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漢景帝劉啟被后人奉為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景仰的好皇帝,卻先后做出餓死鄧通、腰斬晁錯、逼死親子等事情,無不暴露了一代明君暴戾殘忍的另一面。
少年時怒殺吳太子
劉啟八歲時,其父代王劉恒被長安的功臣集團(tuán)擁立為帝,劉啟也隨父親從代國首府晉陽來到長安。僅數(shù)月之后,劉啟便被立為太子,然而,同正史所夸張、贊美不同的是,真實的劉啟從小就很輕狂。
漢文帝初年,吳王太子奉父命來長安朝見天子,由于劉啟和他年齡相仿,文帝便讓劉啟同這位吳王太子多聯(lián)絡(luò)聯(lián)絡(luò)感情。然而,兩人在博弈時卻發(fā)生了爭執(zhí),劉啟二話不說,拿起棋盤就把吳王太子給砸死了。劉啟不過十三四歲,小小年紀(jì)就如此暴虐,長大之后難道能成為一代明君?驕橫的劉啟在殺死吳王太子后,還口出狂言,慫恿大臣上書說按照漢制,要把吳王太子的尸體運回吳國安葬。
好端端的兒子到長安朝見天子,竟然被大漢皇太子活活砸死,還不讓埋在長安。就算是平民百姓遇到這事,也會在心里詛咒皇太子,更何況是獨霸東南的吳王劉濞。從此之后,吳王稱病不朝,不愿見到殺人兇手劉啟。
漢文帝知道吳王事實上沒病,以子死之故而同朝廷作對,但因為太子有錯在先,于是作出讓步,聲明直到老死,吳王都可以不必來長安朝見。漢文帝的妥協(xié)使吳王暫時緩和了同中央政府的關(guān)系,但劉啟的恣意妄為已經(jīng)為七國之亂埋下了伏筆。
誘殺朝廷重臣晁錯
公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在長安未央宮駕崩。32歲的太子劉啟即位,大漢歷史進(jìn)入了景帝時期。
漢文帝在時,曾采納賈誼之計,三分淮南國、七分齊地。到景帝即位時,漢朝是十七諸侯和二十四郡并立,大致以河內(nèi)郡、潁川郡以東為界。也就是說,這以東的廣大東方地區(qū),基本上都屬于半獨立狀態(tài)下的諸侯王管轄。
晁錯不失時機(jī)地提出了《削藩策》,他認(rèn)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痹陉隋e的建議下,景帝首先拿勢力比吳王小的諸侯王開刀,先是趙王獲罪,削其常山郡;繼而膠西王賣爵事泄,奪其六縣;前154年,楚王劉戊因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公然淫亂,被削東??ず脱ぁ_@幾個諸侯王國由于實力還不足以同漢廷抗衡,所以暫時沒有引發(fā)大的政治風(fēng)暴。景帝錯誤判斷了時局,決定向稱霸東南的吳王劉濞下手。
吳王劉濞本來就對景帝一肚子怨氣,見這個殺子仇敵又來逼迫自己,于是加緊反叛謀劃,聯(lián)絡(luò)了楚王、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jì)南王和趙王,相約共同舉事。等朝廷削吳國會稽、豫章兩郡的詔書到達(dá)時,劉濞毫不遲疑,殺死漢使,起兵反叛,其余六國也相繼出兵。這就是歷史上的七國之亂。七國叛亂后,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興兵西進(jìn),一時間景帝手足無措。晁錯提出御駕親征以平叛亂,這使好猜忌的景帝對他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接著,在袁盎的挑唆下,景帝決定以犧牲晁錯為代價,同吳王劉濞達(dá)成和解。
景帝不敢光明正大地處死晁錯,而是秘密囑咐丞相陶青和廷尉張歐彈劾晁錯,污蔑晁錯矯詔“侵奪諸侯”。等陶青和張歐的奏報一上來,景帝立即批準(zhǔn),還加上晁錯離間漢室宗親的罪名,欲將其滿門斬首棄市。
由于害怕晁錯在朝堂上揭露自己那些見不得人的事,景帝又授予中尉密詔,叫他謀殺晁錯。接到皇帝的旨意后,中尉乘車直入晁錯府中,傳景帝旨意催晁錯“上朝”。晁錯以為有什么軍國大事要商議,趕忙穿好朝服,隨中尉同車出門。車夫按中尉囑咐,急速駕車向前方駛?cè)?,不一會兒,晁錯往窗外一看,發(fā)現(xiàn)車子所經(jīng)并非入宮要道,而是長安的繁華大街。他正要開口詢問,車子已經(jīng)停住,中尉走到晁錯面前大呼:“晁錯下車聽詔!”晁錯莫名其妙,下車一看,乃東市殺人之地,還沒等他多想,一群兵士就圍了上來,把他押到法場。中尉取出詔書,剛宣讀到“腰斬”時,晁錯已被虎狼一般的劊子手砍成了兩半,他或許至死都不知道是誰要殺他。緊接著,晁錯全家都被逮捕,景帝特詔,一律處斬,以討好七王。用欺騙手段誘捕誘殺朝廷重臣,景帝時代的黑暗政治,得到了淋漓的體現(xiàn)。
景帝沒想到的是,吳王劉濞根本不吃他這一套,劉濞輕蔑地笑道:“我已為東帝,難道還要聽什么人的命令嗎?”七國之兵繼續(xù)向漢廷發(fā)難,意欲重新回到諸侯爭霸的年代,幸虧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以梁兵拖住吳軍,大將周亞夫又趁吳軍疲憊,發(fā)起突擊,大敗七國之亂的主力吳軍,才使景帝“免于亡秦之禍”。
逼死胞弟和親子
七國之亂前后,景帝為了利用梁國平衡東方各諸侯國,大力籠絡(luò)梁王劉武,甚至暗示可以讓劉武當(dāng)皇太弟,故而劉武在七國之亂中拼命阻擊吳軍,為平叛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當(dāng)七國之亂平息后,景帝改變了對劉武的態(tài)度,決意讓兒子繼承帝位。袁盎投景帝所好,力爭立景帝之子為皇太子,由此得罪梁王劉武。最終,景帝的一石二鳥之計得逞,知道過多宮廷內(nèi)幕的袁盎被梁王派來的刺客暗殺,梁王劉武害怕被“滅國”也在恐懼中死去。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在景帝身上得套用另一句話:“雖有親父,安知不為虎?”公元前153年,劉榮被立為皇太子。劉榮是景帝的長子,又是景帝寵妃栗姬之子,但還不到三年,劉榮就因其母失寵,被廢為臨江王。由于景帝喜怒無常,劉榮的結(jié)局十分悲慘,被廢為臨江王后接著以“坐侵廟壖地為宮”的罪名被帶到中尉府問罪。“昔日王,今朝奴”的強(qiáng)烈身份反差,使劉榮最終選擇了自殺,而這一幕后黑手正是景帝。
如果有人認(rèn)為景帝只是對朝廷重臣、王侯將相比較殘酷,對百姓則愛護(hù)有加,那就大錯特錯了。景帝一朝,重用酷吏,如寧成之輩,百姓之間流傳:“寧見乳虎,不要碰到寧成發(fā)怒?!睂幊稍诩亦l(xiāng)欺男霸女,強(qiáng)買強(qiáng)賣,可見,景帝所倚重之眾酷吏給百姓帶來了多大的苦難。
公元前141年正月,寡恩忍殺、慣于過河拆橋的暴君漢景帝劉啟病死于長安未央宮,一個令人提心吊膽的時代終于結(jié)束了。對于景帝來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幸運暴君,不過,華麗光環(huán)下的暴君也終有被人揭開面紗的那一天。
(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