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上不斷涌現(xiàn)出一些流行語。它們引起了很多翻譯愛好者的關注,繼而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英譯。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這些流行語往往產生于特定的情境,具有豐富的意義。譯者只有充分考慮這些詞產生的情境,才能正確且充分的譯出其中的豐富涵義。本文借助社會符號學翻譯法,主要探討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英譯中指稱意義的再現(xiàn)。
【關鍵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網(wǎng)絡流行語;指稱意義
【作者簡介】李麗麗(1994.1- ),女,山西運城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16級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蓬勃發(fā)展,許多網(wǎng)絡流行語應運而生。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問題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他們運用不同理論,試圖探討網(wǎng)絡流行語的有效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如石于瀚(2015)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出發(fā),論證了文化內涵翻譯在網(wǎng)絡流行語翻譯中的重要性。楊麗(2013)將奈達的讀者反應論作為理論基礎,同時考慮文化的因素,將二者結合起來探討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方法。劉亭亭(2013)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指出譯者在翻譯網(wǎng)絡流行語時,應考慮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因素。邱永忠(2011)以翻譯模因論為理論基礎來探討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方法。李嬌(2015)從認知模因角度試圖揭示網(wǎng)絡流行語的本質特征。陳娟(2013)將功能對等理論引入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的英文翻譯當中。傅恒(2011)以關聯(lián)翻譯理論為指導,探究網(wǎng)絡流行語直接翻譯、間接翻譯和創(chuàng)詞翻譯等翻譯策略。席絹(2015)總結了順應理論對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的指導作用。另有學者從認知語言學中汲取營養(yǎng),探討翻譯問題。如謝之君、楊月華(2015)提出了基于認知價值的翻譯研究視角,對網(wǎng)絡流行語的生成、理解機制進行論證和探討。鄒幸居(2015)認為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實質上也是概念整合的認知過程,基于此,他提出了四種翻譯模式:簡單模型、對等模型、單向模型和雙向模型。
基于相關的文獻綜述,筆者發(fā)現(xiàn)學者們所用的理論非常廣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考察了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情況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但是也有個別研究只是泛泛而談,沒有運用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翻譯歸根結底是一種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而社會符號學研究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符號系統(tǒng),因而對翻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發(fā)現(xiàn)目前沒有學者運用社會符號學翻譯法對網(wǎng)絡流行語的英譯進行分析。因此,本文運用社會符號學,來分析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在英譯中是否傳達了原語的指稱意義。
一、社會符號學翻譯法
索緒爾將語言視為一種表達意義的符號體系。他(1996:16)將符號學定義為一種研究社會中符號的科學。查爾斯·莫里斯指出:所有的符號都是有三個部分組成的實體,即符號載體、符號的所指及解釋者。這三部分之間的關系構成符號學三個方面的意義:言內意義 (linguistic meaning):符號相互之間的關系所體現(xiàn)的意義;指稱意義(referential meaning):符號與所指對象之間的關系所體現(xiàn)的意義以及語用意義(pragmatic meaning):符號與解釋者之間的關系所體現(xiàn)的意義。社會符號學融符號學、社會學和語言學于一身,是一門從符號的本質屬性——社會性出發(fā)研究符號意義的學科。韓禮德認為人們應從社會符號學的角度研究語言,表明語言、語境、社會都是不可分離的。他(2001:5)將語言視為社會文化的產物和組成部分,同時又將語言視為某種社會文化背景中表達某種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意義的表達和傳遞不是簡單的讀碼和解碼的過程,而是對各種社會文化元素相關的意義表達與翻譯。
尤金·奈達是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的代表人物。他(1986:126)認為符號的意義涉及一定的社會語境中某一交際的全過程,文本不能孤立于社會語境。對符號的解釋與符號所在的結構有關。他在符號學的意義系統(tǒng)的基礎上提出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理論。他(1982)指出社會符號翻譯法側重于在特有環(huán)境下將信息傳遞給接受者的符號的意義。這種翻譯法重視翻譯中語言、交際的各個方面。他進一步指出,社會符號學翻譯法不僅有助于對指稱意義的理解與傳遞,也有助于對聯(lián)想意義(即語用意義)的理解與傳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將翻譯和社會文化緊密得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解決翻譯實踐中的問題。
在國內倡導用社會符號學理論指導翻譯的學者有羅進德、柯平、陳宏薇等人??缕剑?991)用三類符號學意義來指導翻譯實踐。陳宏薇(2001)也認為在社會符號學翻譯法中,翻譯即翻譯意義。也就是翻譯符號的語義、句法和語用三層含義。
二、社會符號學翻譯法在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英譯中的運用
網(wǎng)絡流行語產生于網(wǎng)絡這個大背景中,具有豐富的指稱、言內和語用意義。許淵沖先生曾說,“就拿符號學的三種意義來說,只譯了原語符號與譯語符號之間的關系,在我看來,那可能只是‘譯詞;如果譯出了符號及其所指稱的實體之間的關系,那可能是我所說的‘譯意;如果還譯出了符號與符號使用者之間的關系,那就是我所說的‘譯味了?!币蚨诜g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時,應著重考慮這三類意義的傳達,當然這三類意義在具體文本中所占的分量不一樣,譯者應該盡最大努力保留原文本中最重要的意義。網(wǎng)絡流行語是網(wǎng)友在特定的情境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詞,具有其獨特的指稱意義。本文以“尬聊”、“戲精”為例,運用社會符號學翻譯法對其各種譯文中的指稱意義進行對比分析。
指稱意義是詞的確切和字面的意義,是語言交際中出現(xiàn)最早,使用頻率最高的意義,也是人們進行語言交際時所表達的基本意義。指稱意義一般都體現(xiàn)了語言的信息功能。
2017 年度十大網(wǎng)絡用語中,“尬聊”深受網(wǎng)友的喜歡。顧名思義尷尬的聊天,形容談話聊天導致氣氛陷入冰點。在對話交流中,若因一方或雙方不會聊天,或者聊的話題不能令對方感興趣,使對話不能流暢進行。卻又迫于情境需要不得不繼續(xù)說話,這時聊天就陷入尷尬的境地?!稗瘟摹钡淖g文主要有 “forced talk”, “embarrassing talk”, “awkward talk”, “talk that go awry”, “weird/odd talk that leave you speechless”, “stalled talk”。這些譯文的中心詞都是“talk”,只是修飾語不同,有的用形容詞作前置定語,有的則用從句做補充解釋。下面舉出一些 “尬聊”的場景:
e. g. 1 A: 去看電影嗎?
B: 不去。
A: 那出去逛逛?
B: 不想。
A: 那去干嘛好呢?
B: 我都行啊,隨便。
e. g. 2
媽媽:你去廚房把那啥給我拿來。
孩子:啥?
媽媽:就那啥,算了,家里這些事也指望不上你…
孩子:???
e. g. 3
A:你最近變胖了是嗎?
B:沒啊,倒是你的皺紋好像變多了。
這幾個情境都是明顯的尬聊,但是造成尬聊的原因不同。例1是聊天一方沒心思聊天,例2是一方不按邏輯聊天,例3是雙方都不會聊天。導致的聊天結果都是讓一方無言以對。這幾個例子的核心特征是:由于一方或雙方的原因,讓本應順暢的對話變得尷尬以至難以進行。因此譯文要體現(xiàn)對話的奇怪以及難以進行這兩個特點?!癴orced”在柯林斯《COBUILD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中的釋義為“a forced action is something that you do because circumstances make it necessary”?!癳mbarrassing” 的釋義為 “something that is embarrassing makes you feel shy or ashamed”?!癮wkward” 的釋義為“an awkward situation is embarrassing and difficult to deal with”?!皊tall”的釋義為 “if a process stalls, or if someone or something stalls it, the process stops but may continue at a later time”。綜合比較,“weird/odd talk that leave you speechless” 這一譯文更好地傳達了原語的指稱意義,一方面用weird/odd表明對話很奇怪,另一方面說明對話難以進行。
再來看“戲精”的譯法。目前流行的譯法有 “drama queen/king”、“attention seeker”以及 “master of acting”。該詞由來已久,最早是形容演員的演技很好。詞義有褒有貶,褒義指單純的贊美演員演技高,貶義指有些人愛作秀,博人眼球。“戲精”最核心的要素是“表演”,譯文必須突出這一要素?!癮ttention seeker” 形容那些想方設法吸引注意的人。而獲得注意的方法除了表演,還可以是其他非表演的方式?!癮ttention seeker”沒有體現(xiàn)出“表演”這一要素,也就沒能保留“戲精”的指稱意義。而“drama queen”《在韋氏高階英語詞典》里的釋義為“ disapproving: a person who acts as though things are much worse than they really are”。“drama queen”是貶義的,形容情緒反應比較夸張的人,無法涵蓋表演能力確實很強的人,因而適用的語境很小。好的譯文應盡可能適應多的語境?!癿aster of acting” 的核心是 “act”, 保留了原語的核心要素,而且 “master” 一詞體現(xiàn)了表演技巧的高超??梢杂脕碚嫘目滟潉e人表演能力強,也可以加上引號變成 “master of acting” 具有調侃諷刺的意味。另外,英文當中原本就有的表達 “real actor”也是一個很好的譯文,“actor” 體現(xiàn)核心要素“表演”,“real” 體現(xiàn)表演能力強,加上引號表示諷刺調侃。相比之下,“master of acting ”和 “real actor” 更好地傳達了原語的指稱意義,而且適用的場景也比較多。
三、結語
語言是一種社會符號系統(tǒng),任何一個符號都包括三類意義,即指稱意義,言內意義和語用意義。指稱意義是語言交際中使用最頻繁的意義,也是語言最基本的意義。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網(wǎng)絡流行語產生于特定的語境當中,具有獨特的指稱意義。因此在英譯過程中,首先要充分考慮該詞出現(xiàn)的語境;然后根據(jù)語境,考慮該詞具體的指稱意義,進而給出一個好的譯文,一方面盡可能保留原語的指稱意義,另一方面使譯文適應盡可能多的語境。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Translation Meaning,San Dima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Eugene A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Nelson:Nashville,1986:126.
[3]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6:16.
[4]M.A.K.Hal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5.
[5]陳宏薇.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研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6(03).
[6]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4:69-70.
[7]陳宏薇.新實用漢譯英教程[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
[8]陳娟.功能對等理論下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的英譯探索[J].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學報,2013(01):57-62.
[9]傅恒.關聯(lián)翻譯理論關照下網(wǎng)絡流行語英譯探究[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507-509.
[10]柯林斯COBUILD高級英漢雙解詞典.英國哈·柯林斯出版集團編,張伯然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11]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12]李嬌.從認知模因論商榷網(wǎng)絡流行語的興衰[D].貴州師范大學, 2015.
[13]劉亭亭.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英譯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14]邱永忠.等值模因論視域下的網(wǎng)絡“被式語言”翻譯[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401-403.
[15]石于瀚.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網(wǎng)絡流行語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策略選擇[D].華中師范大學,2015.
[16]佟穎.從社會符號學角度研究翻譯的必要性[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05):21-25.
[17]王曉輝.從社會符號學角度探討英語幽默語言的翻譯[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382-384.
[18]韋氏高階英語詞典.梅里亞姆-韋伯斯特公司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7.
[19]席娟.順應理論視角下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5.
[20]謝之君,楊月華.網(wǎng)絡流行語認知價值及翻譯[J].上海翻譯,2015 (03):23-27.
[21]楊麗.論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方法及文化因素[D].內蒙古大學,2013.
[22]鄒幸居.概念整合視角下網(wǎng)絡流行語的認知機制和翻譯策略[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0):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