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明娟
摘 要: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留下了許多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這一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在當今的建筑設計中體現地淋漓盡致,使得建筑和地域文化結合起來,讓建筑更能體現文化的精神,也更加具有內涵和時代感。本文主要針對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呈現的表象與精神這一話題,通過地域文化建筑的內涵以及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方式兩個主要方面對這一話題進行系統(tǒng)的探討。
關鍵詞:地域文化;建筑設計;表象;精神
1 前言
隨著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發(fā)展,留下了許多生活和探索出的文化成果,地域文化便是一方面。每個地方不同的環(huán)境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環(huán)境與文化相互影響融合,體現在建筑設計之中,使得可以在建筑這一載體中得到延續(xù)和發(fā)展。其中地域文化主要是指一些地方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演變,對當地的習俗、傳統(tǒng)、宗教等等方面相融合,形成的具有底蘊,并且不斷進行動態(tài)變化的文化形態(tài)。這些文化的存在也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生產方式以及思想等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不同地區(qū)的建筑也很全面地將這些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內涵
地域文化建筑顧名思義就是指承載著這一區(qū)域的文化涵養(yǎng)的建筑,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體現了這一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還起到了宣傳和發(fā)揚這一區(qū)域文化的使命。而區(qū)域文化也有其特有的涵義。區(qū)域文化就是指在在一定地區(qū)內,以地理環(huán)境為依托,所形成的物質以及精神財富的總體表現。一般來說,一個地區(qū)的社會風俗、生活方式、思想形態(tài)等等個方面都會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地域文化并不是一個靜態(tài)一成不變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不變化和充實的動態(tài)過程。這一文化具有顯性和隱形兩種不同的特征,其顯性特征主要是指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的凸顯的文化特征,是地區(qū)內人們生活方式和行為習俗外在的表達,隱形特征則是文化中所依靠外在物質,例如建筑或是字畫等等表達出來的無法用語言所描繪出來的地域精神結晶。地域文化建筑就是人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顯示地域文化的一個載體,這一類建筑通常極具地方特色,在一定方面表達出這一地區(qū)人們的精神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其價值不言而喻。因為這一價值的體現,建筑設計者在建筑提個地區(qū)的建筑物時,往往會對該地區(qū)的地域文化進行了解和考察,在結合多方面的因素,設計出符合當地特色的獨有的建筑。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地方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其實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地域文化依靠建筑來表達,而建筑通常又是有地域文化所構成和影響的,屬于一個動態(tài)的相互促進的過程。
當漫步在一座城市時,非常容易可以從周遭看出這一地區(qū)人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例如,當你走在歐洲的大道上,很輕易就可以發(fā)現,歐洲的廣場就是一個城市的正中心,這恰恰反映出歐洲國家注重政治和歷史的文化習慣。再比如當你漫步在美國時,也會發(fā)現美國的建筑大多為高樓大廈,這也側面的反應出美國的強大以及講究實用性這一特性。再比如當我們參觀自己國家時,特別是類似蘇州園林和天安門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時,就能發(fā)現中國的建筑大多都注重對稱,且內向性,這一特性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小農經濟中央集權制的影響,比較注重隱私,導致建筑大多基友封閉感。這些不同國家地區(qū)的不同建筑都鮮明地表現除了這些地區(qū)所獨有的文化特色,從而我們也可以知道,其實在很多地區(qū),無論是國家或是省市的建筑都有其獨有的個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著這一國家或省市獨特的文化美。
3 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方式
3.1 建筑材料的使用
中國有句俗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俗語同樣也適用于我國的建筑設計之中。一個地區(qū)在進行建筑的設計時,特別是以前,因為交通和物質金錢等方面,通常都會就地取材,根據當地的資源進行取材建造房屋,這也在一定方面表現出了地區(qū)不同的地域文化。例如,在我國浙江的潿洲島就有許多由石頭建筑為特色的石頭房子,這些房子還因為其極具特點建筑材料,成為當今一大旅游景點,還有我國陜北地區(qū)的窯洞建筑和云南的竹樓建筑。這些地方建筑材料的不同都充分表現出地方所不同的文化和環(huán)境,當人們看到這些獨有的建筑材料就能馬上看出這一地區(qū)的環(huán)境和資源分類,進而了解清楚整個地區(qū)所獨有的地域文化。
3.2 空間的形態(tài)
建筑作為一個地區(qū)文化沉淀形成的空間形態(tài),是該地區(qū)地域文化的傳承使者。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建筑的實際需求和傳統(tǒng)文化的流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當代設計師在進行建筑的設計時不僅需要繼承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還必須根據時代的發(fā)展,探索出新的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潮流建筑。例如我國設計師華黎在為云南騰沖設計具有當地特色的手工造紙博物館時,就利用了當地的特色以及時代的發(fā)展相結合的方式,將整個建筑設計為一個許多建筑合成的建筑群體村落,在外觀上就像一個簡小版的小村莊。這一建筑已經問世就廣受好評,因為這一建筑不但將真?zhèn)€村莊的基本形態(tài)得以延續(xù),還在此基礎上建造出了適應社會新時代發(fā)展和審美的新興建筑。
3.3 建筑語言的使用
每一種建筑都運用建筑獨有的語言表達出了其想要告訴世人的精神以及文化信息,這一行為主要是通過運用區(qū)域內獨有的材料、色彩或是其他因素,輔以地方特色的加成,建造出極具特色的地方性建筑。我國湖北的武漢博物館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人們在參觀蘇州博物館時,第一印象是對其極具傳統(tǒng)特色的外觀,但走進博物館內部就又能感覺到強烈的現代感,整個博物館在外在屋頂的設計以及空間的組合都無不體現出其整體的特色,完全反映出了當地的文化特性。這類建筑在我國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蘇州的蘇州博物館也是這一類型的建筑,這類建筑主要就是運用新式的建筑設計加以傳統(tǒng)的建筑語言,從而表達出現代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傳遞。
3.4 精神的表達
在建筑設計中加入地域文化特色其實就是在現代建筑主義中利用建筑將文化表現出來,以實現文化和現代的融合。其實建筑作為人們的一項精神需求,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對傳統(tǒng)語言和文化的借鑒和延續(xù),也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時代的創(chuàng)新。其實建筑設計師在設計任何一個建筑時,都會多多少少將自己的設計思想加入其中。例如我國著名的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先生,再設計過程中,就經常將江南文化和現代的建筑主義思想相結合,在整個過程的建設期間,都會表達出貝先生自身的一些思想,這些都是建筑師在建筑中加入傳統(tǒng)元素和自己精神思想的現象。
4 結語
綜上所述,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總和,在體現地區(qū)文化特色上具有重要作用,而建筑作為承載地域文化的載體,在某種程度上也對現代社會文化在傳承有著巨大的影響。總結起來,其實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的影響主要歸結為心理、物質以及心物這三大方面。地域文化映射在建筑上的表達其實滲透在建筑的功能、藝術以及技術等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著人們對于現代技術所呈現的地域文化表象和精神的直接和間接感受。因此其實也可以說,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建筑的表現方式。地域文化的表象和精神都在一定程度對建筑設計產生了影響,這些精神和表象的存在也為現代建筑的設計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發(fā)展空間,是一個動態(tài)前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陳劍橋.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呈現的表象與精神[J].建材發(fā)展導向(上),2017(9):145~146.
[2] 任曉偉,雷蕾.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影響探討[J].中國房地產業(yè),201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