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駐亞洲記者”網(wǎng)6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不可能靠花錢成為足球強國 中國能從足球弱國變?yōu)樽闱虺壌髧鴨幔抗P者覺得不太可能。
在這項全球運動方面,中國擁有資金和政治資源擴大其商業(yè)和政治影響,就像中國對奧運會和國際關(guān)系所做的那樣。中國企業(yè)買下了幾支歐洲知名足球隊,中國品牌還在今年世界杯上大做廣告。中國提出新建7萬塊足球場和2萬所足球?qū)W校,目標是到2020年有3000萬-5000萬中國孩子參與足球運動。那么,今后20年,中國足球水平很有可能會大有提高。但筆者認為中國缺少文化和體制實現(xiàn)贏得世界杯的目標。
首先,從歷史上看,由于中國的行政等級制度,中國足球投資必然主要偏向沿海大城市和省會城市。中國約一半的人口至今生活在農(nóng)村,而投向那里的資金流動緩慢,數(shù)量也很少。
其次,競爭激烈的學術(shù)文化也阻礙足球人才培養(yǎng)。為取得好成績,中國的孩子從學齡前就開始學習文化知識,小學和中學更加強化,到最后是非常難的大學入學考試“高考”。即便學生有體育天賦,平時的考試和家庭作業(yè)必然擠壓課外活動的時間。筆者也有孩子,聽過不少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堪課業(yè)負擔。這種情況下再給孩子增加體育項目似乎不太可能。
另外,如果說中國在培養(yǎng)下一代足球球星,至少筆者沒有看到任何跡象。連中國的經(jīng)濟繁榮也對足球發(fā)展不利。中國大量人口生活在中東部,那里的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休閑娛樂空間卻稀少。在日本,平均每1萬人有200個運動場;中國每1萬人只有7個運動場,且多數(shù)在學校。平均而言,美國人接觸到體育空間的機會是中國人的19倍。
中央欲打造足球強國,但文化鴻溝難以逾越。在中國,筆者很少看到小孩用易拉罐或氣不足的球在街頭打比賽,而這在拉美和非洲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
(作者瑪麗·加拉格爾,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