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平
摘 要:國家領導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出,創(chuàng)新是引領科技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創(chuàng)新教育是實現(xiàn)中國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塑造高尚的學生品質(zhì)是學校的職責所在。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內(nèi),準確定位教學目標,設計出有效的活動,注重課堂生成的資源,做好課后延伸,最大程度達成教學目標,讓學生不斷進行道德反思,拓展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實現(xiàn)警示與教育。
關鍵詞:目標;活動;生成;延伸
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師既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又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階段開設的《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幫助學生認識社會,感受社會,從而培養(yǎng)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會棟梁。
一、單元目標設計簡單,課時目標不明確
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是教學目標。它是教學的靈魂,是整個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是教學活動的廣度和深度的指航標,它是實現(xiàn)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前提。教師能否準確地進行目標定位是一堂課的關鍵。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家人的愛》這一課時,其中安排了這樣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學生邊聆聽《讓愛住我家》,邊觀看教師播放班上同學平時與家人生活愛的點滴記錄,然后引導學生說說家人給予的愛。創(chuàng)設情境:當我生病時……當我犯錯誤的時候……當爸爸忙碌了一天……學生自由發(fā)言。在課后的交流中,得知這位老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為:知道父母長輩為自己健康成長付出的辛勞,感受家人給予自己的關愛。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替父母分憂解難,能體諒自己的父母。
然而,《家人的愛》只是本單元《在愛的陽光下》的主題之一,后面還有一個主題《讀懂爸爸媽媽的心》,它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學生從多角度去理解和體諒父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盼。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都蘊含著對子女深深的愛。由此可見,這位老師把第二個主題中的目標提前到第一個主題中去了。
現(xiàn)在的品德教師基本都是語文老師或班主任兼任。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翻閱和研究教材的體系。品德課是以一個主題單元劃分幾個子主題后再進行分課時授課,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實際生活來確定教學目標,還要了解這門課程的教材體系,捕捉教材中的關鍵詞,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
二、以活動為目的,活動脫離實際
現(xiàn)在品德課開展的形式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很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會在活動設計中狠下功夫,想設計新穎有趣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往往忽略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作為教師對活動應有一個篩選—設計—加工的過程。
在設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男生和女生》這一主題活動時,我設計了“我來夸夸你”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回憶、暢談自己與異性同學交往時的感受,通過互相贊美、互相稱贊來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同學,適度的贊美別人,是搞好同學關系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首先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然后結(jié)合學生生活實際再去考慮新穎有趣的活動。這樣即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和學習品質(zhì)的提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注重課前預設,忽視課堂生成
品德課堂本身就是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理論與實例的結(jié)合,情感與智慧的交融。讓學生在品德課堂上“敢動”—“想動”—“能動”—“會動”—“互動”。
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男生和女生》這一主題活動時,我設計了“我來夸夸你”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抓鬮抽取一名學生接受大家的夸獎,但是抽到了一個班上最差的學生×××。沒有人主動舉手夸獎他,都在下面竊竊私語?!痢痢恋椭^一言不發(fā),這時候他同桌站起來說道:“我看到他優(yōu)點了,這堂課他好認真?!痹捯魟偮洌齺淼拇_實哄堂大笑“這也算優(yōu)點,坐著一言不發(fā)”“對呀!傻傻地坐著也算認真……”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這本應該是優(yōu)點,卻變成了這般情形。面對這類情形,教師不要急著去制止,忙著下結(jié)論,于是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難道×××就沒有優(yōu)點嗎?”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果然,在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孩子們也找到了×××的優(yōu)點:“幫老師收拾講桌……”
教師應關注每一個教學生成,讓精彩的教學生成與我們結(jié)伴同行,我們的教學也會因生成而精彩。如果在課堂上出現(xiàn)預設和生成不符合時,要關注學生生成的觀點,認真地聽取他們提出的見解和看法,重課前預設,抓動態(tài)生成,形成精彩課堂。
四、止步于教學課堂,忽視課后延伸
教學不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還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課外延伸。課后延伸可以將課程帶出課堂,使課程擴展到課堂之外,讓課堂的教育作用輻射到學生的整個社會生活。
如四年級上冊《錢該怎么花》,學生在課堂上了解花錢應該有計劃,要合理的支出,不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如果不教會孩子在生活中如何實際地去行動,適當?shù)剡M行課后指導,那我們的品德課就僅流于形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應當讓品德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溝通社會、生活和學習的橋梁,通過品德課教師力爭塑造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具有深厚的發(fā)展基礎、高雅的審美趣味、良好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受益,讓品德課堂成為塑造尚和求新之人的主陣地之一。
參考文獻:
[1]楊今寧.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13):99-101.
[2]李松林.對小學品德課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2(10).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