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明
【熱點背景】
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前進的動力,其中思想理論的創(chuàng)新尤其重要。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7年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寫入黨章;2018年3月11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載入憲法。
【知識延伸】
一、從近代到當代的中國: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毛澤東思想及其實踐,如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等;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實踐,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南方談話、“一國兩制”等;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提出科學發(fā)展觀。
二、近現代世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列寧主義及其實踐活動,如十月革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經濟改革;西方經濟理論及其實踐,如重商主義、古典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等。
【命題趨勢】
視角1:社會主義理論不斷豐富的歷程及其實踐
(1)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國情相結合,通過十月革命,在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為鞏固政權提出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列寧主義。
(2)毛澤東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一國兩制 ”的理論,形成了鄧小平理論,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江澤民結合國內外形勢,提出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黨的建設角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胡錦濤結合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態(tài)勢,提出科學發(fā)展觀,從如何發(fā)展的角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視角2:鄧小平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對比
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提出中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市場的因素來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改變過去國家對經濟的計劃控制,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凱恩斯主義理論:盛行于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為了應對市場機制的失靈,提出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政策,其典型代表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視角3:中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差異及原因
俄國革命依靠的是“城市中心論”,通過占領中心城市,進而控制全國;中國則是依靠“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俄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城市中工人階級力量相對強大;中國是傳統(tǒng)農業(yè)國,資本主義不發(fā)達,城市反動勢力強大。
視角4:近代西方經濟理論的內容及差異
(1)重商主義主張發(fā)展工商業(yè),儲備金銀,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發(fā)展外貿,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與發(fā)展。
(2)古典經濟學的自由主義思想以亞當·斯密為代表,他認為通過市場機制自發(fā)作用的調節(jié),可以自然而然地使社會資源獲得最優(yōu)配置,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應降至最低。
(3)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等方面干預經濟,以此來解決市場機制所帶來的弊端,典型的代表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4)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盛行于20世紀70年代末,主張自由貿易是最好的外貿政策,堅決反對政府的過多干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是其代表。
【模擬演練】
19世紀中葉,無產階級領袖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提出了構想,各國結合本國國情,在實踐中走出了不同的社會主義道路。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一 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tài)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只有按照一個統(tǒng)一的大的計劃協(xié)調地配置自己的生產力的社會,才能使工業(yè)在全國分布得最適合于它自身的發(fā)展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和發(fā)展。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材料二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了由“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靶陆洕摺钡膬热萦校恨r業(yè)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自己支配……工業(yè)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廠礦企業(yè),由國家經營;中小型企業(yè)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yè),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yè)……流通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貿易壟斷,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前提下,允許自由貿易……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
材料三 不要糾纏于“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討論,“改革開放的判斷標準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中國現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p>
——摘編自鄧小平1992年的南方談話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構建的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列寧是如何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鄧小平發(fā)展與完善社會主義道路的措施。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經典理論與科學實踐這兩者關系的認識。
【參考答案】
(1)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工業(yè)的發(fā)展。
(2)繼承和發(fā)展:堅持國家對經濟的計劃控制,通過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生產力,從而間接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3)堅持解放思想;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經典理論可以科學地指導實踐;科學實踐可以完善與發(fā)展經典理論。
【名師點撥】
以上問題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知識范圍,考查考生宏觀把握歷史知識和綜合分析的能力。第一題至第三題都要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來回答問題,答案的來源就是材料和課本知識,記住尋找信息時要把材料信息放在第一位。第一題和第三題是“概括特征(或措施、現象、表現)”類問題,得分關鍵在于逐行、逐句、逐層全面地提取有效信息,簡明扼要地回答問題。第二題是“說明歷史現象的發(fā)展、變化”類問題,得分關鍵在于把握材料信息與課本知識的關聯,準確表達其內在邏輯。第四題是“認識”類問題,回答該類問題可從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樣、特定歷史環(huán)境、規(guī)律性認識等角度去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