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加干
眾所周知,數(shù)學是一門富有“綜合性、多樣性、靈活性”的學科,所以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單純的講授法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思維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取不同的探究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到知識,體會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合作—交流模式是初中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探究方式,它是把具體的數(shù)學知識學習與互動、交流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探討,完成對知識的梳理和把握.這不僅有效地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促進了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
比如,在初中數(shù)學“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的教學過程中,因為這一部分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所以在探究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首先,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把正方體、長方體、圓錐、圓柱等圖形,分別分配給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對不同圖形三視圖的探究學習,讓學習小組的成員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圖形,整理出每個圖形三視圖的具體形狀,并結合自己小組的結論,進行三視圖這一部分知識的總結和提煉,然后讓每一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進行小組學習成果的匯報和發(fā)言.在聽取學生的發(fā)言情況后,針對學生探究中忽視或易錯的知識,再進行強調和講解.最后教師說不同的圖形,讓學生通過搶答的形式說出這個圖形的三視圖分別是什么,從而來檢驗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情況.
合作—交流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引導—自主式探究模式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符合新課改提出的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比如,在初中數(shù)學“余角、補角、對頂角”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我會引導學生對之前學過的角的有關知識進行回顧,復習直角等于90°,平角等于180°等基礎知識,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教材的提示,完成對余角、補角和對頂角知識的自主學習探究,并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為學生的探究指引方向,監(jiān)督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是否注意力集中,幫助學生克服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當學生總結出余角、補角、對頂角的相關知識后,我會及時地進行肯定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新知,完成知識構建.
引導—自主式的探究學習方式,在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也要重視教學中的引導和幫助作用,通過對具體數(shù)學知識的引導、點撥和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shù)學知識,從而完成從知識接受到知識內化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探究知識能力.
數(shù)學知識的變化性與靈活性較強,所以要想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的變化性,就需要讓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探究.實驗—操作式探究方法,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數(shù)學知識的具體操作中,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和真實的感受,完成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同時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增強.
比如,在初中數(shù)學“圖形的旋轉”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更加直觀、生動地了解到數(shù)學知識,可以首先在課堂上利用不同的圖形模型,進行順時針、逆時針的旋轉操作,讓學生先直觀地感受一下圖形旋轉的樣子,激發(fā)起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親自制作不同的圖形,進行實驗操作演示,并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思考圖形旋轉的特征等知識.在學生完成實驗操作后,讓他們結合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真實感受,對這部分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在總結中大膽地說出自己在這部分知識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最后把學生反饋的難點和易錯點進行總結和集中教學,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實驗—操作式的探究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中的應用,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發(fā)揮指尖智慧,收獲學習中的情感體驗.與此同時,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
總之,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需要一個長時間、持續(xù)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數(shù)學知識內容,開展不同的探究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自覺、自愿參與數(shù)學課堂學習的熱情,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促進探究能力的提高,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