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
套管下入過程中大鉤載荷的預(yù)測是水平井成功完井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水平井由于其特殊的井眼軌跡,在下套管的過程中摩阻要比常規(guī)井大。尤其在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套管對井壁的側(cè)壓力很大,從而大大增加了下套管摩擦阻力。因此,準確地預(yù)測套管下入摩阻對水平井鉆井的設(shè)計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假設(shè)套管與井壁連續(xù)接觸,套管柱軸線與井眼軸線一致,計算單元段所受重力、正壓力、摩阻力均勻分布,且為空間斜平面上的一段圓弧。
水平井中的管柱隨著井身軌跡的變化而彎曲,實鉆井身軸線是一條不規(guī)則的三維空間曲線[1-4]。在進行具體分析時,將井身軸線視為空間斜平面內(nèi)的一段圓弧,建立空間笛卡爾坐標系ONEH如圖1所示,其中N() 軸、E() 軸、H()軸分別指向正北、正東和重力方向,井段AB位于空間某一斜平面R上。
取上端點A為坐標原點,上端點A、下端點B的井斜角和方位角分別為αA、ΦA(chǔ)和αB、ΦB,(°)。在A點和B點分別作切線AC和BC相交于C點。由切線AC和BC所確定的空間斜平面R即井身平面,它的位置可由其法線向量表征。由向量和所確定的鉛垂平面P即為井斜平面。Q平面為通過直線AB且與P平面正交的平面,即方位平面。
圖1 三維分析的坐標系圖
根據(jù)井眼軌跡數(shù)據(jù)將管柱分為若干個計算單元。作用在長度為ΔL(設(shè)為AB段)的管柱單元上的力有:Ti,Ti-1為管柱單元上下端的軸向力,N;N為管柱單元與井壁的接觸正壓力,N;Wg為單位長度管柱的浮重,N;Fμ為管柱單元的摩阻力,N;以管柱單元中點為原點,以中點的切線為x軸,xy平面與R平面重合,根據(jù)右手定則確定z軸,建立局部坐標系xyz。在局部坐標系中管柱單元受力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單元在局部坐標系下的受力
在大地坐標系中,斜平面R的法向向量:
切線AC和BC的夾角即為狗腿角,根據(jù)余弦定理,則有
斜平面R的傾角θ為×與重力向量( 其單位向量為)的夾角,也即向量與z軸的夾角:
根據(jù)管柱單元在三個坐標方向上的力學平衡建立如下方程,則有:
其中,各量計算公式及說明如下:
②單元管柱在鉆井液中的重力分布為:
③摩阻力:
④重力分量Ng在R平面上投影與x軸的夾角:
管柱單元平均井斜角:
式中:we為管柱單元在空氣中的單位重量,N/m;ρd為鉆井液的密度,kg/m3;ρs為鋼材密度,kg/m3;μ為摩擦系數(shù);“-”表示管柱向下運動。
將管柱劃分為多個微單元,根據(jù)以上方程,給定初始條件(鉆壓和鉆頭扭矩)的情況下,從鉆頭向上迭代求解,逐段進行求解即可得全井段的摩阻和軸向力[5-14]。
根據(jù)建立的水平井摩阻三維計算模型,采用三次樣條插值方法處理井眼軌跡數(shù)據(jù)插值。在分析過程中,首先進行管柱單元劃分,然后按照劃分單元計算單元測點的摩阻力學分析所需要的參數(shù),最后從井底(鉆頭處)開始,對管柱單元逐步求解遞推到井口即可實現(xiàn)全井的力學分析。計算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計算流程圖
應(yīng)用該模型對遼河油田某一區(qū)塊的水平井進行計算。該井的井身結(jié)構(gòu)如圖4所示。該井的設(shè)計井深1 687 m,最大井斜角98°,水平位移876 m,計算用鉆井參數(shù)鉆壓50~120 kN,轉(zhuǎn)速70 r/min,鉆井液密度1.15 g/cm3,套管內(nèi)摩阻系數(shù)取為0.25,裸眼內(nèi)系數(shù)取為0.3。
應(yīng)用本模型對該井下技術(shù)套管過程進行受力分析,計算結(jié)果如圖5所示。通過計算摩阻力為151.1 kN,井口軸向載荷為482.2 kN,實測大鉤載荷為518 kN,誤差為6.9%,滿足工程要求。
圖4 井身結(jié)構(gòu)圖
圖5 下套管過程軸向載荷預(yù)測結(jié)果圖
1)根據(jù)空間斜平面假設(shè)建立了適合水平井的下套管摩阻三維計算模型。計算模型簡單、計算方法可靠,通過現(xiàn)場驗證,計算結(jié)果精度較高。
2)井下管柱的摩阻扭矩問題始終是鉆井界關(guān)注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適合各種井型的摩阻扭矩預(yù)測模型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白家祉,蘇義腦.井斜控制理論與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0.
[2]張林強.大位移井摩阻扭矩計算模型[J].斷塊油氣田,2008,15(2):88-91.
[3]Johansick CA.Torque and Drag in Direction Wells Prediction and Measuremen[J].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1984,36(6):987-992.
[4]Sheppard M.C,Wick C,Burgess T,et al.Designing Well Paths To Reduce Drag and Torque[J].SPE Drilling Engineering,1987,2(4):344-350.
[5]秦永和,付勝利,高德利.大位移井摩阻扭矩力學分析新模型[J].天然氣工程,2006,26(11):77-79.
[6]李子豐,劉希圣.水平井鉆柱穩(wěn)態(tài)拉力—扭矩模型及其應(yīng)用[J].石油鉆探技術(shù),1992,20(4):1-6.
[7]張建群.定向井中摩擦阻力模式及其應(yīng)用的初步研究[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89,13(4):6-11.
[8]韓志勇.井眼內(nèi)鉆柱摩阻的三維和兩維模型的研究[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17(增):44-49.
[9]閆 鐵,張建群,孫學增,等.大慶水平井摩阻力分析[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95,19(2):1-5.
[10]閆 鐵,馬紅濱,谷玉堂,等.鉆柱在水平分支井段中的摩阻力分析[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10,10(22):5 378-5 380.
[11]代 奎,閆 鐵.水平井井眼摩阻因數(shù)的確定方法[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95,19(3):5-8.
[12]馬善洲,韓志勇.水平井鉆柱摩阻力和摩阻力矩的計算[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20(6):24-28.
[13]白家祉.縱橫法對鉆具組合的三維分析[J].石油學報,1989,10(2):60-66.
[14]An H,Scott SL,Langlinais JP.Estimation bottom hole pres?sure in pumping oil wells:effect of high viscosity fluids and casinghead pressure[R].Dallas:SPE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