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生
摘 要:眾所周知,大櫻桃具有易儲存、口感好等特點,被譽為“水果中的鉆石”,主要原因是它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為了能夠給消費者提供品質好的大櫻桃,提高櫻桃在消費者群體中的滿意度,本文中,筆者將結合河北省遷西地區(qū)對大櫻桃的栽培管理技術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櫻桃;栽培管理;技術
從大櫻桃的生長習性來看,果樹具有喜溫、喜濕、喜肥的特點,適合在年均氣溫10~12℃,年降水量600~700mm,年日照時數2600~2800h以上的氣候條件下生長,種植氣溫最低不宜低于零下20℃。而河北省遷西地區(qū)遷西地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干濕季節(jié)明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0.1℃,最低氣溫不超過零下10℃,適合種植大櫻桃。
一、科學建園
1.園地選擇
大櫻桃在生長過程需要充足的光照、防洪防旱防大風,因此,在建園時需要選擇坡地且土質為沙壤土,同時要確保土層較厚、土壤肥沃且具有較強的透氣性和保水性,土壤呈中性或偏酸性。
2.選擇品質較好的苗木
是否能夠成功的建造大櫻桃的種植果園,與苗木品質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選苗是需要注意兩點,第一,無病蟲害;第二,根系發(fā)達,具有較為飽滿的枝條和充實的芽體。確保選擇苗木的質量優(yōu)良,切忌不可以次充好。一般而言,生長期超過兩年的苗木成活率較好,不僅容易建成果園,同時能在短時期內見到經濟效益,是目前比較提倡的建園選擇苗木。
3.品種選擇
果園在種植大櫻桃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工作,根據市場需求來選擇大櫻桃的品種,在選擇中重點注重櫻桃是否有較高的自花結實率、成品是否色澤艷麗、果品質量等,同時,由于大櫻桃的銷售范圍較大,耐儲存也是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
4.種植時間
對于河北遷西地區(qū)來講,可以在春季土壤解凍之后進行栽植,一般在4月初期左右,據研究結果顯示,此時種植的大櫻桃,成活率較高、品質較好。
二、土肥水管理
為促進苗木的生長速度,需要在進行定苗工作之后的一年半左右,對苗木多澆水、多施肥。當苗木進入到豐產期后,化肥的量需要減少,有機肥的量需要增多;為促進果實膨大,需要在大櫻桃的果實膨大期,也就是成熟期之前的半個月左右,結合澆水,進行硫酸鉀復合肥和純鉀肥的追加;果實的硬度和果面蠟質的形成,是需要在果實的生長期,噴氨基酸鈣,濃度為200%,或者噴磷酸二氫鉀,次數為2~3次;果實采收后,停止施肥;在每年的10月初,前后時間不超過15天的時間內,進行施肥工作,一次性施足大櫻桃生長全年的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并伴入適量的硫酸鉀復合肥,具體的量為50~70kg。
三、整形修剪技術
花束狀果枝、混合枝、短果枝是大櫻桃主要的結果枝,其中混合枝主要是指基部著生花芽、中上部為葉芽的一年生枝,樹冠內外都有,對于內膛的樹枝需要進行短截修剪,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齊花剪的方式容易造成樹枝枯萎,因此在修剪時需要采用花前葉芽截斷的方式。另外,如果外圍樹冠過大、過密,可選用疏剪的方式。通過枝條緩放可以促進提早結果,提升果實產量,主要是因為這種方式可以對短果枝、花束狀果枝進行培養(yǎng)。
很多螺旋形的極短枝會生長在大櫻桃各級骨干枝的中下部,而且能夠存活很長時間,如果對其增加營養(yǎng),能夠逐漸生長成花束狀果枝,同樣可以開花結果,為促進顯著的花芽形成效果,需要在每年春季萌芽前實行芽上刻傷,應當加強保護措施。果實成熟之后,及時對存有過多緩放枝的果樹進行調整,將其疏密程度和長短程度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樹枝回縮時,沒分枝的可以直接回縮在花束狀果枝上,有回縮的會在分枝后回縮,培養(yǎng)成結果枝組。為了能夠改善果樹的透風條件,促進光合作用,將果樹所需要的營養(yǎng)集中在一塊,提升成花成果率,修建需要在果實采收后進行。對于成化率偏高的果樹,需要做出及時地調整,促進新梢的形成,提升果樹的品質。
四、病蟲害防治
一般來講,大櫻桃不具有非常嚴重的病蟲害現(xiàn)象,因此,在每年對于防治蚜蟲、桑白蚧、紅蜘蛛、流膠病等病癥時,只需要進行3~4次的噴藥工作即可。比如:桑白蚧的防治需要在春季新芽萌動后進行,使用300%的硼砂液,再加上5°Be石硫合劑;褐斑病的防治需要在萌芽前進行全員噴灑5°Be石硫合劑,在采收果實完成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噴灑一次殺菌劑。流膠病的防治需要先刮除膠塊,然后涂抹殺蟲劑,最后用塑料薄膜密封。
五、結語
為了提高大櫻桃的產量,提高其市場銷售范圍,需要嚴格按照大櫻桃的生長習性在栽培管理技術上加以注重,以此提高大櫻桃的果品質量,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從而促進果農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張君麗.淺談大櫻桃豐產栽培管理技術[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17(7):94-95.
[2]李春亮.大櫻桃栽培管理技術[J].現(xiàn)代園藝,2017(13):58-59.
[3]劉斌.大櫻桃栽培管理技術[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5(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