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內容摘要:生本教育就是要激揚生命,把能交付的任務盡早地交付給學生,讓天生的學習者在課堂中自然地發(fā)揮其內部的潛能。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模式,構建能夠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是生本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生本教育 內涵 課堂模式
一.生本教育的內涵實質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總編輯呂達先生對于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給出過富有見地的理解:“實踐生本首先要以學生為本,其次是以生命為本,第三以生動為本,第四以生長為本。”這確實是對生本教育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認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實施生本教育闡明了道路。具體到各個層面,以學生為本,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以全體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而以生命為本,則要求將學生作為具有個性的“人”來對待,改正過去將學生視為“未長大的成人”的錯誤觀念。以生動為本,是要提高課堂的生動性,讓學生能夠自發(fā)的熱愛學習,喜歡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以生長為本,旨在讓學生找到適合其生長與發(fā)展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修剪、調理,其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夠像小花小樹那樣健康茁壯的成長。這便是生本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與理解的重點。只有這樣,教師們才能準確的把握生本教育的內涵,從而更好的實施生本教育,將之付諸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生本教育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我們在實踐中構建并應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點撥”三環(huán)節(jié)模式。
1.自主探索。過去我們的課堂教學,在知識學習面前師生并不平等。教師有備而教,學生卻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準備,而且還讓學生發(fā)言,這樣的課堂不平等。所以,學生也要有備而來。有備而來的學,才是生命的課堂、平等的課堂。因此,要從觀念、策略的高度看“自主探索”。這里的“自主探索”,指的是教師把明天要講的教學目的、要求,變成學生先學的一個前置性作業(yè),實際上是把明天的教學要求變成學生先學的一個問題。通過“前置性作業(yè)”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先學。當然,布置“前置性作業(yè)”也非常有技巧,同樣考驗教師的教學規(guī)劃能力。生本教育認為,常規(guī)教學以教師的教為起點,生本教學的起點是學生個體先學,以學生原始的、真正的、發(fā)自內心的學習動力作為教學的第一步。學生通過完成“前置性作業(yè)”,感到這個知識是我探究出來的,是我自己學會的,從而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2.合作交流。學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基礎,回到課堂,就可以進行合作交流。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無論多少,無論對錯),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時課堂上教師就要給學生這樣的展示機會。有人提出,合作交流中有學生不學怎么辦?瞎學怎么辦?調皮搗蛋怎么辦?生本教育實踐者告訴我們,小組討論其實在形成一種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合作學習的課堂文化氛圍。即向別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幫助別人的是好學生。同時,教師的教學管理、評價方式也要隨之發(fā)生改變。教師通過評選“優(yōu)秀小組”的方式,促進合作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當學生通過組內交流、互相幫助,全組同學都學會之后,就可以獲得“優(yōu)秀小組”。如此的評價堅持兩周,這個小組的合作學習氣氛一定會很快地成長起來。
3.教師點撥。教師點撥被稱為課堂教學最后的安全系數保障。萬一學生還是沒有學會,老師在這個時候才出現,進行適當點撥。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fā)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fā)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吧窘逃彼枷?,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yè)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而生本教育要求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同時也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與伙伴,幫助學生共同完成他們的學習任務。這樣,教師就真正來到了學生中間,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們共同學習,一起進步。這種做法可以在心理上提高學生對教師的認同程度,使得他們減少對教師的畏懼感與依賴感,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新方式研究》(BY[2017]G28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楊崖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