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
竹橋古村位于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縣城北面10公里處,古代金溪至東鄉(xiāng)大路挨村而過,村前一溪如帶,良田萬頃,村口有需四人合抱的老樟樹一株,保留了賜福廟和紫瀾閣遺址,村后樹竹繁茂,鳥鳴林幽。
竹橋村有總門樓遠(yuǎn)案崇麓嶺與近案黃婆崗,始建于元末明初,為風(fēng)水師廖禹先生所定??傞T樓前為“品”字形排列,周圍有石欄桿圍成的多邊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這“品”字形井的井水,不管是為人、為學(xué)、經(jīng)商都要講究品德。門樓內(nèi)房舍儼然,鱗次櫛比,戶近兩百,從超千丁,村內(nèi)有水塘七口,全由石塊砌成,中間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把巨扇,確為當(dāng)代金溪一個古風(fēng)猶存且保存較好的村落。
走進竹橋,人們仿佛走進了100多年前的過去。100余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蔚為壯觀。竹橋村前有上、中、下三個門樓和一個總門樓,不管紅、白喜事,三個門樓是必經(jīng)之路。村后有三個山門直通后山,過去是專門為防范強盜、土匪而特意設(shè)立的退路。房屋為清一色的板石墻基,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而且連成一體。村里的排水溝都是用石塊砌成,成為一個封閉式的防御系統(tǒng)。排水溝自北向南流入村中的七口水塘中,一條東西向直街與十來條南北或東西向小巷交接。彎彎曲曲的巷道,均用青石板鋪成,有的巷僅2尺寬,兩人相向而行需要和和氣氣地相讓才能通過。
竹橋村有明代所建的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文隆公祠),其余為清代建筑,均為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顯得樸實素雅。高高聳立的山字墻,既有藝術(shù)觀賞價值,又有防火防風(fēng)的實用功能。民居多為上下兩堂,僅有一幢明代所建的民居分上下四堂。廳堂居中,左右為臥室,中間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廳堂采光全賴于此;下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簾流入池中,隨即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門開在東側(cè),其他宅第的大門則開在正中。門楣、屋檐、雨檐及屋內(nèi)墻壁、門柱、窗欞、柱磉、天花板等多有雕繪裝飾,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建筑群中有三組建筑群更有特色,分別為“文林第”“十家弄”“八家弄”。建筑群中均設(shè)有三門,即總門、巷門、大門,分別有并排四棟或三棟式樣相同的房屋由耳門相通,雨天往來并不濕腳。更讓人稱奇的是,中門樓前的空地上,隱約可見用青石板鋪就的一個“本”字,門樓后有一個“人”字。本者,根也,這個“本”字告訴一代代的竹橋人,不管在外讀書做官,還是經(jīng)商致富,你的“根”都在這里。落葉要歸根,人不可忘本,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核心所在。因為這個“本”字,家族才有一種親和力,民族才有一種凝聚力?!叭恕焙汀氨尽倍诌B在一起,大概竹橋先人已經(jīng)意識到“以人為本”,而且教育后人不要忘記這一祖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