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各類研學旅行又火熱起來。今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評價機制,要求各學校每學年在寒暑假及平時的小長假集中安排研學旅行活動,小學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對此,有些家長表示支持,認為研學旅行很有意義;但也有部分家長擔心,若是“走馬觀花”式的研學旅行只怕會變成“只旅不學”。
當下的研學旅行發(fā)源于古時的游學。春秋孔子率領(lǐng)眾弟子周游列國14 年,杏林設(shè)壇,修訂六經(jīng);唐代李白26歲“仗劍出國,辭親遠游”,用3 年時間“南穹蒼梧,東涉溟?!?。古人通過學習與游歷的融合,增加見識、鍛造堅韌意志、培養(yǎng)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遼寧省大連市朱女士的兒子林林(化名)今年四年級,剛剛結(jié)束了為期六天五夜的管樂團交流活動,期間還特意錄制了在全國各地的演出音視頻帶回家給爸爸媽媽看。采訪中林林表示非常喜歡參加研學活動,在活動中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是和父母旅游完全不同的感覺,這是屬于他自己的小世界。
“作為家長,比較認可研學旅行這種形式,孩子會在玩的過程中學到很多,除了學到的知識外,更多的是孩子自理能力會得到提高?!敝炫吭诓稍L中說道。
來自吉林省長春市的姜女士是一位大學教師,今年暑假組團帶著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遠赴內(nèi)蒙古和廣西桂林等地進行研學旅行。
“加入了知識內(nèi)容的旅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學旅行,這個知識可以是軟技能,也可以是硬技能,軟技能就是一些科學文化知識。硬技能指突破性體驗,就像我這次帶然然(化名)體驗的攀巖、泅渡等野外生存活動,孩子可以嘗試到一些平時接觸不到的、能夠激發(fā)潛能的挑戰(zhàn)性項目,給孩子帶來了很多新鮮感,同時可以穿插進很多關(guān)于自然和生物方面的知識,真正做到了體驗式學習?!苯吭诓稍L中說道。
(據(jù)人民網(wǎng)8.17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