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瑞
上個周末,和朋友例行地胡吃海喝。席間,朋友們對“誰的媽媽管得更嚴”展開了辯論,可每當(dāng)她們慷慨激昂的時候,總會接到父母催促的電話,正印證了那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聽著,偶然摁開屏鎖,屏幕上總是不時跳出幾條微信消息,大抵不過是其他好友剛得知的八卦新聞,抑或是剛開通微信的外婆發(fā)來的養(yǎng)生小技巧。
將屏幕摁亮,摁熄,再摁亮,又摁熄。也許,我是在期待什么吧。
吃完飯,和朋友們道別后,我走進一家商場,打算一個人逛逛,當(dāng)作消食。我把手機丟進包里,企圖以此抑制住心中那根本沒有結(jié)局的期待。
我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對于朋友們父母不間斷的關(guān)心,我羨慕了。而她們對我有“開明”的父母的羨慕,卻像是刺進我心里最尖銳的一把刀。如果更多的自由空間,帶來的是更少的愛,我寧愿多些責(zé)備。
邊逛邊胡思亂想,也不知道逛了多久。罷了,逛累了,就回家吧。
剛推開商場的門,就被突然來襲的大暴雨嚇了回去。我翻遍書包都不見雨傘。
看樣子是沒法自己回家了,這下不得不讓媽媽來接我了。我摸出手機,卻發(fā)現(xiàn)有將近二十條微信。
最早的一條是在一個小時前,來自媽媽:“狗狗,外面下大雨了,媽媽來接你,大概二十分鐘到,媽媽在星巴克等你,你方便的話,回一下媽媽?!?/p>
十五分鐘前,媽媽又發(fā)來一條:“狗狗,吃好了嗎?星巴克人很多,沒座位,媽媽要站不住了,哈哈哈,可能是人老了吧。你慢慢吃,不用著急?!?/p>
我猛地一怔,急忙跑過去,剛見到媽媽就沖她吼:“你怎么回事,也不打個電話,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不開微信提示音,你膝蓋又疼怎么辦?”
她拿著雨傘,輕聲回了一句:“我不是怕你嫌我煩嗎,媽媽回家貼個膏藥就好,走吧,回家了。”
我真想掄圓了胳膊給自己一巴掌。
一路上,我都沒有再和媽媽講話,準確地說是不敢。
回家洗漱完畢后,我躺倒在床上,媽媽過來替我關(guān)燈。燈一關(guān),我的淚水便止不住地流下。
不知從何時開始,媽媽變得溫柔,和我說話都是輕聲細語,再也沒有過責(zé)備和命令,任何事都充分尊重我的意見。習(xí)慣了被命令被責(zé)備的我,面對這樣一份小心翼翼絲毫不求回報的愛,不知所措,更不知該如何回應(yīng)。所以相比坦然接受這份愛,我選擇了懷疑,懷疑這份愛的真實性,懷疑原來的愛有所減少。
一位很喜歡的博主曾寫過“越長大就越覺得對親情的回應(yīng)變得生分”,這大抵就是寫給我這樣的想要回所謂“原來的愛”的幼稚孩子的吧。
有時候,真的很想回到從前被管教著的日子,哪怕那樣的日子總是充滿爭吵和隔閡,卻給了我無限的安全感。因為那時的我明白,我只需大膽邁步就好,一定會有人替我擋風(fēng)遮雨,只要回頭,便是溫暖的避風(fēng)港。
可在過去那段充滿爭吵與隔閡的日子里,善解人意的媽媽明白了,總有一天她無法陪我繼續(xù)前行;總有一天她要放開手,讓我獨自一人向前走。所以,她選擇了提早放手。
可她害怕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于是便換了一種方式來愛我;可她更害怕我無法在沒有她的日子里繼續(xù)前行,所以這份愛變得小心翼翼。
可是媽媽啊,我的人生怎會沒有你的參與?沒有你的日子我又如何前行?
你是我向前走的底氣,永遠的。
所以,請別再小心翼翼地愛我了,好嗎?
點評
文本的亮點有二:一是生活味濃。作者借助朋友聚會、母親送傘等生活小事切入行文,看似瑣碎,實則將文字根植于生活,以小見大,引人共鳴。二是情感真摯。作者回憶過往,生發(fā)感慨,凸顯了父母與子女之間雙向的理解與愛。“有時候,真的很想回到從前被管教著的日子,哪怕那樣的日子總是充滿爭吵和隔閡”“可是媽媽啊,我的人生怎會沒有你的參與?沒有你的日子我又如何前行”等句子,雖樸實無華,卻因飽含真情而具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有生活,有真情,這樣的文章自然值得讀者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