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
【背景介紹】
春困秋乏,暖暖的春風吹得孩子們昏昏欲睡。很多孩子中午不休息,哈欠連篇,特別是下午第一節(jié)課,效率很低。上課鈴響后,我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無精打采的樣子,我想先調(diào)動一下他們的情緒再上課,故意揚了揚聲音:“同學們,上課前咱們先唱支歌怎么樣?”“哎,不想。”有些孩子伸伸懶腰又趴在桌子上了?!澳蔷捅呈滋圃姲?,學習委員起首關(guān)于描寫春天的唐詩?!币皇住对伭贰⒁皇住洞簳浴纷寣W生背得有氣無力的。我想再換個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猜個謎語?”我試探著問,從孩子們的神情中我猜到孩子們也沒有興趣。
【故事描述】
我思索著,忽然想到前天學習的《最佳路徑》這篇課文中提到的一個小故事:法國南部一個老太太種植了一個葡萄園,葡萄成熟后因年邁無力無法去賣,她想了一個辦法,只要你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籃葡萄上路。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車來。其他園主把摘下來的葡萄提到路邊,向過往的車輛和行人吆喝,但卻很少有停下來的。她這種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做法使得她的葡萄在這綿延上百里的葡萄產(chǎn)區(qū)中最先賣完。
我靈機一動,何不學學那個老太太,讓孩子們自己選擇呢?“同學們,只要咱們上課注意力集中,提前完成任務,剩下的時間同學們自己做主,想干什么干什么,好不好?”我邊說邊向孩子們做了個鬼臉。孩子們一聽,來勁頭了,個個都直了直腰,抖擻起精神來。
課堂的效果不用我說你也能猜得到,離下課還有三四分鐘就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學習效果特好。我對孩子們說:“剩下的時間老師兌現(xiàn)上課前的承諾?!焙⒆觽円宦?,“耶!”齊聲歡呼起來。有的從桌凳里拿出課外書認真讀起來,有的玩起了拍手游戲,有的拿出了圖畫本,還有幾個小朋友湊在一起竊竊私語……教室里成了自由而歡樂的海洋。
下課鈴響了,我什么也沒說,拿起書往外走,“老師休息!”“老師再見!”孩子們自發(fā)地異口同聲向我喊道。我聽得出孩子們有精神了,滿足了,快樂了。
【分析與反思】
《最佳路徑》是一篇內(nèi)容生動、意蘊深遠的課文,它主要講了世界建筑大師格羅培斯因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問題而大傷腦筋時,受到了賣葡萄老奶奶做法的啟發(fā),而“設計”出了迪斯尼樂園路徑的故事。他這樣的設計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給了游人權(quán)利,體現(xiàn)了對游人的尊重,這樣的設計才是順其自然的,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給人自由與選擇的機會,其本身就是一種最佳選擇。教學亦如此,當我們面對學生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追求本性而順其自然就是最佳選擇。
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學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自學、交流、展示方式,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最佳路徑”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羞@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zhuǎn)變。
教育界無數(shù)成功的教育者,無疑都是開啟心靈的大師,懂得開啟心靈之術(shù)。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魏書生……有哪一個不是征服學生之心的頂級大師?宋朝的理學家程頤說:“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因此,一個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就像一列沒有火車頭的車皮一樣,是難以快速前進的。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企圖教好學生的老師,等于在打冷的鐵。學生心動,才是保持旺盛學習動力的根系,才是學習生活豐厚的土壤。
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來,建設一個開放而又有活力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來到學校,用眼睛看著,耳朵聽著,然后就開始學習。教師的寬容會潤養(yǎng)孩子幼小的心靈。課堂上的寬容,會讓孩子們在對話中迸發(fā)出靈感,會說出很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當然了,課堂上的寬容也要把握住分寸,不能偏離教學軌道。
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選擇學生最佳的狀態(tài)進行教學,才能有最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自主選擇是一種主體意識、主體行為、主體能力的體現(xiàn)?!白灾鳌睉撌菍W生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引導學生自由選擇,從而真正獲得學習的主動權(quán)。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會學習”是學生進入知識大門的入場券,而“自主學習”無疑是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殿堂里翱翔的翅膀。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這樣,課堂上因為有了自主,才顯得生機盎然,每個學生也都會活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潛能會得到充分發(fā)揮,個性也會得到充分張揚,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這時的學生學習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實的。
在教育教學中,為師者要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開啟學生學習動力,做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激發(fā)興趣,喚醒潛能,讓學生怦然心動,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就會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并從中獲得滿足和快樂。
我們平時教學中,要注重養(yǎng)成學生心動的習慣,讓他們在心動中消化知識,掌握知識。至少我們要意識到給學生心動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有機會獲得心動的感受,從而為行動打下基礎。
學生想學習的“心”動了,教育也就成功了。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