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皓
(上海市寶山區(qū)仁和醫(yī)院 放射科, 上海 ,200431)
腦梗死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指因腦部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腦組織出現(xiàn)局限性壞死或軟化的一種情形,患者數量約占全部腦卒中的80%, 且近年來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明顯上升的態(tài)勢[1]。由于腦梗死與患者年齡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發(fā)病人群以60歲以上老年人為主,而中國是目前全球范圍內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國家,故腦梗死已經成為嚴重威脅老年人群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2]。磁共振波譜分析是利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以及化學位移計自旋耦合現(xiàn)象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全新影像學檢查技術,可準確揭示出腦部細胞代謝狀態(tài)[3]。本研究分析腦梗死治療前后磁共振波譜與臨床評分的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1—6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 年齡55~68歲,平均年齡(62.27±1.03)歲; 病程1.5~10 h, 平均病程(5.21±0.19) h; 分期: 超急性期46例,急性期24例; 癥狀表現(xiàn): 頭暈、頭痛33例,惡心、嘔吐25例,運動性和(或)感覺性失語12例。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聯(lián)合編撰的《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相關診斷標準者; ② 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后凝血機制障礙者; ③ 腦梗死患者家屬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 ① 中重度昏迷者; ②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者。
所有腦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溶栓治療、抗凝治療、抗血小板治療、降纖治療、血液稀釋療法、腦保護劑等治療[4]。治療前以及治療后分別進行磁共振波譜分析和臨床評分測定。磁共振波譜分析方案如下: 儀器設備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Magnetom Aera 1.5 T核磁共振儀,頭部正交線圈,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先進入儀器,首先對腦梗死患者實施磁共振常規(guī)序列掃描,包括T1加權像(T1WI)、T2加權像(T2WI)、對比增強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IAR)、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磁共振波譜(MRS)檢查,在借鑒擴散加權磁共振成像發(fā)現(xiàn)的病灶位置后選取最佳顯示層面,避開正常腦組織后對其進行橫切位、冠狀位掃描以確定病灶感興趣區(qū)[5]。隨后利用多點分辨選擇波譜(PRESS)技術獲取磁共振波譜分析結果。在此過程中脈沖序列重復時間1 250 ms、回波時間100 ms、頻寬2 000 Hz、視野50 mm、平均提取方差值3次,所有病例均繪制出病灶波普變化曲線并對相位和基線予以校正后依據化學位移確定化合物位置。
選取磁共振波譜分析、臨床評分作為觀察指標,其中磁共振波譜分析包括N-乙酰天門冬氨酸(NAA)、肌酸(Cr)、膽堿化合物(Cho)、乳酸(Lac); 臨床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斯堪地那維亞卒中量表(SSS)、加拿大神經功能評分量表(CNS)、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予以測定[6]。
腦梗死患者治療后NAA、Cr、Cho、Lac、NAA/Cr、Lac/Cr均較治療前顯著提升(P<0.05), 見表1。
表1 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磁共振波譜分析結果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腦梗死患者治療后NHISS評分、SSS評分、CNS評分、MMSE評分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臨床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提示,腦梗死治療前后磁共振波譜分析與NHISS評分、SSS評分、CNS評分、MMSE評分存在顯著相關性(r=-0.645、0.589、0.577、0.558,P<0.05)。
腦梗死是目前全球范圍中老年人群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發(fā)病率、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45歲之后呈現(xiàn)出明顯增高態(tài)勢, 65歲以上人群增加尤為明顯, 75歲以上發(fā)病率是45~54歲的5~8倍,即便是經過對癥治療而存活的腦梗死患者,仍有50%~70%遺留有癱瘓、失語等嚴重殘疾[7]。腦梗死在發(fā)病之前普遍存在著明顯的征兆,故在其發(fā)病早期予以積極的治療將大幅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8]。
磁共振波譜分析是當前醫(yī)學界測定活體內某一特定組織區(qū)域內化學成分的唯一無損傷技術,是磁共振成像與磁共振波普技術的有機集合體,屬于一種新型診斷方法[9]。尤其是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已經正式認可該技術,并且就其由實驗室研究轉入臨床應用,繼而在腦梗死患者生理變化、早期診斷、療效評估以及預后預測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10]。
本研究證實, 70例腦梗死患者在經過急救治療后NAA、Cr、Cho、Lac、NAA/Cr、Lac/Cr均較治療前顯著提升(P<0.05)。在臨床評分比較中,除NHISS評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外, SSS評分、CNS評分、MMSE評分均顯著提高(P<0.05)。由此結果可知,本研究中腦梗死患者在經過治療后磁共振波譜分析以及臨床評分均得到了顯著改善。在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中證實,腦梗死治療前后磁共振波譜分析與NHISS評分、SSS評分、CNS評分、MMSE評分存在顯著關聯(lián)(r=-0.645、0.589、0.577、0.558,P<0.05), 其中與NHISS評分呈負相關,而與其他3項呈正相關。原因在于NAA主要位于神經元2.0 mg/L處,是目前全球范圍內醫(yī)學界公認的神經元標志物,其數值降低意味著神經元的脫失以及功能障礙[11]。Cho位于3.2 mg/L處,與細胞膜磷脂代謝密切相關,并全程參與到了細胞膜構成,數值升高反映出細胞增殖以及膜轉運效果增強[12]。Cr位于3.0 mg/L, 為三磷酸腺苷及二磷酸腺苷的緩沖劑,常被用作磁共振波譜相對定量測定時的參照物[13]。Lac位于1.3 mg/L, 正常情況下含量極低,在缺血缺氧時大幅提高[14]。各指標數值的改變既反映出神經功能的變化,又凸顯出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的改善,與臨床評分之間變動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15]。
綜上所述,腦梗死治療前后磁共振波譜分析與臨床評分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性,可作為評估其臨床療效以及預測預后的重要參照依據,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