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內容摘要:新的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fā)展。如何讓新課程標準走進課堂、讓識字課活起來,讓學生的興趣高漲起來呢?筆者結合低年級語文第一冊教材,談談幾種趣味識字法。
關鍵詞:識字教學 趣味 樂學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整個小學階段要求學生的識字總量約為3500個,而低年級就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因此在低年級階段教師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識字的興趣,正確引導,使學生樂于識字。以往的教學,教師總處于一種凌駕于學生之上的特殊位置,動輒發(fā)號施令,指揮學生,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無疑抑制了學習主動性或興趣。新的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fā)展。如何讓新課程標準走進課堂、讓識字課活起來,讓學生的興趣高漲起來呢?我結合低年級語文第一冊教材,談談幾種趣味識字法。
一.采用多種途徑,讓學生“樂”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識字,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低年級學生思想單純,愛聽好話,只要教師一表揚,便勁頭十足,往往會有出色的表現,同時學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缺乏持久性,極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所以,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親近學生,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
如:我在一次教學生識字時,我提前準備了一個色彩鮮艷、漂亮的大袋子,里面放了許多實物,在授課時我大聲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老師這個袋子里裝著什么呀?”頓時,學生用一種好奇的眼光看著我。有的說“是吃的”,有的說“是玩具”,還有的說“是書本”……這時候學生小手舉得高高的,爭先恐后地來到老師身邊摸袋子,想快點解出這道迷底。一位同學摸出一樣實物急忙大聲說:“我摸到一本語文書啦!”于是,我轉身就在黑板上寫“書”這個字,帶領學生反復認“書”。接著我繼續(xù)說:“剛才,前面一位同學摸到的是一本書,現在我讓這位同學‘又繼續(xù)摸了一次,同學這次摸到了一本‘練習本。”隨即我在黑板上板書“本”,學生一起認讀。
做完這幾個動作,我問學生:“剛你們才發(fā)現這位同學又摸出一個本子。”,我轉身板書一個“又”字,讓學生記住“又”的發(fā)音和理解“又”的意思。學生們反復在自己的位置上訓練“又”的動作,更進一步了解它的字形。
接著,我再一次提問:“你們都是用什么來摸這些實物的呢?”學生回答說:“小手”,我板書“手”,教學生做小手的游戲并記住音形。
這樣學生的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快速地學會了“書、本、又、手”四個生字,并還會組詞,效果很好很成功。
平時,我們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還可以采取各種不間的方法來引入,如:講故事、網絡教識字,生動畫面強化識記。這都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展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巧思教學設計,讓學生“善”學
部編版一上語文《畫》這首古詩“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痹趥湔n階段我就尋思怎么來開展教學,沒有像以前那樣過多的介紹詩人,或是讓學生來回顧自己學過的古詩,而是換了這樣一種方法教學:
首先,我直觀展示詩文,啟發(fā)式地問學生:“在文中你能找到哪些景物?”學生很快的就找出來“山、水、花、鳥”,“它們都是什么樣的?”“山有色,是灰色”、“水無聲”……接著一步一步去梳理,并讓學生邊讀邊感知,自己找出三組反義詞“遠-近有-無,來-去”,問學生“為什么‘水無聲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帶著這個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繼續(xù)用同樣的方法去學習“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p>
為什么人走近聽,還是聽不到水聲?
為什么春天已經過去了,花還沒謝?
為什么人走近了,鳥沒飛走?
最后,我告訴大家這是一首謎語,你們猜一猜是什么?全班同學齊聲回答:“畫”。于是,我就總結:“這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的山水畫?!?/p>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在愉快的情景中既學會了識字,又學會了一首謎語,還教會他們應該帶感情的朗讀,在生活中要熱愛我們的大自然。
所以,在教學中,逐步教給學生正確的學法,先扶后放,嘗試讓他們自學,享受自己從學習中得到的成功樂趣,讓學生沒有老師的引導,也變得“會”學。
三.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速”學
學生有了興趣之后還得把生字正確識記下來,那么該如何指導學生正確識字呢?我歸納了如下方法?
1.編字謎。在多年的識字教學中,我發(fā)現“編字謎”能幫助孩子們輕松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經過引導,孩子們經常動腦筋編字謎在課堂上交流,課堂氣氛非?;钴S。比如:朋:兩個月亮交朋友;林:兩棵樹在一起;休:一個人靠在木頭上;閃:人進門閃金光;禾:一棵小樹苗頭上戴草帽……孩子們不僅能編出書上出現的生字,還把這種識字方法擴展到課外,并講給家長聽。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識字興趣,還提高了識字效率,培養(yǎng)了識字能力。
2.編故事。編故事能巧記字形。在教學中我還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構字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聯想去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和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小故事,如:學“呆”時,教師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張著大嘴巴(口),像木頭—樣一動不動,原來他在發(fā)‘呆”。
3.找規(guī)律。教學中讓學生把學過的字進行整理,得出規(guī)律性識記。一方面可防止遺忘,另一方面為以后學習同類生字打基礎,提高識字能力。
認識同一類偏旁的生字,如:時、晨、春、陽、時、晚、早,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它們的共同點,知道這些字都與太陽有關,揭示構字的規(guī)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認識象形字,如:禾、山、日、木等時,引導學生把圖與字、物與字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和比較中掌握象形字的識字規(guī)律,由形到字,形象識記。
對于形聲字,如“播”字的教學,我會讓學生先說說字形,字的右邊上面是一撇加上個米子,下面是田字,米在這兒指“種子”,春天我們把種子撒到田里就叫“播種”,經過這樣一說,學生就不會把右上面寫出“采”了。
對于形近字、音近的字,則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區(qū)分、辨別,抓住異同點、巧記、活記,如:日和目,木和禾,他、她、它都在比較和反復的練習中達到深層認識和鞏固的目的。
4.變魔術。我結合“語文百花園一”中“這樣識字真有趣”組織了“變字小魔術”的游戲。選出一些簡單的字讓學生加一兩筆變成新字。如“曰”孩子們變出了“電、甲、由、田、白、百、目、旦”等,“木”變出了“木、禾、術、未、來”等,課堂上,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魔術”中,在游戲中學習,在交流中鞏固。
5.組字游戲。教育家卡羅琳說:“孩子們的快樂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痹谧R字過程中,引入游戲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漢字,提高識字的效果。老師把一個字或幾個字的構字部件打亂順序寫在卡片上,發(fā)給每個小組,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盡可能多的組字、組句、認讀,最后全班評出冠軍組。學生們不僅能組出課本上出現的字,還能組出許多課件外認識的字。
四.閱讀課外書籍,讓學生“會”學
—年級新生在入學5—7周左右,便可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并利用音節(jié)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教師一邊教課本上的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籍,既可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可有效地鞏固漢語拼音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初學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這些字在書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學生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重所學過的字,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是興趣盎然中的再學習,獲得的是“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但閱讀時要循序漸進,開始時,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則將“弄巧成拙”,扼殺學生閱讀的熱情。
在具體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層要求”的方法,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作不同的要求,基
礎較好的學生借助漢語拼音閱讀,能直拼的就直拼,要求復述故事的大意;基礎一般的學生先讀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讀,不求快,但求讀音準確:基礎較差的學生閱讀比較困難,便引導他們“找朋友”即從書中找出自己學過的生字,并用鉛筆在其下打一小點。這樣,人人都在“閱讀”,人人都能“閱讀”,包括“找朋友”的學生也“讀”得興致勃勃。日積月累,打點的字越來越多。學生便可以自由閱讀了。這一過程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讀”中有所得,在“讀”中獲得發(fā)展。
五.聯系生活識字,讓學生“好”學
漢字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讓學生養(yǎng)成留意周圍事物的習慣。在生活中識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識字量。這是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生字的有效途徑。因此,識字不僅要在語文課堂上學,還要在生活實踐中學。
第一,引導學生借助生活中的各種物品識字,培養(yǎng)識字興趣。我組織學生收集各種物品上的漢字進行展示,并把他們收集到的物品名稱進行分類展示,比比誰認識的字多,如學習用品類、食品類等。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
第二,引導學生從電視上和身邊的廣告牌、廣告語等來識字。生活在現在社會的孩子,無時無處都在跟文字打交道。我經常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是什么,會不會寫出來。引導學生在每天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和父母逛街時看到的廣告牌,宣傳橫幅上不懂的字請教父母。這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既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生字,又認識了不少生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課堂不再是講堂,而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合作,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主動獲取知識的“學堂”。我們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多變地采取多種做法,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和互相交流的機會,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識字課真正地活起來,滿足學生的成功欲,從而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湖北省天門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