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萍
【摘 要】目的:對淚小管斷裂吻合術的療效進行觀察研究。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眼科接診的10例淚小管斷裂病患為研究對象,分別于病患患眼注入紅霉素眼膏,通過手術顯微鏡查找斷端并作淚小管吻合術,對其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通過術后隨訪跟蹤3個月,總體療效為80%,痊愈6例(60%),好轉(zhuǎn)2例(20%);所有病患均未發(fā)生感染現(xiàn)象,未發(fā)生眼瞼內(nèi)外翻和變形現(xiàn)象。結論:對淚小管斷裂病患患眼應用紅霉素眼膏并于顯微鏡查找斷端實行淚小管吻合術療效確切,可有效提高病患患眼愈合情況,具備創(chuàng)傷小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勢。
【關鍵詞】淚小管斷裂;吻合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77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淚器受損多同眼瞼外傷相關,當中淚道是比較容易受傷的。由于淚小管解剖部位的特殊性,當發(fā)生眼瞼內(nèi)眥部外傷時多伴有淚小管斷裂傷,而下淚小管斷裂機率高于上淚小管。導致淚小管受損往往是因部鈍挫傷和銳器切割等而致[1]。當發(fā)生淚小管斷裂后若不及時的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將會對病患的淚液排出造成影響,進而出現(xiàn)溢淚、眼瞼和眼部不適等現(xiàn)象。目前臨床治療中主要以在顯微鏡下作吻合手術為主,此方法能讓解剖學和生理功能得到較好的修復,可有效的讓淚道功能恢復。而手術治療時如何準確找到鼻側斷端非常重要,是決定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為此,我院此次特對45例淚小管斷裂病患通過注入紅霉素眼膏再應用手術顯微鏡查找斷端并作淚小管吻合術,旨為更進一步探討其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眼科接診的45例淚小管斷裂病患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齡8至66歲,平均(33.8±11.6)歲;交通意外傷4例,撞傷3例,鈍器傷2例,鞭炮傷1例;左眼淚小管斷裂4例,右眼淚小管斷裂6例;斷裂處距淚點3至9mm,平均(4.31±0.63)mm;傷后1d內(nèi)就醫(yī)病患7例,2至3d病患3例,當中3例于來院前作了單純裂傷縫合,因未尋到淚小管鼻側斷端,故未作淚小管吻合,1例已作吻合術,可吻合口已裂開。全部入選病患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眼瞼裂傷,少數(shù)病患身體軟組織和顏面部受損。已排除合并嚴重臟器和精神疾病等病患,受傷超出7d且眼瞼損傷已變形愈合病患。
1.2 方法
對全部病患術眼行常規(guī)消毒,使用生理鹽水清洗并將異物和淤血清除,創(chuàng)面用以氧水消毒,鋪無菌內(nèi)。對篩前和眶下應用2%利多卡因2至5ml作神經(jīng)阻滯麻醉,兒童采取氯胺酮麻醉。對下淚小管斷裂病患從上淚點注入紅霉素眼膏,上淚小管斷裂病患從下淚點注入紅霉素眼膏。用生理鹽水仔細沖洗創(chuàng)面,應用手術顯微鏡查找淚小管鼻側斷端(對已作縫合的病患,先拆除之前縫線),當發(fā)現(xiàn)下淚小管鼻側斷端處有溢出紅霉素眼膏可確定為斷裂處,此時可見淚小管斷端為喇叭花狀或粉紅色環(huán)狀,其黏膜層的光滑度明顯不如周邊組織。確定斷端后將腰麻管套入6號探針,由淚點進入從淚小管顳側斷端處穿出,再進入淚小管鼻側斷端抵住骨壁后從下進入淚囊,隨后去除探針,將腰麻管留于淚道,并向其注水,以判斷腰麻管是否在淚道。最后對淚小管黏膜層進行3針吻合,并間斷縫合皮下組織與皮膚,妥善的將腰麻管固定在眼瞼處。術后均給予病患抗生素眼藥水,按照病患具體情況適應給予抗生素或相應的對癥治療,囑病患安時復診,按照傷口恢復情況4至6周摘管。
1.3 療效判定
痊愈:病患完全無溢淚癥狀,沖洗時無阻力,淚道沖洗通暢;好轉(zhuǎn):淚道沖洗有一定的阻力,但沖洗通暢,少量從原淚點反流,有輕度溢淚;無效:淚道沖洗受阻從原淚點反流,淚道不通暢[1]。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c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通過術后隨訪跟蹤3個月,總體療效為80%,痊愈6例(60%),好轉(zhuǎn)2例(20%);當中1例患兒術后7d時無意將腰麻管摘除,導致手術失敗,另1例摘管后淚道沖洗通暢,但后期復診時沖洗不通。
2.2 所有病患均未發(fā)生感染現(xiàn)象,未發(fā)生眼瞼內(nèi)外翻和變形現(xiàn)象。有2例病患在術后12d發(fā)生硬膜外管下瞼皮膚固定縫線脫落,經(jīng)局麻下作再次固定,確保了硬膜外管的牢固性。
3 討論
在臨床眼科治療中因眼外傷而致的淚小管斷裂比較常見,當中下淚小管斷裂占比較大,并合并程度不一的眼瞼裂傷。目前淚小管吻合術是治療此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此手術治療中確定淚小管鼻側斷端位置對手術成敗具有重要意義[3]。因為淚小管管腔很細,而鼻側斷端又通常陷于組織內(nèi),從而肉眼很難發(fā)現(xiàn)。斷端口大部分在淚阜區(qū)附近,無需在較深的組織中查找,避免深部組織發(fā)生醫(yī)源性損傷[4]。當從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喇叭花狀、粉紅色環(huán)狀組織,并且中間能見光滑黏膜組織時,可經(jīng)沖洗針頭給管中注水,并確認病患是否有水流至咽部,以此判斷是否是淚小管的斷端。選取麻醉用硬膜外管作淚管支撐,此管粗細硬度都較為適當,并且柔韌度與淚道的彎曲度相符,長時間放置于體內(nèi)不會發(fā)生毒性和刺激作用,光滑的管壁也利于斷端的吻合,不會粘連在管壁中[5]。在手術中不僅要有效對斷端進行吻合,還需注重四周組織的縫合,因此我院此次研究中采取了對四周組織分層縫合的方法,縫合后確保上下淚點相對,保證縫合到位。再有手術中對硬膜外管的固定也是確保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我院此次使用固定硬膜外管在眼瞼皮膚和皮下組織3針的方法,在固定時每針都經(jīng)硬膜外管內(nèi)穿過,確保了硬膜外管的牢固性,防止了因管的移位而導致傷口難以愈合或裂開的情況[6]。此次研究中有2例病患在術后12d發(fā)生硬膜外管下瞼皮膚固定縫線脫落,通過及時的在局麻下作再次固定后維持了硬膜外管的牢固性。在術后4至6周摘管時,病患淚小管斷端愈合情況和淚管內(nèi)壁光滑度均良好,摘管后有效的提高了治愈率。通過術后隨訪跟蹤3個月,總體療效為80%(8例),有1例患兒術后7d時無意將腰麻管摘除,導致手術失敗,1例摘管后淚道沖洗通暢,但后期復診時沖洗不通。從此結果表明,在淚小管斷裂病患的治療中通過對其患眼注入紅霉素眼膏并在顯微鏡查找斷端實行淚小管吻合術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對淚小管斷裂病患患眼應用紅霉素眼膏并于顯微鏡查找斷端實行淚小管吻合術療效確切,可有效提高病患患眼愈合情況,具備創(chuàng)傷小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勢,具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趙龍君,李志剛.影響淚小管斷裂吻合術效果的相關因素[J].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4,36(8):582-585.
陳風月,王鈺清.外傷性淚小管斷裂吻合術不同置管方式的比較[J].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7,39(3):212-215.
王學紅,鄒海英,王益民等.硬膜外導管雙路置管淚小管斷裂吻合術體會[J].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6,38(4):314-316.
畢娟,盧建群.淚小管斷裂吻合術置入不同淚道支撐物術后療效觀察[J].四川醫(yī)學,2016,37(12):1359-1361.
唐浩,沈蘭珂,唐成斌等.淚小管斷裂吻合的手術技巧及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7,35(4):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