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一、課程緣起:追根溯源看對韻
中國漢字都是方塊字,不僅字字獨立,而且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字形、讀音和字義。所以,人們在寫詩、作文時,為了讓語言更美,很喜歡用漢字來玩“派對”的游戲。久而久之,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便形成了一種規(guī)矩,叫“對偶”或“對仗”,俗稱“對對子”。古時候,孩童剛剛開始識字,大人就會教他們對對子的種種技巧,目的是為了練好寫詩作文的基本功。
《笠翁對韻》正是一部訓練兒童作詩對句、掌握聲韻格律的最佳啟蒙讀物。全文采用韻語形式編成,以自然、社會中常見的日常事物為編寫對象,既能幫助兒童辨音識字,又能教他們掌握作詩的規(guī)律與對仗的竅門。更為可貴的是,作者李漁還將其慧思妙語鑲嵌在韻文之中,既有諺語民俗,又有典故軼事,這些都是最值得學習的母語資料。
這本書雖然是寫給古代兒童的,但它同樣可以幫助現(xiàn)代兒童增強寫作能力,全面提高語文水平。于是,我們開發(fā)了“《笠翁對韻》微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聲韻技巧,領會詩文的韻律之美,嘗試幫助他們寫出屬于自己的“對韻歌”。
二、課程架構:確定主題理對韻
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及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我們確定了如下課程目標:
(1)感受對韻歌的特點與魅力,學習、積累優(yōu)美的韻語。
(2)在誦讀、品味、分享中領略對韻歌四聲的旋律、押韻的神奇、對仗的美妙,感受母語之美。
(3)了解相關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等知識,接觸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感受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確立了課程目標后,我們從書籍、網(wǎng)絡、報刊上搜集了不同版本的《笠翁對韻》,然后按照一定的主題,梳理出“《笠翁對韻》微課程”的內容(見表1)。
三、課程實施:形式多樣學對韻
1.誦讀激趣,叩響經(jīng)典之門
學習對韻歌,不能生硬要求學生每天必背多少首,而是先要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往學習對韻歌的大門,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聽到歷史親切的呼喚,進而情不自禁地走進去,去親近這本古樸厚重的文化經(jīng)典。
我班在學完《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之后,我們便一起共讀《笠翁對韻》。我首先選擇書中的《一東》帶領他們一句句朗讀,以不同的方式誦讀,拍手讀、跺腳讀、擊掌讀、配樂讀、男女對讀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對韻歌的韻律感。經(jīng)過幾天的朗讀,學生不知不覺沉浸其中,連課間
的哼唱都由原先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慢慢地變成了“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
蒼穹……”。
2.美讀巧背,體驗母語之美
朱光潛說:“學古文別無奧訣,只要熟讀范作多篇,在頭腦里甚至在筋肉里浸潤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調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功夫,到時候下筆一搖,那些所謂‘骨力‘神韻就自然而然地來了?!泵雷x是觸摸對韻歌最好的方式。通過美讀,可以內化語言,豐富情感,激發(fā)想象。我常用美讀喚醒學生親近對韻歌的渴望,用美讀搭建走進對韻歌的橋梁,用美讀傳遞給學生心靈的震撼,用美讀讓對韻歌學習變得簡單而優(yōu)雅。
每學一篇對韻歌前,我首先要自己讀進去。我扎扎實實地練讀對韻歌,讀出韻律節(jié)奏的美感,讀出意蘊。教學時,我?guī)е鴮W生讀了一遍又一遍,采用全班齊讀、分組讀、個別讀、默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聲、形、情、味、神。熟練之后,我再讓學生拍手背、接龍背、集體背、同桌對背、比賽抽背、見縫插針地背……在讀讀背背中,我和學生一起走進對韻歌,感受對韻歌獨特的語言魅力。
3.跨界統(tǒng)合,感受經(jīng)典魅力
跨界,就是引入時下流行的方式,對經(jīng)典的語言文字作藝術化的處理,引導學生更輕松、隨意地走進經(jīng)典。
如學習《五微》,我由時下流行的吟誦版《五微》導入。優(yōu)美的旋律、有趣的曲調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在此基礎上,我再展開教學,學生的興趣就高漲了;學習《六魚》“雞冠對鳳尾,芍藥對芙蕖”這一句時,我借助課件出示“雞冠”“鳳尾”“芍藥”“芙蕖”圖片,幫助學生更為形象地理解、記憶;學習“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這句時,我由一段歷史故事談起。“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高人,他們特別喜歡那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常常與青山綠水為伴、與綠樹紅花為伍。宋朝詩人林和靖就是其中一位,他四十歲后隱居在杭州的孤山。相傳他喜愛梅花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在孤山種了三百六十余株梅花。他種梅、賞梅,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他把梅花當成自己的妻子,把仙鶴當成自己的孩子?!比缓笠鰧嵏瑁谏钋榈囊髡b中,帶領學生品味文字的味道,感受經(jīng)典的魅力。
4.學而常吟,呈現(xiàn)亮麗風景
晨間共誦:為了保證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我規(guī)定每天晨誦時的15分鐘為固定背誦對韻歌的時間。師生共同誦讀,朗朗書聲是校園早晨最亮麗的風景。
課前吟誦:充分利用每節(jié)課的課前時間,開展“課前吟誦”活動,要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吟誦的內容往往是前一天學習的對韻歌,學生齊誦,達到互相學習、共同交流的目的。
課間誦讀:鼓勵學生在課間、放學后游戲時進行鞏固誦讀,跳著皮筋、和著節(jié)奏、拍著手背誦對韻歌……不同形式的誦讀活動隨學生的興趣自由選擇,學生在游戲中體驗韻律,學習國學。
5.課程展示,暢享文化宴會
每月月底,我們都會開展一次經(jīng)典學習成果展示活動。每次成果展示,都是全班學生、家長和教師一起參加。展示當天,學生背誦經(jīng)典韻文,講述書中典故,暢談背誦心得,吟唱韻文選段,展示書畫作品……活動結束后,我們及時表彰和獎勵表現(xiàn)突出的家庭和學生個人,頒發(fā)證書和獎品。豐富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經(jīng)典的興趣,激發(fā)了家長參與展示活動的熱情。
通過對韻歌的欣賞、誦讀與積累,學生走近書籍,積累經(jīng)典,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人文修養(yǎng),積淀了文化底蘊,打好了人生起步的根基,從而走向了快樂童年。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通源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