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中
[摘 要] 社會上的價值觀念與價值觀體系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市場經濟給學校德育工作的改進和發(fā)展帶來機遇和提供條件的同時,也使學校德育工作產生了新的困惑和沖突。本文試圖從學校德育困境的機制分析入手,為尋求拓展德育發(fā)展新途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 學校德育;心理生理;機制
一、心理機制
我國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新觀念、新技術、新知識和新信息不斷涌現,競爭日益激烈。今天的中學生受市場經濟觀念和社會變化的影響,思想又呈現了復雜多變的特點。中學生這一特殊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的心理變化發(fā)展正處在一個不穩(wěn)定的階段,他們所處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必然造就其特殊心理狀態(tài)。
1.心理品質發(fā)展不平衡
在中學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中學生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中學生個性差異。中學生從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向形成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過渡,中學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對較弱,在生活中一帆風順和得意時,常有明顯的優(yōu)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又易轉向反面,產生自卑感甚至悲觀失望等消極心理反應。
2.情緒和情感的發(fā)展不平衡
中學生情感豐富而復雜,情緒變化急劇而強烈,常常變化不定,為一點小事可顯得非常激動,熱情,卻有時又會轉向反面陷入極端的苦惱悲觀的情感狀態(tài)而泄氣、絕望。
3.獨立性增強,人際關系不協調
一方面中學生從完全依賴家長和老師的幫助向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和其他活動任務,獨立地選擇人生道路過渡。另一方面中學生又因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經驗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形成了獨立意識與獨立能力之間的不同步現象。這種獨立與依賴并存,構成了中學生心理發(fā)展上十分尖銳的矛盾,易產生人際關系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
4.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的觀念與認識不平、認識能力的差異
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尤其處在信息時代,對各種信息如果不能進行有效過濾,就可能成為一種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群體意識淡漠,道德評判標準差異較大,辨別是非和取舍能力不強,缺乏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的樸素感情,因此如何讓德育面向每一個學生,使青年學生工作有的放矢,是當前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生理機制
中學階段,青少年處在身體發(fā)育和生長的快速階段,其最大特點是生理上的突飛猛進的生長和急劇的變化。青春期的思維的出現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增強的特點;感情豐富、強烈而持久但又容易動情感,自尊心強等。這些特點造就了中學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學習負擔過重,造成壓力過大。學習問題造成父母與子女之間、師生之間關系的緊張造成學生過重壓力而表現出抵抗情緒比比皆是,其造成的對學?;蚣w保證學習的良好秩序而建立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置若罔聞,自卑心理等問題也日趨嚴重。
中學生強烈要求獨立,對成人的干預表示強烈的不滿(不是所有),大多數中學生這種獨立意識是正常的,但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他們與同伴無話不說,卻常常與父母老師合不來,造成兩代人的鴻溝,因此我們要多諒解學生,加強對話,交融心理。
中學生的青春期教育是多方面的,要突出對他們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倫理道德教育,使孩子們了解青春期男女差異;要加強衛(wèi)生保健、促進健康心理的發(fā)展,使他們有著良好的男女交往規(guī)范和禮儀;從而發(fā)展友誼,尊重人格,珍惜情感,珍惜青春年華。要加強自尊自愛教育,要將精力集中到學習上。生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心理逐漸健康起來,對待孩子偶爾發(fā)生的早戀、越位現象,也不要顯得驚慌失措,要理智地分析,理性地對待。
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每一個學生。因此,學生“成人”的模式也不是一個。我們不僅應該重視德育的普適性,尤其應該重視德育的個別指導性。應該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符合其個性特征、成才需求的德育環(huán)境。這就要求學校德育工作更具個性化、人性化,面向每一個教育對象,對每一個受教育者成才提供精神動力和行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