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寶,李騰, 羅立鎮(zhèn), 陳遠泉,黃清善佛山市禪城區(qū)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佛山市, 528031)
十二指腸憩室(duodenal diverticulum,DD)是指不同原因?qū)е碌氖改c局部病理性囊袋樣膨出。十二指腸憩室是小腸憩室中最常見的一種,發(fā)病率2%~20%左右。而在十二指腸憩室中,腔外憩室多于腔內(nèi)憩室[1]。憩室一般多發(fā)于十二指腸降部,臨床上通常沒有特異的癥狀,因而容易被誤診或者漏診。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CT普遍應用到腹部檢查中,從而使得十二指腸憩室診斷率明顯提高[2]。為提高影像科醫(yī)師對十二指腸憩室的雙源CT診斷的認識,筆者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對我院46例接受治療的十二指腸憩室患者,結合文獻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均為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診療的十二指腸憩室患者共46例。經(jīng)過ERCP及病理診斷確診為十二指腸憩室。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4例; 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44.2±3.6)歲。其中,38例患者沒有較為明顯的癥狀體征,臨床上僅表現(xiàn)為慢性的腹痛、 腹脹等較為輕微的消化道癥狀,8例患者存在急性上腹痛、 惡心、 嘔吐、 黃疸等癥狀。
1.2.1雙源CT檢查方法
本組患者采用德國西門子雙源CT進行檢查,檢查前禁食,在掃描前半小時飲用大約1 000 mL等滲甘露醇充盈胃腸道。本組患者中,40例患者進行平掃加增強掃描,6例患者進行平行掃描。增強掃描為動脈期、 門脈期和靜脈期三種,采用高壓注射器在患者肘靜脈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對比劑濃度為350 mg/100 mL,注射的速度為3 mL/s,量為90 mL。層厚5 mm,電壓120 kV,電流220 mA,重建矩陣為512×512。掃描時,患者采用仰臥體位,進行橫軸位冠狀位多平面重建[3]。
1.2.2消化道鋇餐檢查
使用東軟公司生產(chǎn)的數(shù)字胃腸機進行檢查,檢查之前8 h禁食,患者采用仰臥體位,運用氣鋇雙重對比法觀察患者的胃腸消化道情況,并且采集病變組織的影像。
由我院放射科具有豐富經(jīng)驗與資歷的醫(yī)師對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雙盲法分析。其中,螺旋CT觀測指標為:(1)患者憩室位置、 形狀、 大小、 密度以及與周圍部位組織器官的關系; (2)觀察患者膽總管結石、 膽囊結石、 憩室炎、 憩室周圍積氣等相關并發(fā)癥情況。消化道鋇餐檢查指標:憩室部位、 大小、 形狀等。
經(jīng)過診斷,46例患者中,一共檢查出53個十二指腸憩室,其中,7例患者為多發(fā)性憩室。憩室分布位置包括十二指腸降段內(nèi)側(cè)41個,水平段12個。其中,憩室直徑<10 mm的為7例,10~20 mm的為32例,>20 mm的為14例。
表1 患者憩室分布位置以及大小狀態(tài)Tab.1 The distribution position and size stateof the patients' diverticulum
圖1 CT平掃十二指腸球后類圓形氣-液囊袋影
十二指腸憩室在CT診斷中,其主要特征為在胰頭右后方,呈現(xiàn)出緊貼十二指腸腸壁的圓形或者類圓形囊袋,和胰頭交界處有著較為明顯的邊界。在增強掃描中,憩室壁有著輕度或者中度的強化,和胰頭氣體造影有著清晰的對比,因而有著明顯的輪廓。40例囊袋中為氣-液平面,8例囊袋內(nèi)由氣體、 液體以及食物殘留物等混合呈現(xiàn)出混雜密度影像,5例囊袋內(nèi)單純由氣體構成。在檢查前使用陽性對比劑的患者可以觀察到其憩室內(nèi)存在高密度影像,部分能夠觀察到狹頸,有3例患者的憩室壁厚度較大,邊界較為模糊,經(jīng)過增強掃描后診斷為十二指腸憩室炎。
圖2 CT增強動脈期囊袋影邊緣明顯強化,強化程度高于十二指腸壁Fig.2 The edge of CT enhanced arterial capsular shadow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the degree ofenhance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uodenal wall
檢查發(fā)現(xiàn):并發(fā)膽總管擴大的患者6例(13.04%),其膽總管擴張,內(nèi)徑>0.8 cm,均屬于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 膽囊炎的患者2例(4.35%),其CT表現(xiàn)為膽囊壁明顯厚度加大,周圍存在滲出影; 膽總管結石的患者4例(8.70%); 膽囊結石的患者4例(8.70%); 并發(fā)急性胰腺炎的患者1例(2.17%)。
十二指腸憩室是消化道病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 在消化道憩室病變中占據(jù)的比例最大, 一般都是后天病變。憩室主要位于Vater壺腹附近, 表現(xiàn)為患者消化道黏膜以及下層向外導致局部囊袋膨脹[4]。由于Oddi括約肌的牽引, 腸壁局限性膨出, 腸內(nèi)壓力增高。根據(jù)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 大約50%以上的十二指腸憩室發(fā)生在降段內(nèi)側(cè), 任何年齡段都有發(fā)病情況[5]。在本次研究中,46例患者, 一共檢查出53個十二指腸憩室, 其中,7例患者為多發(fā)性憩室。憩室分布位置包括十二指腸降段內(nèi)側(cè)41個, 水平段12個。隨著年齡的增長, 十二指腸憩室發(fā)病率也在逐步上升, 大部分患者發(fā)病時沒有特異癥狀, 僅有10%的患者存在腹部疼痛、 嘔吐、 出血等[6]。當憩室出現(xiàn)炎癥時, 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上腹疼痛, 憩室部位有痛感。當患者由于結石導致憩室阻塞膽管時, 就會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膽管炎或者慢性胰腺炎等。十二指腸憩室也會出現(xiàn)黑便以及消化道出血等, 因而臨床上容易誤診為胰腺炎、 消化性潰瘍等。癥狀嚴重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癥狀輕微的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療。十二指腸憩室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膽胰疾病, 尤其是位于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 會對膽總管下端的十二指腸開口造成一定的壓迫, 從而影響到膽汁、 胰液的排出, 造成患者胰腺炎以及膽系感染類疾病, 也就是Lemmel綜合征[7]。憩室內(nèi)的物體刺激以及細菌感染等會導致憩室炎和乳頭炎, 引發(fā)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 造成十二指腸膽道返流, 從而出現(xiàn)膽胰疾病。
在臨床診斷中, 通常采用消化道鋇餐(GI)、 CT等手段進行檢查。一般情況下, 上消化道造影是檢查十二指腸憩室的主要方式, 其法簡單廉價, 依據(jù)患者腸管擴大的情況、 造影劑充盈情況、 體位等來判斷憩室形態(tài)。胃鏡也是檢查十二指腸憩室的方法之一, 能夠更為直接觀察患者的病變情況, 但對于腔外憩室不易診斷, 并且由于胃鏡穿孔可能, 因而很多患者不易接受。逆行性膽胰管造影(ERCP)也有著較高的診斷價值, 可以觀察憩室以及膽胰管病變情況, 但對于憩室與膽胰管下段的情況難以清楚的表現(xiàn), 并且此種方式有一定的并發(fā)癥, 對于年老體衰的老年人來說, 有一定的風險[8]。
雙源CT診斷屬于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手段, 能夠快速、 清晰多方位顯示出憩室與膽胰病變之間的關系, 因而有著較高的診斷價值。隨著近年來CT診斷技術的發(fā)展, 十二指腸憩室CT檢出率也在不斷提高, 能夠明確患者病變與腸壁腔之間的關系。不僅如此, 螺旋CT診斷具有極高的分辨率, 能夠清晰顯示出憩室, 并且對于直徑<1cm的憩室也能夠檢出, 結合MPR還能觀測憩室全貌, 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多有效信息。本次研究中, 憩室直徑<10mm的7例,10~20mm的32例, >20mm的14例。40例囊袋中為氣-液平面,8例囊袋為混雜密度影像,5例囊袋為氣體構成。并發(fā)癥情況為:膽總管擴大6例(13.04%), 膽囊炎2例(4.35%), 膽總管結石4例(8.70%), 膽囊結石4例(8.70%), 急性胰腺炎1例(2.17%)。
十二指腸憩室需與十二指腸腫瘤、 胰腺膽總管囊腫相鑒別。
綜上所述, 雙源CT對十二指腸憩室的檢出非常敏感, 同時對憩室與膽囊、 胰腺相關疾病以及相應的并發(fā)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在臨床診斷中提高本病的CT征象的認識, 可提高其正確診斷率。
[1] 黃云較,陳應周,薛勁松,等.十二指腸憩室的螺旋CT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7,22(5):475-477.
[2] 夏萬泓,李姍.十二指腸憩室的CT表現(xiàn)特征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2,24(6):1173-1174.
[3] 劉克平,劉文軍,張宗權,等.多層螺旋CT對十二指腸憩室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9):37-39,40.
[4] 王弢,程濤.128層螺旋CT對十二指腸憩室的診斷價值[J].安徽醫(yī)學,2013,34(8):1203-1206.
[5] 孫典學,李文華,楊世鋒,等.多層螺旋CT對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7,5(2):113-115,134.
[6] 葛路巖,苑欣然,田云霞,等.十二指腸憩室螺旋CT診斷價值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0,32(20):2896-2897.
[7] 吳小勤,羅輝宇.上消化道造影和螺旋CT對十二指腸憩室的診斷[J].當代醫(yī)學,2011,17(3):86.
[8] 季云海,王紹波,佘波,等.十二指腸憩室CT表現(xiàn)及其膽胰疾患相關性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6,45(4):49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