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曉雯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 助理研究員
在央視熱播的紀(jì)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的學(xué)生用中藥制作唇膏的細(xì)節(jié)引來不少關(guān)注。那么,古代女子使用的唇膏用的什么原料?又是如何加工的呢?
古人對于美麗妝容的追求和今人并無二致,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顯學(xué)》中就有“脂以染唇,澤以染發(fā),粉以敷面,黛以畫眉”的描述,古代女子妝容之精致可見一斑,而整個面部妝容的點睛之筆則要數(shù)唇妝為最了!
唇膏在古代稱為“口脂”或“唇脂”,漢代《釋名》中解釋說,“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笨梢娮畛醯拇礁嗍且缘ど埃粗焐埃樵?,用來模擬和增強嘴唇天然的紅潤色澤。其實,古代以朱砂涂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商代,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頭像和人面像的臉頰和唇部就涂有朱砂。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的西漢霍賀墓中隨葬的一套漆妝奩中,一個圓盒中裝有紅色胭脂,經(jīng)專家鑒定,其成分正是朱砂。古代的胭脂也常常同時用于唇妝,以朱砂為原料制作唇膏的傳統(tǒng)延續(xù)很久,唐代醫(yī)書《外臺秘要》中收錄的口脂配方中,仍有不少是以朱砂為染色的原料。
朱砂是一種紅色的礦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古代常用作顏料,亦是煉丹的原料之一。同時,朱砂還是一味中藥,傳統(tǒng)醫(yī)學(xué)對朱砂的認(rèn)識,經(jīng)歷了從無毒到有毒,再到限量使用的過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朱砂列為上品,可見當(dāng)時對朱砂的毒性還不了解。古人在朱砂中加入動物油脂及香料,制作成唇膏,但這樣的唇膏常年使用,對身體有害無益。
《紅樓夢》中提到,賈寶玉愛“吃胭脂”,這胭脂若是朱砂制成,寶玉恐怕有中毒之虞。其實,古代用于制作胭脂和口脂的最常用原料是一種中草藥——紅花。
紅花古稱紅藍(lán)花,原產(chǎn)于中亞,在漢代傳入我國。據(jù)說“胭脂”的名稱源于產(chǎn)紅花的焉支山(位于甘肅)。漢武帝時,霍去病擊敗匈奴,使其被迫遷出河西,匈奴人哀嘆“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可見用紅花制作胭脂早就是匈奴人的習(xí)俗。后來,通過絲綢之路,紅花漸漸傳入中原,并迅速由北向南流行開來。宋代《嘉佑本草》中也記載:“紅藍(lán)花味辛溫,無毒,堪作胭脂”。元代甚至設(shè)立“紅花局”“紅花提舉司”等機構(gòu)對紅花的栽培、加工和流通進行管理。
用細(xì)簪子挑一點兒抹在手心里,用一點兒水化開,抹在唇上。
紅花有活血化瘀、祛瘀止痛之功。不過用來制作唇膏,還是因為它亮麗的顏色。紅花的花瓣呈鮮艷的橙紅色,其中含有紅色素和黃色素,黃色素溶于水,紅色素不溶于水,因而古人在用紅花制作胭脂和染料時,就利用這一原理,退去黃色素,記載于西晉張華《博物志》中,“取藍(lán)花搗以水,洮去黃汁,作餅如手掌,著濕草臥,一宿便陰干。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日,以水洮黃赤汁,盡得赤汁而止也。”加工時,還要加入粟飯漿水和醋,后來又加入牛髓、豬胰等物,增加黏性和油性,使其成為細(xì)膩潤滑的膏體,這便和我們今天的胭脂和唇膏相近了。
還有一種可以用來制作唇膏的中草藥是紫草。紫草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有記載,是一味清熱涼血、解毒、透疹的藥物,它含有的紫草素具有抑菌、消炎作用。紫草的根部呈暗紫紅色,在古代被用作天然的植物染料。
晉代崔豹《古今注》載:“今人以重絳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為紅藍(lán)爾?!苯{即大紅色,而重絳則是顏色較深的紅色,這種胭脂并不是紅花制成的,那是用的什么原料呢?唐代《續(xù)博物志》解釋道:“三代以絳,涂紫草為臙脂?!边@種絳色的胭脂,正是紫草制成的。據(jù)孫思邈《千金要方》載,用紫草作為染色劑制作唇脂時,須將紫草煎數(shù)十沸,取出一根紫草放在指甲上研碎,若紫草心呈白色,則其中的紫色色素已經(jīng)褪盡,就可以將其取出了。唐代醫(yī)書《外臺秘要》收錄了大量制作口脂的配方,很多方中都有紫草,還常以紫草和朱砂配合,調(diào)出不同的顏色。紫草的顏色偏紫,因此“若作紫口脂,不加余色”,如果要做朱紅色的口脂,則“和兩大豆許朱砂即得”。
除了染色劑外,古人使用的高級唇膏還要加香料,令唇齒生香。南朝劉孝威的《寄婦詩》云“艷彩裾邊出,芳脂口上渝。”五代韋莊的《江城子》云:“朱唇動,先覺口脂香?!笨梢?,唇膏優(yōu)雅的芳香為女性增添了別樣的魅力。和染色劑一樣,香料也是取自天然,其中用到了不少天然草本。
北魏《齊民要術(shù)》記載的唇脂只是加入丁香、藿香,到了唐代,《千金要方》記載的唇脂配方就講究多了,加入甘松香、艾納香、苜蓿香、茅香、藿香、零陵香、雀頭香、沉香、蘇合香、白膠香、白檀香、麝香、甲香、丁香,共計14種香料,其用途也不僅用于婦女美化妝容,還可以治療唇白無血色及口臭?!锻馀_秘要》中的口脂方不僅介紹了制作紫色和朱色口脂的配方,還介紹了如何制作肉色口脂,是男女皆可用的一種無色潤唇膏。
古代唇膏的形態(tài)和現(xiàn)在的唇膏差不多,有做成方便涂抹的條狀的。《鶯鶯傳》中描寫崔鶯鶯收到張生從京城寄來的禮物,其中就有“口脂五寸”。也有置于盒中,既可作為唇膏,也可用作胭脂。如《紅樓夢》里,寶玉給平兒看的放在白玉盒子里的胭脂,“只用細(xì)簪子挑一點兒抹在手心里,用一點兒水化開,抹在唇上,手心里剩下的就夠抹頰腮了”,這樣的用法雖然稍嫌麻煩,但女子對鏡妝飾,輕點朱唇的情景,想來也是別具風(fēng)情。
古人唇膏的顏色可能不及今天的豐富,但有的色彩在今天看來也頗為前衛(wèi)。唐宋詩文中,可見朱唇、猩唇、桃唇、櫻唇、絳唇、檀唇、紫唇等,以嬌艷的花果作比,對斑斕唇色的描述甚是生動。最常見的朱唇是大紅色,猩唇是深紅色,檀唇是淡紅色,女子根據(jù)服飾、妝容、場合、季節(jié)來搭配不同的唇色,既是選擇,也是樂趣。
南北朝和唐代還流行過黑唇,南朝徐勉《迎客曲》中有“斂袖嘿唇迎上客”的詩句,描寫的是宮廷舞女的妝容。到了唐代,這種妝容的流行范圍就更廣了?!缎绿茣酚涊d,“元和末,婦人為鬟椎髻,不設(shè)鬢飾,不施朱粉,惟以烏膏注唇,妝似悲啼者?!?/p>
白居易還為這種獨特的妝容作詩一首:“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近遠(yuǎn),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tài),妝成盡似含悲啼。”白居易對此頗為不以為然,認(rèn)為這種妝容“非華風(fēng)”。這種前衛(wèi)的烏唇妝容是從西北少數(shù)民族傳來的,在中原漢族女子中逐漸成為時尚,代表了當(dāng)時的審美情趣和妝容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