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捧 張波濤
【摘 要】目的:比較機械通氣患者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與股靜脈中心靜脈置管的利弊。方法:將需要行中心靜脈置管的78例機械通氣患者隨機分為A組(股靜脈置管)和B組(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觀察兩組一次置管成功率、導管留置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導管相關感染發(fā)生率及患者舒適度指標。結果:除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外,A組一次置管成功率、導管相關感染發(fā)生率、導管留置時間、患者舒適度與B組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股靜脈置管與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各具優(yōu)缺點,需根據(jù)患者實際需求及治療方案而選擇最為適宜的中心靜脈置管方式。
【關鍵詞】機械通氣;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股靜脈置管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引言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中心靜脈置管成為臨床輸液治療的重要手段,在搶救危重癥患者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外周靜脈穿刺困難的患者可接受中心靜脈置管。選擇科學合理的中心靜脈置管方法對于提高救護質(zhì)量,,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本研究以機械通氣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鎖骨下中心置管與股靜脈中心置管的優(yōu)劣之處,現(xiàn)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需行機械通氣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口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時間≥24h;患者意識清楚可進行溝通;符合中心靜脈置管適應證。排除標準:過敏史者。按照中心靜脈置管方式分為A組(股靜脈置管)38例和B組(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40例。A組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36.24±2.67)歲,APACHEII評分(24.81±6.28)分,神經(jīng)外科患者12例,多發(fā)傷4例,肺癌5例,胃腸道術后4例,有機磷中毒5例,肺炎8例。B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37.01±3.09)歲,APCHEII 評分(25.01±7.05)分,神經(jīng)外科患者11例,多發(fā)傷5例,肺癌7例,胃腸道術后4例,有機磷中毒4例,肺炎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APACHEII評分、疾病類型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在置管前向患者交代置管的目的、注意事項及可能發(fā)生的相應并發(fā)癥,確保家屬及患者知情同意。
1.2.1 股靜脈置管 A組患者接受股靜脈置管。患者取平臥位,選取腹股溝韌帶與股動脈交匯點下2.0cm股動脈內(nèi)側緣0.5cm處為穿刺點。常規(guī)備皮、消毒劑麻醉后,右手持穿刺針,進針角度為沿靜脈走向與皮膚呈30°-45°,由外向內(nèi),由下向上進針,同時抽吸,見回血順暢后放入導絲置入導管,縫合固定。
1.2.2 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 B組患者接受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颊呷フ砥脚P,采用右側鎖骨下進針法、患者頭部偏左側,頭后仰,選擇右鎖骨中點下緣下方1.0cm處為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鋪巾和麻醉后,呈30°-45°進針,向胸骨上窩方向為進針方向。當進針后見暗紅色靜脈血,則固定穿刺針,送入導絲,退出穿刺針,將導管沿著導絲送入上腔靜脈,并拔出導絲,抽回血,用肝素鈉鹽水封管并縫合固定。在穿刺部位覆蓋敷料并連接輸液。每日輸液前用10-100U/ml肝素鈉鹽水封管處理。上述兩組患者在置管后均接受相同護理。穿刺部位定期清潔消毒并保持干燥,間隔24h更換敷料,以后每周更換2次。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嚴密觀察穿刺點皮膚是否出現(xiàn)紅腫熱痛癥狀。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一次置管成功率、導管留置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導管相關感染發(fā)生率及患者舒適度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Excel 2007 錄入數(shù)據(jù),用SPSS19.0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 來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描述,定性資料進行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所需時間和導管留置時間方面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組置管后感覺基本舒適的有25例(65.79%),B組中置管后感覺基本舒適的有33例(82.50%)。兩組患者在舒適度方面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254,P=0.000)。
并發(fā)癥方面:A組中有2例(5.26%)局部血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26%;B組中有1例(2.50%)局部血腫,1例(2.50%)氣胸,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無顯著差異(χ2=1.025,P=0.625);
導管相關感染方面:A組有7例(18.42%)發(fā)生導管感染,B組有2例(5.00%)發(fā)生導管相關感染,兩組有顯著差異(χ2=9.325,P=0.000).
3 討論
中心靜脈置管是搶救危重癥患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探討了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與股靜脈置管在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股靜脈置管的成功率要顯著高于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主要原因在于護士基本功掌握不夠到位,對鎖骨解剖部位掌握不好,操作熟練度也不夠,因此影響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時部分患者因血管變異、肥胖等因素也是導致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失敗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完成所需時間明顯長于股靜脈置管,這主要是因為股靜脈官腔較大且表淺,位置較為固定,走行直,周圍重要臟器和神經(jīng)組織較少,操作相對較操作,因此常被選為置管的重要通路[2]。本研究結果顯示,股靜脈置管完成所需時間明顯短于鎖骨下靜脈置管,置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鎖骨下靜脈置管無顯著差異(P>0.05);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在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相關感染發(fā)生率以及置管后舒適度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股靜脈置管。股靜脈靠近腹股溝,容易被尿及大便等污染,因此導管相關感染發(fā)生率較高,導致導管留置時間也隨之縮短;同時股靜脈置管位置較低,影響患者日常的活動,因此會降低患者的舒適度。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后患者舒適度較高,主要原因在于鎖骨下靜脈置管不需要暴露患者的隱私,患者日常穿衣較為方便且活動不會受到明顯限制,患者及家屬接受度較高,在日常護理中僅需要常規(guī)消毒清潔,不需要備皮剪毛且易于觀察護理。
4 結論
綜上所述,股靜脈置管與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各具優(yōu)勢。如果患者無需長期置管且需要大量補液,則可選擇股靜脈置管,置管操作時間較短且一次穿刺成功率較高;對于需長期直觀的患者,則需選擇鎖骨下中心靜脈置管,可有效降低導管相關感染發(fā)生率,延長導管留置時間。
參考文獻
陳巍, 楊家榮, 賴長征,等. 鎖骨下深靜脈置管術和股靜脈置管術在危重病人搶救中的應用[J]. 西部醫(yī)學, 2015, 27(4):625-627.
莊暉. 鎖骨下深靜脈與股靜脈置管在急診急危重患者救治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 中外醫(yī)療, 2017, 36(2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