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
焦作市中心血站,河南焦作 454000
鋁作為地殼中第三大元素,也是人們熟知的一種金屬元素,環(huán)境中廣泛存在,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1]。人體攝入的鋁元素來源較多,其中食物為主要來源,但攝入過量的鋁,則會危害人體健康,誘發(fā)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病變[2-3]。該文就鋁的食物來源、對人體的危害及其預防措施進行了分析。
鋁在自然界廣泛分布,空氣、土壤及水中均有鋁元素,水果、蔬菜、肉類中含有少許鋁。人體鋁元素來源主要為食物,即食物性鋁,部分也來源于環(huán)境鋁、炊具溶出鋁及藥源性鋁。國內學者針對我國北京、上海等四大城市食品樣品進行調查研究,測定后顯示鋁來源主要為食品,特別是含鋁添加劑的食物與茶葉[4]。WHO和糧農組織1989年確定鋁為食品污染物并進行了管理,指出人體攝入鋁的含量為0.7 mg/kg。
筆者結合文獻與報道獲得了當前鋁攝入大致情況;如表1,從表中看出,油條中鋁含量最高,可達到860 mg/kg。假設某人體重60 kg,按照WHO的標準,鋁攝入量標準范為60 mg/d,但是人體食用這種油條0.1 kg,其鋁攝入量就有100 mg左右,即攝入量明顯超標。粉條、淀粉、膨化食品等鋁含量則在200~400 mg/kg,而這些基本都是鋁超標的狀態(tài),為此建議少吃或不吃這類食物,若需要食用面食,建議采取合格的面粉制作的饅頭等面制品。此外,目前人們的工作壓力增加,或者迷信喝茶減肥等,酷愛喝茶,而紅茶中鋁含量達到1 009 mg/kg,綠茶中也達到340 mg/kg,均嚴格超標,需謹慎喝茶。
當然,鋁元素的攝入除了直接攝取,也可間接攝入。在過去人們對鋁元素危害認識不足,鋁制品盛裝飯菜比較常見,但一些實驗中指出,加熱溫度過高、時間延長,鋁溶出量明顯增多,這樣就會導致人不知不覺攝取鋁元素[5]。此外,在易拉罐喝飲料、含鋁瓜子時都可能攝入鋁元素。
表1 鋁含量較多的食物一覽表(mg/kg)
攝入過量的鋁對人體危害比較嚴重,初期并無明顯癥狀與表現,但日積月累后會給患者的機體功能與生理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需盡早預防與控制。
通過查閱相關臨床研究、病理研究、動物試驗、流行病學調查等,發(fā)現鋁攝入過量后對神經細胞形態(tài)與功能均有明顯的影響[6]。比如進展性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好發(fā)于老年人群,發(fā)病的因素較多,鋁元素過量也是其中之一,因為鋁在腦組織蓄積后會導致中樞神經功能的紊亂,誘發(fā)該病發(fā)生。也有調查報告中顯示攝入過多的鋁元素,可能造成學習記憶障礙,或者誘發(fā)老年癡呆。隨著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認識加深,指出鋁元素屬于比較嚴重的誘因之一,在人體中會促進大腦萎縮與神經元纖維的變性。通過對老年癡呆癥患者進行尸檢,顯示腦皮質鋁水平超標嚴重,可達到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可見鋁的過量攝入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危害十分可怕。
胃潰瘍或胃酸過多的疾病中采取鋁制劑治療也比較常見,比如氫氧化鋁。在國外一些研究中指出,長期服用鋁凝膠的患者容易誘發(fā)血液中鋁濃度的升高,發(fā)生可逆性癡呆。醫(yī)學研究中指出長期應用鋁制劑(大量),容易誘發(fā)腸梗阻與便秘等癥狀,嚴重情況下會誘發(fā)骨質疏松與低磷血癥等[7]。基于此,針對胃腸道疾病治療期間,盡量減少鋁制劑的應用,可改用其他胃藥代替治療。
鋁對人體免疫功能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逐漸得到證實。從生物學研究中看出,細胞免疫應答主要是T淋巴細胞介導的多因素作用所致的特異防御反應,其影響免疫功能的方式主要是改變T淋巴細胞數目與轉化功能、細胞增殖等。國內有學者建立了亞慢性鋁中毒影響雛雞免疫功能的模型,通過對模型進行研究后指出鋁元素對免疫系統有影響,且這種影響作用彌久不散。在試驗中利用腹腔注射三氯化鋁的方式,復制慢性鋁中毒雛雞模型,結果中表明亞慢性鋁中毒雛雞血清和脾臟及法氏囊中微量鋁元素含量明顯更高,但鋅元素、銅元素、鈣元素及鐵元素等要更低,差異顯著。可見,鋁中毒會干擾前述微量元素代謝,進而誘發(fā)脾臟和法氏囊中SOD活性與GSH-Px活性下降,而MDA水平升高,出現脾臟與法氏囊氧化損傷,誘發(fā)免疫毒性作用。此外,亞慢性鋁中毒雛雞血清白介素-2水平更低,腫瘤壞死因子-α則更高,可見細胞因子水平變化也可能是一種鋁中毒雛雞免疫抑制機制。
人體攝入的鋁僅有少數可排泄體外,大多數依舊蓄積體內,它們可以和體內多種蛋白質與酶等結合,從而影響人體多種生化反應,長期攝入過量的鋁元素會對大腦造成損傷,誘發(fā)癡呆,甚至誘發(fā)骨質疏松與貧血等疾病。特別是對于身體抵抗力較差的老年人群或小兒及孕婦等人群,鋁攝入量過量,危害更嚴重,容易導致老年人癡呆、小兒發(fā)育遲緩,而孕婦懷孕期間則會導致胎兒發(fā)育障礙。前文中提及了瓜子中含有一定水平的鋁元素,正常人群吃瓜子攝入的鋁可能并不多,但是孕婦吃了瓜子后,則可能導致胎兒畸形。鋁能經胎盤屏障蓄積在胎兒體內,使得胚胎發(fā)育出現異常,進而誘發(fā)胎兒畸形。
鋁會對骨細胞活性造成直接損害,對骨基質合成有抑制作用。相關文獻與研究中指出,鋁可從這樣一些方面影響骨:①對鈣離子吸收產生抑制,促使甲狀腺旁腺激素含量降低,對鈣離子吸收造成影響;②鋁和膠原蛋白結合后可沉積在骨傷,對骨細胞、破骨細胞增殖及功能有抑制作用;③骨磷酸酶產生和骨內鈣磷結晶形成會受到干擾。骨軟化病主要是鋁元素攝入量過度后,沉積在骨內,使得骨軟化或佝僂病,發(fā)生骨痛,這類人群更容易出現骨折與肌無力及肌肉疼痛等癥狀。國內有研究利用無血清體外培養(yǎng)的方式對不同劑量鋁對人胚成骨細胞的生長和形態(tài)影響結果進行了觀察,顯示高鋁組細胞成活數目比低鋁組、對照組均更低,但細胞變性壞死率則明顯更高,可見高劑量鋁會對培養(yǎng)的人胚成骨細胞生長造成抑制,側面驗證了攝入過量鋁對骨有危害,甚至是產生毒性作用。
為了盡量避免攝入過量的鋁元素,新版GB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明文規(guī)定了含鋁食品添加劑的應用范圍,這就要求政府監(jiān)管部門應加大監(jiān)管力度,重視抽查的力度,媒體做好宣傳,提高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對鋁過量攝入危害的認識,自覺減少含鋁添加劑的使用,確保食品的安全。筆者結合文獻及實踐,認為預防鋁危害的途徑主要有這樣幾點:①開發(fā)新產品取代傳統的鋁鹽凈水劑;②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或避免應用鋁制品;③少吃含鋁鹽添加劑的食品,如明礬、磷酸鋁鈉等;④對于胃病患者,應盡量減少應用氫氧化鋁的抗胃酸藥物;⑤少吃鋁含量較高的食物與中藥,包括油條、菠菜、全麥面色、黑胡椒、月桂、桂皮、百里香、鼠尾草及紫蘇等[8];⑥相關機構加強鋁毒性研究,探討其常見的危害及應對措施,不斷完善預防與控制方案。此外,建議人們平時應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并補充一定數量的微量元素硒,促進鋁元素排出體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營養(yǎng)均衡攝入,加強體育鍛煉,改善新陳代謝能力,促使鋁危害盡快遠離我們。
總的來說,應不斷加強鋁對人體毒害作用的認識,重視鋁攝入過量的危害,盡早預防與控制,因為鋁過量屬于逐漸蓄積的過程,應隨時保持警惕,才能促進人體健康。
[1]陳偉萍,倪銘炯.鋁對身體影響及防止鋁攝入過量的研究[J].食品安全導刊,2015,17(33):89.
[2]張加玲,劉桂英.鋁對人體的危害、鋁的來源及測定方法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藥實踐,2005,14(1):3-6.
[3]劉鴻.含鋁食品及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J].現代食品,2016,10(19):27-29.
[4]張嬋,王洪彬,申梅桂,等.食品中鋁的測定及超標對人體的危害[J].光譜實驗室,2013,30(2):746-750.
[5]韓健.食品中鋁的檢測及對人體的危害[J].食品安全導刊,2016,17(21):76.
[6]鄭倩.食品中鋁超標食用對人體的危害以及測定研究[J].食品安全導刊,2017,11(15):94.
[7]李青,劉思潔,方赤光,等.食品中鋁含量及其危害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6,7(1):14-19.
[8]鄒立國,胡春雷.鋁在飲食衛(wèi)生中的毒性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7(9):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