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育壯苗
大蔥是忌連作的蔬菜,育苗地也忌連作。苗地要選擇前茬非蔥蒜類作物的高坑地,切忌選擇荒草地。前茬作物收獲后,深翻曬白2次,并閑置20天左右。大蔥育苗期長達50天,整地前施有機生物肥6000千克/千米、過磷酸鈣750千克/千米、進口復合肥225~300千克/千米。筑平畦寬連溝1.5米,精細整地。為防治地下害蟲危害,整地時施150千克/千米的3%辛硫磷顆粒劑,并在秧田四周開好溝系。出口大蔥主要品種有長寶、長悅、明彥等。每100克種子需苗床地35~40米,可移栽666.67米大田。早熟品種3月10~25日播種,中晚熟品種3月底至4月10日播種。播種前土壤墑情不足,可以先澆水。一般采用均勻撒播,撒籽后,在畦面上輕輕澆水,澆水后覆細干土0.5厘米厚,覆土后不能澆水,以防止土壤板結,然后覆蓋地膜,并搭小拱棚,以利于增溫、保濕及防止雨水造成土壤板結,但要防止高溫燒苗。大蔥種子以18℃左右發(fā)芽最快,播后5~6天可以出苗。60%出苗后及時揭去地膜,揭膜過晚導致苗生長細弱。雨前在小環(huán)棚上覆蓋薄膜,雨后揭膜。苗期根據土壤墑情,可澆1~2次小水,水分不能過多,以免幼苗徒長。整個苗期追肥3~4次,速效性有機肥與進口復合肥交替使用,化肥濃度不超過0.5%,促使秧苗生長健壯。育苗期間,若有秧苗露根,要及時覆蓋干細土,苗床地要及時除草與防治病蟲害。
2.整地定植
大蔥適于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中生長。砂壤土便于插蔥、松土和培土,通氣性良好,易獲得高產。在前作收獲后,立即深翻土地25~30厘米,翻耕曬白,結合整地施優(yōu)質腐熟有機肥30噸/千米,土壤肥力較低的稻板田,有機肥數(shù)量要相應增加。旋耕混勻后開溝,溝深30厘米、寬20厘米,2條溝之間的距離為1米。溝內進行耕翻,深度20厘米,溝底施基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使土壤與肥料混合,溝內土壤要求松細。溝背應高出溝底30厘米以上,栽植溝宜南北向,使受光均勻,并可減輕秋冬季節(jié)的北向強風造成大蔥倒伏。大田四周溝系配套,間隔20~30米開1條腰溝,利于排水。定植時間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定植前大小苗進行分級,剔除病苗、弱苗、過小苗及明顯彎曲苗,株距2.5~2.8厘米,行距1米,栽34.5萬株/千米左右。定植時避免蔥苗折斷,定植深度以不埋沒蔥心為宜,過深不宜發(fā)苗,過淺影響蔥白長度。定植工具可用直徑1.5厘米左右的園鐵扦或園木桿。定植時先打淺洞,與地面垂直,再把苗插入,再微微往上提起,使根須下展,保持蔥苗挺直。定植后將蔥株兩邊的松土壓實,隨后澆足定根水。
3.苗期管理
大蔥苗期不耐旱,需適當保持土壤濕潤,否則,生長緩慢,不均勻。播后30天進行間苗、拔草、澆水間苗,1~2次,苗距10厘米左右。1葉1心至2葉1心隨水追施速效氮肥,667平方米施尿素5~10千克;同時做好苗期病蟲害防治工作,用苗菌靈防治1~2次。移栽定植前控氮蹲苗,促苗根多健壯。
4.大蔥的營養(yǎng)特性和養(yǎng)分吸收規(guī)律
大蔥為喜肥作物,生育期長,產量高,需肥量大,并且對肥料的需要量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多。據研究,高產栽培大蔥產量可達80~90噸/千米,每生產1噸大蔥需純N2.7~3.3千克、P2O50.5~0.6千克、K2O3.3~4.0千克,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1∶0.4∶1.3,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對氮和鉀的需要量較大,對鉀素營養(yǎng)較為敏感。
大蔥生育階段一般可分為發(fā)芽期、幼苗期、緩苗期、蔥白旺盛生長期和開花結實期5個時期。其中幼苗期、定植緩苗期大蔥生長緩慢,干物質積累少,吸收的養(yǎng)分也少,氮磷鉀三要素中對氮與鉀元素吸收的量較多。在假莖充實的蔥白旺盛生長期,大蔥干物質累積迅速,吸收的養(yǎng)分最多,吸收的氮磷量分別高達全生育期吸收量的68.4%和46.4%。大蔥生長后期干物質積累較慢,吸收的養(yǎng)分也較少,但吸收的磷鉀比例明顯提高,分別占全生育期吸收總量的44.1%和34.6%。
5.大蔥施肥技術
(1)施肥量。在施用優(yōu)質有機肥30噸/千米的基礎上,在中等肥力地塊,適宜施肥量為:氮肥(N)350~450千克/千米、磷肥(P2O5)90~120千克/千米、鉀肥(K2O)300~450千克/千米,折合尿素約750~1000千克/千米、普通過磷酸鈣(有效磷含量12%)750~1000千克/千米或磷酸二銨(有效磷含量46%)200~260千克/千米、氯化鉀(有效鉀含量60%)500~750千克/千米。土壤肥力較低、缺乏有機肥時,可考慮采用較高的施肥量;反之,土壤肥力高,地力基礎好時,可適當減少施肥量。施用磷酸二銨時,尿素用量可減少10%~15%。
(2)施肥方法。大蔥移栽定植前,40%的氮、鉀肥及全部磷肥混勻作基肥全層撒施,深翻入土。余下的60%的氮、鉀肥作追肥,結合培土于9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分2次追施。
6.病蟲害防治
大蔥病蟲害防治必須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加強農業(yè)防治。關鍵時期及時噴藥防治,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所用藥劑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或生物農藥,嚴格掌握好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大蔥病害主要有紫斑病、霜霉病、軟腐病等??稍诎l(fā)病初期用64%殺毒礬、蔥蒜姜菌克、農用鏈霉素等防治。蟲害應早治,蚜蟲、薊馬、潛葉蠅在點片危害階段,用一遍凈、好年冬、蠅邦特等防治;斜紋夜蛾等,在1~2齡幼蟲時,用透葉殺等藥劑防治。
(1)蔥薊馬、潛葉蠅用40%樂果乳劑或80%敵敵畏乳劑1000~1500倍液噴霧。
(2)蔥蠅用90%敵百蟲加水1000倍灌根。
(3)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600~1000倍液噴霧。
(4)紫斑病可噴1:1:200波爾多液。 或65%代森鋅600~700倍液,或65%福美鋅600~700倍液防治。
7.大蔥收貯
大蔥的收獲期,因地區(qū)氣候差異而有早晚,原則上大蔥應在封凍前收刨(小雪前后),也可提前上市(視市場而定),或越冬后芽蔥上市,這也是大蔥產品的一大優(yōu)勢(收刨期靈活)。封凍前收獲的大蔥抖去泥土,適當晾曬后捆扎成捆,貯于冷涼干燥的地方,根朝下直放以便隨時供應市場。
(據農業(yè)信息網)
(1)選擇優(yōu)良品種:優(yōu)良品種應具備耐高溫結球性強、抗病、生育期短、商品性好等優(yōu)點如夏白45、夏白50等夏季專用品種,基本具備以上特點,并適用范圍廣。
(2)施足基肥,高壟栽培:為控制病蟲害發(fā)生和為害。應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方便的田塊,因夏季大白菜生育期短,為促進生長應多施基肥。一般667平方米施優(yōu)質腐熟的農家肥3000千克,含N、P、K的復合肥40~50千克。最好起壟栽培,不僅排灌方方便而且通風透光性好。一般壟距50~55厘米,壟寬20~30厘米,壟高10~15厘米。
(3)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最佳播期為6月中旬,一般667平方米栽3000~3500株。為保苗全,苗壯播種前可在壟上開溝條播,也可根據確定的株距穴播。若墑情不好,可在溝內或穴內點水后播,然后覆土0.5~1厘米隨即澆水,2天后再澆一次,3~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保持濕潤,分次間苗、及時定苗補苗2片子葉展開時就開始間苗5~6片真葉時為定苗補苗時期。
(4)加強肥水管理防治病蟲:肥水早攻,一促到底。結球初期,即可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667平方米可追施尿素25~30千克,隨后扶壟澆水,一般追一次肥即可。定苗后保持壟面潮濕,進入結球期應注意多澆水。一般3~5天澆一次。收獲前5天停上澆水。如遇大雨應及時排水。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重點防治軟腐病和干燒病,防軟腐病可在大白菜結球初期噴施新植霉素400倍液,抗菌劑401500-600倍液。噴施時應注意,噴灑在葉柄及根部每7~10天噴一次。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在結球初期結合噴藥噴施0.3%的氯化鈣溶液,以便控制干燒病的發(fā)生。在蟲害防治上重點防治菜青蟲、蚜蟲、小菜蛾等。
(5)及時收獲:結球緊實后及時收獲可增加田間通透性,減輕病蟲害。一般上市越早效益越好,采收過晚易造成裂球,病害加重,影響大白菜的品質和效益。
(據農業(yè)信息網)
近日,山西省植保植檢總站根據全省各測報站對粟灰螟越冬基數(shù)、冬后存活量、燈下誘蛾量、化蛹羽化進度的調查,結合省氣象預報及作物播種情況綜合分析,預計粟灰螟在我省總體為偏輕發(fā)生,發(fā)生面積80萬畝。危害盛期一代幼蟲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幼蟲在8月中、下旬。
1.農業(yè)防治
成蟲期性誘劑誘殺成蟲;及時拔除枯心苗,減少擴散為害。
2.藥劑防治
在幼蟲孵化始期,畝用48%毒死蜱或40%辛硫磷乳劑100克,加少量水與20千克細沙土拌勻,順壟撒在谷苗上和莖基部,以殺死鉆蛀谷苗的幼蟲。
(據山西省植保植檢總站)
由于莖葉生長過旺,養(yǎng)分集中到莖葉中去,而不能充分供給瓜條生長,或者子房邊緣的卵細胞受精,瓜發(fā)育不平衡,因而長成彎曲瓜。
(1)加強田間管理應根據植株的生長發(fā)育狀況,均勻地施肥澆水,控制適宜的溫度,改善花期授粉條件,協(xié)調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時防治病蟲,維持植株生長勢。
(2)控制單產黃瓜的單株產量不能要求太高,過高的單株產量會增加植株的負擔,前期結瓜過多或摘瓜不及時,葉片老化就快,容易形成彎瓜。為防彎瓜、尖瓜和大肚瓜,對黃瓜葉面噴施碩豐481或復合微生物肥料200倍液,7~9天噴施一次,連噴2~3次,防效頗佳。
(3)摘卷須、除彎瓜摘除卷須,可預防因卷須等物理障礙引起的彎瓜現(xiàn)象。通常出現(xiàn)的彎瓜,一般是因藥物影響、長期的溫度過高或過低、植株瘦弱等因素引起的,一旦發(fā)生很難再長直,在不影響產量與效益的前提下,于雌花謝花前后及早摘除彎瓜,使養(yǎng)分集中供給正常幼瓜的生長發(fā)育。
(李 文)
(1)菌棒墻式覆土保濕:在棚內按菌袋的長度鋪設一條15至20厘米厚的土埂,把發(fā)好菌即將出菇的菌袋脫去塑料袋(稱其為菌棒)。將菌棒整齊排放在土埂上。每排一層覆上3至4厘米厚的土,土兩側噴水并用泥抹平。然后再排放第二層菌棒并覆土,可排放6至9層,最上一層仍要覆土并抹平。做好墻后噴一次大水,使覆土吸足水分。以后每天噴水保持覆土濕潤,按常規(guī)管理出菇。此法可使平菇產量提高50%至90%。
(2)袋口覆營養(yǎng)土保濕:營養(yǎng)土配方是:肥沃土45千克,草木灰5千克,加水量為抓一把土在1米高處松手,土能落地散開為宜。裝袋栽培管理同常規(guī)方法,只是在袋兩頭各裝入2至3至厘米厚的營養(yǎng)土。出菇期每天給營養(yǎng)土噴水1至2次,其它管理按常規(guī)。此法可提高產量50%左右。
(3)陽畦覆土保濕:袋栽平菇收完潮菇后,脫袋曬1至2天,使菌棒表面結一層皮,以防病蟲害侵入和抑制子實體發(fā)生過多。用消過毒的菜刀縱切開,切面向上排列在陽畦上??p隙用細沙填滿,然后覆蓋2至3厘米厚的細土。最后灌加有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及白糖的水溶液,比例為2:0.2:1:100,按常規(guī)管理。此法可提高產量80%以上。
(據農業(yè)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