ⅰ級或降低≥2個等級; 有效: 臨床癥狀體征有明顯改善, NYHA未達到Ⅰ級但降低Ⅰ級; 無效: 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繼續(xù)加重, NYHA分級無變化或分級提高或病情惡化導致死亡。因藥物反應不耐受而終止治療也判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3 不良反應: 觀察2組服藥期間出現的藥副反應和心臟不良反應情況,如甲狀腺功能亢進/低下、胃腸道反應、眼部色素沉著以及竇性心動過緩等常見癥狀。
2組均成功完成治療,無中途退出或死亡病例。2組治療后SV、LVEF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 LVESD、LVEDD顯著降低(P<0.05); 觀察組治療后上述心功能指標改善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與對照組比較,#P<0.05。
對照組共出現11例不良反應,其中藥副反應6例(甲狀腺機能亢進2例,甲狀腺機能低下1例,胃腸道反應2例,眼部黃棕色色素沉著1例)、心臟不良反應5例(竇性心動過緩3例, Q-T間期延長2例); 觀察組共出現4例不良反應,藥副反應2例(甲狀腺機能亢進1例,胃腸道反應1例)、心臟不良反應2例(竇性心動過緩2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2 2組治療效果評估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3 2組藥副反應及心臟不良反應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最新權威《中國心血病報告2017》[7]指出,盡管中國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隨著社會老齡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普遍暴露,中國約有2.9億心血管患者,且呈低齡化蔓延趨勢。目前中國約有450萬心衰患者,且較大比重合并心律失常,其發(fā)生機制較為復雜,較多報道[8-9]認為原因可能是: ① 心肌細胞結構重構和電重構。心衰患者心臟負荷增加導致室壁張力增加和心臟擴張,導致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和結構改變。② 神經激素的參與作用。心衰患者交感神經系統(tǒng)和RAAS系統(tǒng)處于激活狀態(tài),增加心肌收縮和促進水鈉潴留,通過收縮血管作用改變心臟負荷狀態(tài)等致心律失常。目前醫(yī)學上并無治療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特效藥物,通常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基礎上聯用改善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是一種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半衰期長,主要電生理效應是延長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及有效不應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動,降低心室負荷所造成的心室重塑,降低竇房結自律性及傳導速度,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所致的臨床癥狀[10]。胺碘酮不能治療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預后改善仍有待完善。
本研究選用胺碘酮聯合厄貝沙坦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心功能指標SV、LVEF、LVESD、LVEDD均較對照組顯著改善(P<0.05), 和 Bai R A等[11]研究相吻合,說明聯合厄貝沙坦對心衰合并心律失?;颊咝墓δ苄Ч@著。藥代動力學顯示厄貝沙坦口服后能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達60~80%, 消除半衰期為11~15 h, 通過葡萄糖醛酸化或氧化代謝。國內外有報道[12-13]分析厄貝沙坦是一種血管緊張素Ⅱ(Ang Ⅱ)受體抑制劑,能抑制Ang Ⅰ轉化Ang Ⅱ, 能特異性地拮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1受體(AT1), 且對AT1的拮抗作用大于AT2 8 500倍,通過選擇性地阻斷AngⅡ與AT1受體的結合,抑制血管收縮和醛固酮的釋放,產生降低血壓和改善心室負荷結構的作用。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和心功能較好改善,總有效率為95.00%, 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P<0.05), 與林青等[14]研究結論相一致,說明聯合厄貝沙坦對改善心衰合并心律失?;颊咝墓δ苄Ч@著。作者分析認為厄貝沙坦能降低腎上腺素能張力,有效減輕心臟損害和減少心肌氧耗量,有利于心室重塑和心功能恢復。動物模型實驗[15]發(fā)現,厄貝沙坦能減輕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組織病理改變,促進左室結構、重量和功能恢復,也充分說明厄貝沙坦對心臟功能
的保護修復作用。有研究[16]指出厄貝沙坦可通過調節(jié)神經激素相關細胞因子如腦鈉肽(BN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等,減輕心衰患者交感神經抑制狀態(tài)和心臟負荷,保護心臟功能和降低心律失常。本研究2組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僅出現2例甲狀腺機能亢進和2例竇性心動過緩,顯著低于對照組27.50%(P<0.05), 且上述癥狀經簡單處理調整用藥后好轉,說明聯合厄貝沙坦治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