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夢琪 王欣彤 王香時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由于其本土文化中面部表情的不同特征,會在表達或識別面部表情時有一定差異。在社交媒體高速發(fā)展、高度流行的今天,大多數社交軟件甚至手機系統(tǒng)中都加入了聊天表情,如emoji。實際生活使用中,由于各文化之間在面部表情表達和識別上的差異,常導致來自不同文化環(huán)境的人會對某些聊天表情產生不一樣的理解。
本文將以網絡表情中的面部表情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探究中國與英語國家的人群在網絡聊天表情的表達與識別的過程中所存在的跨文化差異的特征,以對跨文化交際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網絡聊天表情;面部表情;表達和識別;跨文化
人類是社交能力極強的物種之一,而面部表情的表達是人類交流中最常用且最有效的工具,故面部表情常被學者廣泛關注。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不少關于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研究也逐步興起。
很多研究將重心放在面部表情表達和識別的文化差異上。本研究將在此基礎上,將視角延伸至當下流行的網絡聊天表情,對網絡聊天表情表達識別的文化差異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一、文獻綜述
(一)面部表情表達在中國及英語國家文化中的差異
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面部表情是普遍性和文化差異性是共存的。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Paul Ekman(1975,[6])曾提出人類有六種基本情緒——高興、悲傷、驚訝、憤怒、恐懼以及厭惡。這六種基本情緒在跨文化交流中是通用的,此為共性。不過,不同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表現是不同的,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
有研究認為這些差異基本是由各個文化的基本模式的差異引起的,比如Schimmack(1996,[14])提出,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觀念是認識和表達愉快或負面情感的一個重要文化影響因素。在美國及其他英語國家這樣盛行個人主義、重視人人獨立的國家中,人們更加自我,故樂于表達和識別更多的情緒,而中國則反之。Masuda(2008,[11])等人則認為亞洲人的情緒相比于西方人更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和人群的影響,故不會輕易表達情緒。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加速,各國各民族間的交流日益頻繁。面對不同的文化,人們不免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差異及沖擊。例如,在亞洲文化中,微笑適用于多種情緒的表達,而在西方文化中卻無法理解這一現象(畢繼萬,1999,[1])。這是由于各文化已經形成了各自獨立的體系,而各體系間無法達成相互理解而造成的。因此,通過研究了解各表達的文化差異對于跨文化交流有很大意義。
(二)面部表情識別在中國及英語國家文化中的差異
中國及英語國家人群在面部表情識別上也有一定差異。以中國美國為例:中國人對厭惡、恐懼和愉快表情的識別率明顯低于美國人,且對男性憤怒和女性悲傷面孔的識別率也明顯較低(湯艷清,歐鳳榮,吳楓,孔令韜,2011,[2])。這種面部表情識別的文化差異現象引起了諸多研究者對于其背后文化因素的廣泛討論。
不同研究者對于差異的成因持不同見解。Perlovsky(2006,[13])認為,是不同文化的語言影響了面部表情的跨文化表達與識別;而Dailey、Joyce 和Lyons(2010,[5])則認為不同文化識別的差異是由在其內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屬于該文化的學習風格導致的。Matsumoto(1989,[12])從解碼規(guī)則入手對此加以解釋,認為:不同文化具有其獨特的解碼規(guī)則,使其中的個體在知覺情緒時存在偏向,并將其知覺到的內容歸屬于不同的情緒。故面部表情的識別存在跨文化差異正是因為:是文化決定人們是否承認理解某些情緒。例如,在一個等級分明的文化中,如果長輩很少表現出某種情緒,那么在這個文化中的人就幾乎不會從面部表情中識別出該情緒。還有研究者認為這種差異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面部表情信息識別的上下不對稱性,不過此方面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卻不盡相同——Blais,Jack和Scheepers(2008,[4])注意到,由于亞洲存在“直接或過多的眼神交流是粗魯的”這樣的社會規(guī)則,亞洲人在學習、識別和分類不同種族的面孔時主要注視鼻子區(qū)域,而歐洲人則較多地將注視點放在眼睛區(qū)域;Jack,Caldara和 Schyns(2012,[10])則用眼動軌跡發(fā)現,在對情緒面部表情進行分類的過程中,歐洲人將注視點放在整個面部區(qū)域,而亞洲人往往只將注視點放在眼部區(qū)域。
同時,在有關跨文化面部表情的研究中,學者們也發(fā)現了一定共性。人類在識別與自己來自同一文化的人的面部表情時,準確性要高于識別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表情(Effenbein&Ambady;,2002,[7])。也就是說,情緒表達者與情緒識別者來自相同文化時,他們的情緒理解與交流更為準確,這種現象被稱為組內優(yōu)勢效應或者群內優(yōu)勢效應。對此,Effenbein 和Ambady(2003,[8])認為解碼規(guī)則是引起以上組內優(yōu)勢效應的來源之一,而Jack和Blais 等人(2009,[9])卻認為文化差異只是被社會動機、文化觀念和信息取樣偏差造成的,而不受解碼規(guī)則影響。
(三)網絡聊天表情表達與識別的差異性
“喜極而泣的笑臉”在2015年成為被《牛津詞典》首次選作年度詞匯的表情符號。數字顯示:該表情是2015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符,它在英國的使用率占所有表情符的20%,在美國占17%,遠遠高出了以往年份的使用率。網絡聊天表情向我們展現了其非凡的社會影響力,故對網絡聊天表情的研究具有較強時代意義。
這個表情實際被不同人賦予不同含義。官方解釋其為“喜極而泣的笑臉”,但“樂極生悲”“無可奈何”,“笑到流眼淚”等釋義同樣被廣泛應用??梢娺@個表情寓意并不單一,人們可以將其理解成自己心中的意義,應用于實際的表達與識別中。而網絡中像這種可以衍生出多種內涵的聊天表情并不少。
瑞士現代語言學之父、結構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索緒爾曾指出:任何符號都由“能指”和“所指”構成?!澳苤浮笔欠柕男误w,“所指”是符號代表的概念,兩者要相互結合。網絡表情符號之所以會存在表達與識別的差異性,便是由于其指向性不明,“能指”相對模糊(徐恒醇,2008,[3])。實際使用網絡聊天表情時,一方在發(fā)送表情符號前,一定是有將語言文字或情緒生成編碼的過程。而當一方接收到表情符號,大腦會立刻結合當時的交流話題、上下文以及自己的生活常識與經驗,對編碼進行解讀,即解碼,從而識別出符號所代表的含義。如果人們想要更好理解網絡聊天表情的意義,就需要在解碼過程中更加留意,方能了解其“所指”。而每個人或者說每個群體的“編碼/解碼方式”都有其特異性,故網絡聊天表情在識別過程中會更容易產生理解差異。
這篇文章將以網絡表情中的面部表情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中國與英語國家的人群在網絡聊天表情的表達與識別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差異加以探究。
二、實驗設計
(一)問卷設計
問卷涉及被試的基本信息、被試的網絡聊天表情基本使用情況、被試對個別網絡聊天表情所傳達的含義的理解、被試對個別成對的網絡聊天表情是否表意相同的判斷,以及特定情境下被試為表達某一感情而對網絡聊天表情進行選用的選擇,共計五大方面。為方便直接分別對中英語國家人群的網絡聊天表情的識別與表達情況展開調查,問卷分為中英文兩版,選取一些在先期調查中被發(fā)現在中國與英語國家中表達與識別有差異的表情為研究重點著重提問。經過試調查證明切實可行后,問卷得以正式投入使用。
(二)被試
實驗共征得50份有效數據,包括25名來自中國10個省份地區(qū)的被試,其中男11人,女14人,年齡多處于18-24歲期間,平均受教育年限14.6(12~25)年;25名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的被試,其中男11人,女人,年齡多處于18-24歲期間,平均受教育年限14.8(12~22)年。填寫問卷前告知問卷的目的和保密性。兩組受試者性別、年齡和受教育年限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三、結果討論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比對分析,我們發(fā)現網絡聊天表情的表達與識別在中國及英語國家人群中確實存在跨文化差異,且其差異有如下特征:
(一)網絡聊天表情的表達在中國及英語國家人群中的差異
1.英語國家人群使用網絡聊天表情表達情緒時普遍更直接。
在使用聊天表情的過程中,來自英語國家的被試更傾向于用emoji表達更多的情緒,尤其是喜惡、愉快等較為強烈的情緒。比如當要表達“喜愛”的情感時,來自英語國家的被試全部都選擇了眼部化為愛心形狀的表情來直接表達;而中國被試,尤其是女性中國被試,則有約11.8%會選擇較為含蓄的。當表達“喜悅”且略得意的情感時,來自英語國家的被試(約占77.6%)比中國被試(約占64.2%)更傾向于選擇來更多地表達關于喜悅的情感。
這一網絡聊天表情表達方面的差異特征與雙方在面部表情表達上存在的差異基本相符,都是來自英語國家的人比中國人更愿意通過表情表達更多的情緒。關于這一點,Schimmack學者(1996)提出的關于面部表情表達的差異的觀點或在網絡聊天表情的差異中同樣具有一定說服力——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差異是對于人們表達情感的程度的重要文化影響因素。中國人更傾向于集體主義,在表達個人情緒時會更多地考慮身邊人的想法,故較為含蓄內斂;而英語國家的人們則更傾向于個人主義,人人更自我也更獨立,故樂于使用網絡聊天表情來表達更多的個人情緒。
2.中國人更愿意使用笑臉來表達多種情緒。
在使用emoji時,來自中國的被試常將各種笑臉用于多種情緒的表達之中。比如在企圖化解尷尬或轉移話題時,中國被試(約占81.8%)較英語國家被試(約占55.6%)更傾向于使用雙方普遍理解為“笑到流淚”的表情;在對對方的話語感到無言以對時,中國被試(約占83.3%)也比來自英語國家的被試(約占33.3%)更傾向于使用官方定義的“微笑” 來表達情感。這一現象與Bi Jiwan學者(1999)發(fā)現的面部表情表達的規(guī)律亦有很大共通之處——微笑在亞洲文化中可適用于多種情緒的表達。
(二)網絡聊天表情的識別在中國及英語國家人群中的差異
1.中國人對表情的理解和挖掘更加深入。
一些聊天表情實際被識別的含義會超出其本身動作或神態(tài),而中國人對此更為敏銳。比如,挖鼻孔這個表情,在英語國家的被試中,有過半數的人認為他的含義就是“挖鼻孔”,剩下的人認為這個表情代表“不在意”;而反觀中國被試的結果,僅有10.53%的人認為其意思僅僅是它所表達的這個動作,其他人分別認為他有“不在意”、“鄙視”和“得意”的潛在含義。
另外,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年輕人愿意對網絡聊天表情深入挖掘,觀察其細微特點并賦予表情引申義,而英語國家的人群中幾乎沒有這種現象。例如微笑在18-24年齡段中,有77.78%的英語國家年輕人認為此表情代表真誠的微笑;然而84.2%的中國年輕人卻認為此表情表示對對方所說話語的無語與嘲諷,認為它的意思是真誠的微笑的僅占10.53%。識別該表情表達嘲諷的中國年輕人們認為:圖中的笑臉雖然在微笑,但如果仔細看其眼部,就會發(fā)現其眼睛是在向下方注視,有“蔑視”的意味,故此表情會給人一種強顏歡笑的感覺。
同時對于在這個此微笑的基礎上加以揮手的表情,有84.21%的中國人認為它代表的意思“友誼走到盡頭”,或者“我不想和你聊天了”等,暗含著對于對方言語因意見不一致的嘲諷表達,比微笑臉的程度更深,當然它也通常被人們用來開玩笑。這個表情的這種解讀算是微笑臉引申義的延伸。相反,對于西方人來說,這個表情只是微笑著揮揮手,代表再見(41.18%)或打招呼(52.94%),并沒有類似的延伸意。由此可見,中國人在實際識別中改變了部分網絡聊天表情原有的初始意義,且改變后的意義已被大部分人接受并頻繁使用。
這種面部表情識別的差異或與雙方民族性格有關。中國人傾向且習慣于委婉地表達感情,在解讀信息時也更愿意去挖掘深層含義,故會賦予表情符號言外之意。而西方人的性格普遍直率開放,故對表情符號的識別也更加簡單直接。
2.中國人更多地關注嘴部的表情變化。
問卷有一部分要求被試者對每組兩種表情表達的含義是否有區(qū)別進行判斷。在對純面部的聊天表情(無關性別,人種)的識別中,中國和英語國家的被試對這些表情差異識別的趨勢大致相同。但當兩個表情符號差別在于臉的下半部份,即唇部周圍時,認為其中二者表達的含義有區(qū)別中國人的比例較英語國家人群高出18.95%。而當表情符號的區(qū)別位于臉的上半部份,即眼部周圍時,中國和英語國家的被試在識別過程中沒有明顯差別。這說明中國被試在網絡聊天表情識別的過程中會比英語國家被試對下半張臉即嘴部周圍的變化更敏銳。
3.中國人對與膚色人種的差異識別更加敏銳。
在問卷中涉及判斷部分成組的只有膚色即人種差別的表情是否有差異時,高達68%的中國被試認為膚色的差異會造成表情表達含義的不同,而只有約40%的英語國家被試持同樣觀點。由此可見,中國被試比來自英語國家的被試對網絡聊天表情中膚色人種的差異識別更加敏銳。
(三)網絡聊天表情的使用在中國及英語國家人群中的性別差異
無論來自中國還是英語國家,男性和女性在網絡聊天表情的表達和使用上都存在一定差異。在聊天表情的表達過程中,中國女性被試比男性被試更加內斂含蓄。比如在表達喜愛的情感時,中國有約16.7%的女性會選擇,而男性則幾乎都選擇了。而英語國家被試群體中,女性與男性在表達的直接性上的差距則并明顯。在聊天表情的識別過程中,女性普遍在只含有純面部表情表情符號的識別中表現得更加優(yōu)秀,而對性別即膚色人種的識別較之男性則不太敏感。
綜上所述,中國與英語國家的人對表情符號的表達與識別確實一定程度上存在跨文化差異,這些差異與人們的意識觀念、民族性格、關注側重點等多重因素息息相關。同時,不論來自中國還是英語國家,人們在使用網絡聊天表情的過程中也都存在一定性別差異。
在社交媒體高速發(fā)展、高度流行的今天,網絡環(huán)境的日益發(fā)達,大多數社交軟件甚至手機系統(tǒng)中都加入了聊天表情,如emoji。故研究網絡聊天表情的表達與識別在中國與英語國家的文化中的不同可以提高大眾,尤其是青年對于此差異的認知,減少網絡交流時的誤解,并提升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蔣有緒,郭泉水,馬娟,等.中國森林群落分類及其群落學特征[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李炳穆.理想的圖書館員和信息專家的素質與形象[J].圖書情報工作,2000(2):5-8.
[2]湯艷清,歐鳳榮,吳楓,孔令韜.中美兩國6 種基本面部表情識別的跨文化研究[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0(5):422.
[3]徐恒醇.設計符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2-14.
[4]Blais C.,Jack R.E.,Scheepers C.,Fiset D.&Caldara;,R..Culture shapes how we look at faces[J].PLoS One,2008,3(8):e3022.
[5]Dailey M.N.,Joyce C.&Lyons; M.J..Evidence and a computational explan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J].Emotion,2010,10(6):874-893.
[6]Ekman P.&Friesen; W.V..Unmasking the face:A guide to recognizing emotions from facial clues[M].Prentice-Hall,1975.
[7]Elfenbein H.A.&Ambady; N..Is there an in-group advantage in emotion recogni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2,128(2):243-9.
[8]Elfenbein H.A.&Ambady; N..Universal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cognizing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2003,12(5),159–164.
[9]Jack R.E.,Blais C.,Scheepers C.,Schyns P.G.&Caldara; R..Cultural confusions show that facial expressions are not universal[J].Current Biology,2009,19,1543–1548.
[10]Jack R.E.,Caldara R.,&Schyns; P.G..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reveal cultural diversity in expectations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12,141(1),19–25.
[11]Masuda T.,Ellsworth P.C.,Mesquita B.,et al.Placing the face in context: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facial emotion[J].J Pers Soc Psychol,2008,94(3):365–381.
[12]Matsumoto D..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89,20,92–105.
[13]Perlovsky LI..Toward physics of the mind:Concepts,emotions,consciousness,and symbols[J].Physics of Life Reviews,2006,3(1):23-55.
[14]Schimmack U..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Recognition of Emotion by Facial Expressions Individualistic or Caucasian Cultures[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6,27(1):37-50.
本文為“首都師范大學本科生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業(yè)行動項目”,指導教師:連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