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
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促進觀察力、想象力、知識遷移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非智力品質(zhì)。如: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對美的感受力;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愛護勞動成果的品德,自制、自控能力,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由此可見,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幼兒園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那么,怎樣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呢?在多年的幼兒教學中我總結出以下四點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幫助孩子學會認識圖書的結構
當孩子拿到一本書后,教師不要任孩子隨意去看,要先教孩子認識這本書。讓他觀察這本書的結構,知道每一本圖書都有封面、封底。為了便于孩子更好的理解,可以告訴孩子封面是前門,封底是后門,中間就像是一間小房子,看書時,先把前門打開,然后走進小房子里去看故事,看完了把后門關上,有了這樣生動形象的看書方法,孩子就不會亂翻書,不知書中所云了。
二、學會正確的閱讀方法
正確的閱讀方法能使幼兒順利閱讀,并從中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從而產(chǎn)生再閱讀的愿望。若教師抓住時機,對良好閱讀行為進行強化,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教會孩子有順序地閱讀圖書,知道閱讀一本書應該從頭到尾,看完一頁再看下一頁,每一頁應該從上讀到下,從左讀到右,看有字的圖書時要看完一行接著看下一行。在觀察某個畫面時,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如:了解畫面上畫得是什么時候,是什么地方,畫面上有什么,他們都在干什么等等。
其次,引導孩子對全書進行概括,幫助孩子理解圖書的故事內(nèi)容。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后,引導她能講出里面講的大致意思。閱讀時,要求孩子一頁一頁地翻閱,不折疊、不在圖書上涂畫。幼兒看書的特點是速度快,很多孩子往往都只是瀏覽一下畫面,就換下一本書,所以家長可以要求孩子在看完一本后,讓他給你講一下書里的故事內(nèi)容,這樣這樣不僅教會了孩子看書,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及故事概括能力。
最后,閱讀時要教育孩子注意用眼衛(wèi)生,書本與眼睛之間的距離要合適,最好保持30—35厘米的距離,盡可能使書本的平面與視線成直角,閱讀空間的光線要充足,閱讀時要孩子保持正確的坐姿,不躺著看書,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
三、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習慣
幼兒的行為一般是無意識的,往往受一定情境支配的。因此,某種習慣的養(yǎng)成,從一定程度上說,要依賴于某種情境的反復出現(xiàn)。因而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就是為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
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應該有一個安靜。優(yōu)美、寬敞、明亮,有一定文學氛圍的閱讀場所。以光線充足,不易受外界干擾處為佳,所使用的桌椅、圖書架的高低要適合于幼兒,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幼兒感到疲憊,甚至會影響幼兒骨骼發(fā)育。由于幼兒的餓情緒易受周圍的環(huán)境感染和影響,所以閱讀場所的墻面色彩不宜過于鮮艷。大紅等太艷的顏色容易引起幼兒的興奮、激動;黑色等灰暗顏色會使幼兒情緒低落。而淡藍、淡綠或淡粉紅色等能給人一種安詳、靜謐、和諧的感覺,能起到穩(wěn)定幼兒情緒之作用,因而被視為閱讀區(qū)墻面布置得最佳顏色。又因為幼兒閱讀是從興趣出發(fā)的,所以選擇投放到閱讀室的圖書要考慮幼兒的這一特點。通常小班和中班初期選擇色彩鮮艷、畫面大,以動物為主、情節(jié)簡單的圖書,而中班后期至大班可以由淺入深,多增加一些人物有所變化、故事情節(jié)較為復雜的圖書。
四、制定合適的閱讀規(guī)則,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幼兒行為的堅持性、自控能力較差。制定合適的幼兒閱讀規(guī)則,是限制不良閱讀行為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幼兒有目的、有意識地重復良好閱讀行為的重要保證。它不僅能幫助營造一種適合閱讀的氣氛,保證閱讀效果,而且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識。
制定閱讀規(guī)則,要根據(jù)幼兒閱讀環(huán)境和實際情況。如:為了避免閱讀時出現(xiàn)擁擠現(xiàn)象,就要根據(jù)閱讀場地的大小限制就坐人數(shù),確保每個人有合適當?shù)每臻g。若讓幼兒使用“入?yún)^(qū)卡”,效果會很好。又如:為了保證閱讀室的安靜,就應要求幼兒走路輕輕,說話輕輕。再如:為了使幼兒養(yǎng)成愛護圖書的習慣,就應制定“輕取輕放圖書,看書時要一頁一頁在書角處輕輕翻動,不在圖書上亂涂亂畫”等條文,有規(guī)則,就可以照章辦事,也有利于教師管理。
孔子曾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說一個人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是非常穩(wěn)固的,終生都會起作用。閱讀能給我們帶來樂趣和知識,如果一個人能在幼兒早期就得到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他的一生都將是自信、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