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題是指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題目,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半壁江山,同時也是數(shù)學教學的難點,筆者結合多年小學高年級應用題教學經(jīng)驗,從審清題意、抓住關鍵詞、畫線段圖、分析數(shù)量關系、編應用題、驗算六個方面談談小學高年級應用題教學策略。
關鍵詞:應用題;數(shù)量關系;線段圖
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為生活服務,學習理論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在生活中得以靈活運用,應用題就是指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題目,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半壁江山,為此,研究應用題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高年級教學經(jīng)驗,與廣大同行分享在高年級應用題教學中的點滴經(jīng)驗。
一、 審清題意
審題是學生準確解答應用題的前提,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一見到應用題就直接動筆解答了,或者走馬觀花粗略看一遍,根本沒認真審清題意,就簡單地將題目中的數(shù)字進行加減乘除,結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認真地將題目完整讀一遍,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條件,如果讀一遍后覺得對題目理解不夠全面,可以再讀一遍,邊讀邊思考。如: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長的30%,第二次又截去全長的50%,還剩下2米,這根竹竿全長有多少米?引導學生審題時要找出所求條件是:這根竹竿全長有多少米?已知條件:第一次截去30%,第二次截去50%,剩下2米。要認清這剩下的2米其實是指全長的1-30%-50%=20%。審清題意,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條件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 抓住關鍵詞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是一個十分嚴謹?shù)膶W科,有時一字之差,題目的意思也就完全不同了,特別是應用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稍有不慎就掉入“陷阱”,解答方法天差地別。如:A. 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長的30%,第二次又截去全長的50%,還剩下2米,這根竹竿全長有多少米?B. 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長的30%,第二次又截去剩下的50%,還剩下2米,這根竹竿全長有多少米?兩題僅兩字之差,但意思卻完全不同,A題第二次截去的是全長的50%,B題第二次截去的是剩下的50%,解答方法也截然不同。為此,引導學生在審題時抓住關鍵詞,有助于學生審清題意,正確解決問題。
三、 畫線段圖
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有時單靠抽象的文字描述理解題意存在一定的難度,在審題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用幾條線段組合在一起來表示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幫助學生分析題意,從而弄清數(shù)量間的關系。如:小明看一本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30%,第二天看的比第一天多看10頁,這本書還剩下30頁,這本書有多少頁?
這題目看起來數(shù)量關系有點復雜,但是通過畫線段圖,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也是一目了然了:第一天看了30%,第二天看了30%又10頁,剩下30頁,很容易看出30頁+10頁也就是占這本書的1-30%-30%=40%。特別是一些處于班級中下水平的學生,畫線段圖輔助解答應用題效果好。
四、 分析數(shù)量關系
在應用題中,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存在一定的等量關系,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如果學生對題目中的等量數(shù)量關系不明確,說明學生對題意分析不夠,解答出來的結果肯定是錯誤的,為此,理解、識記、靈活運用常用的等量關系,才能正確地解答應用題。如:甲車從A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駛60千米,6小時到達B城,乙車從A城出發(fā),行駛4小時到達B城,乙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這道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看似有點復雜,其實只要掌握了路程的等量關系,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求乙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也就是求等量關系中的速度,根據(jù)速度=路程÷時間,時間已知,因此要先求出路程(A城到B城的距離),甲、乙行駛的路程都是A城到B城,是相同的,根據(jù)路程=速度×時間,通過這樣一步步分析等量關系,才能正確解答應用題。
五、 編應用題
在應用題教學中,引導學生編應用題也是應用題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通過編應用題,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應用題的結構,提高學生正確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編應用題的形式有很多:
1. 提供已知條件,讓學生補充問題。如:學校有白粉筆150盒,彩色粉筆比白粉筆少50盒,?
2. 提供部分已知條件和問題,讓學生補充合適的已知條件。如:學校有白粉筆150盒,,一共有多少盒粉筆?
3. 提供問題,讓學生補充已知條件。如:,,彩色粉筆有多少盒?
4. 提供完整的應用題,讓學生改變其中一個條件進行改編。如:學校有白粉筆150盒,彩色粉筆比白粉筆少50盒,一共有多少盒粉筆?可以改變問題或已知條件。
5. 提供算式,讓學生根據(jù)算式編應用題。如:根據(jù)算式150+(150-50)自編應用題。
六、 驗算
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部分數(shù)學老師認為驗算是計算題的專屬,其實驗算在解答應用題中仍是可行的,有助于學生自我驗證解答應用題的正確性,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學校奧數(shù)社團有學生35人,奧數(shù)社團比舞蹈社團多3人,一共有多少人?有學生是這樣解答的:35+35+3=73人,教師不要急于評判學生解答正確與否,而是引導學生進行驗算,一共有學生73人,奧數(shù)社團有35人,那么舞蹈社團就有73-35=38人,奧數(shù)社團35人比舞蹈社團38人少3人,很明顯與題目存在矛盾,從而判斷解答方法是錯誤的,引導學生重新審清題意,及時糾正,做出正確的解答:35+(35-3)=67人。
總之,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部分,也是數(shù)學教學的難點,作為數(shù)學老師,要敢于面對,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審清題意,抓住關鍵詞,對于比較抽象、復雜的可以借助線段圖分析題目中的等量數(shù)量關系,掌握應用題的結構進行自編、改編應用題,并養(yǎng)成驗算的好習慣,及時發(fā)現(xiàn)解答中的錯誤,及時糾正,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濤.論小學高年級應用題的高效率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2017(5).
作者簡介:陳旭亮,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實驗小學古雷開發(fā)區(qū)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