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
大連的周阿姨對著鏡頭以淚洗面:十歲的孫子幫自己設置微信支付,結果銀行卡里7100塊就剩了100,去報警才發(fā)現(xiàn),錢全被孫子充值到了游戲里。
這個周阿姨自己沒收入,帶著兩個孫子,兒子有殘疾,和媳婦賣咸菜維生,7000元是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費。她流著淚說,我沒路走了,游戲公司能不能把錢退給我?
可憐是真可憐,但游戲公司是無責的,退錢的可能性不大。畢竟這道口子一開,所有用戶都可以打著熊孩子的名義跑來退錢了。而且就算退了錢,也防不住孫子再偷來充值,因為根在教育的缺失上,不在這7000塊錢。
這兩年,網(wǎng)游玩家正在出現(xiàn)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這些沒有賺錢能力的未成年人,恰恰是消費力最強的一批玩家,他們的充值金額跟家庭收入并不成正比,甚至越窮家庭出來的孩子,越熱衷于在游戲中一擲千金,去彌補現(xiàn)實世界中與其他孩子的落差,尋找榮耀和滿足。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疏于監(jiān)管,缺少家庭溫暖,教育不到位,自制力低,沒有金錢觀念,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自卑。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一句騙了中國人幾千年的謊話。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天生就應該懂事,應該體諒父母的不容易,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苛刻和殘忍的。它背后隱含的一個邏輯是,父母越?jīng)]用,你越要爭氣。
但是可能嗎?你都當不起來的家,憑什么認為以他們稚嫩脆弱的肩膀,就能扛得起呢?
任何投入和產(chǎn)出都是成正比的,如果一個父母從小不在身邊,吃不飽穿不暖,幾乎自生自滅的空巢小孩能比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三四歲就帶出去到處旅行看世界的孩子得體、優(yōu)秀,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是萬中無一的奇跡。
一個孩子童年需要的不應該是懂事,而是愛。
但是愛,對于很多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奢侈,他們的父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謀生,維持基本的生存上面。有的父母,甚至是放任孩子玩游戲的——反正沒有時間看孩子,玩會兒游戲正好,能安安靜靜對著手機電腦,不用擔心亂跑惹出什么麻煩。還有的父母,自己就沉迷游戲。要求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有強大的自控力、正確的價值觀,幾乎是不可能的。
游戲的確是好玩的,但也并沒有那么好玩。我周圍有很多資深游戲玩家,沒有一個真正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玩也只限于一天一兩個小時,茶余飯后的消遣,這就是游戲應有的意義。去年的北京高考狀元,據(jù)說打得一手好DotA。游戲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但是當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又沒有自控力時,游戲就成了飲鴆止渴的鴉片,繼而深度上癮。
玩游戲能讓人沉迷到什么程度?一個男生曾經(jīng)自述自己中學時逃學在網(wǎng)吧打游戲的經(jīng)歷:悶天悶地打了七天,餓了吃泡面,除了吃飯上廁所,剩下的時間全部在跟虛擬世界里的敵人廝殺,幾乎連覺都不睡,兩只眼睛殺到通紅,出來時兩腿發(fā)軟幾乎要猝死。
他應該慶幸,死神放過了自己。猝死在網(wǎng)吧的少年,太多太多了。
我問,是什么樣的家庭,能任孩子去網(wǎng)吧打七天游戲而無察覺?得到的是毫無意外的回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著奶奶生活。這么多年過去了,這個父親恐怕都不知道兒子的這段經(jīng)歷,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經(jīng)差一點就失去了兒子。
越是窮人家的孩子,越需要更多的愛來填補物質(zhì)的匱乏,關心、陪伴,身體力行傳遞給孩子做人的道理,讓他參透生活的艱難,懂得奮斗的意義。
教育是件零存整取的事情,你的付出,孩子能看得見。
(摘自微信公眾號“油炸綠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