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洪波,成光宇,于秀華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 130021)
消渴蛋白 Ⅰ 號為國家級名中醫(yī)南征教授應用解毒通絡保腎法治療消渴腎?。ㄌ悄虿∧I?。┑慕?jīng)驗方[1-13]。糖尿病腎病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并發(fā)癥,是以腎小球硬化為特征的繼發(fā)性腎臟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為腎功能進行性損害、高血壓、水腫、蛋白尿,是終末期腎衰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腎病的中醫(yī)辨證的病機關(guān)鍵是毒損腎絡。消渴蛋白Ⅰ 號臨床應用20余年,臨床病例達到三千多例,經(jīng)臨床研究證實其可消除蛋白尿癥狀,在良好的臨床療效基礎上,擬進行院內(nèi)制劑開發(fā)。
JH2102電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ZY-TS-NS-100多功能提取濃縮裝置(上海紫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ZF型真空干燥箱(上海博迅),WCH-10小型混合槽(濰坊市北方制藥設備有限公司),小型搖擺式顆粒機(上海天和制藥機械廠),CAMAG型薄層色譜成像儀(瑞士CAMAG公司)。試劑均為分析純; 五倍子對照藥材(批號121078-201312),丹酚酸B對照品(批號111562-201110),丹參對照藥材(批號120923-201113),陳皮對照藥材(批號120969-201211)以上對照藥材及對照品均購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硅膠G、硅膠GF254薄層板為青島海洋化工廠分廠生產(chǎn);消渴蛋白Ⅰ號顆粒小試樣品1、樣品2、樣品3,批號分別為: 20160801、20160802、20160803,均由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實驗中心提供。
2.1 處方 白蔻仁、覆盆子、絡石藤、五倍子、蟬蛻、白僵蠶、陳皮、丹參、黨參、黃芪、黃精、土茯苓、白茅根。
2.2 制備工藝 以上14味,煎煮3次,每次2 h,加水量為8倍。煎煮液濾過,合并濾液,濾液濃縮稠膏(80 ℃時測定相對密度為1.20~1.25),按乳糖-稠膏2:1加入輔料,小型混合槽混勻,小型搖擺式顆粒機制成顆粒,80 ℃干燥,整粒,制成1 000 g,分裝,即得。
2.3 水提最佳工藝的建立 據(jù)文獻報道,藥材主要活性成分為水溶性,結(jié)合本處方作為湯劑在臨床應用多年,療效確切的實際情況,采用水煎煮法對其進行提取。根據(jù)經(jīng)驗,確定影響提取效果的有3個主要因素,即A:煎煮時每次加水量;B:煎煮時間;C:煎煮次數(shù)。結(jié)合實際情況,為每個因素確定了3個水平,采用正交試驗優(yōu)化提取工藝條件。以出膏率作為正交試驗的考察指標,對主要影響因素(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shù)),進行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試驗設計(見表1),以篩選最佳工藝。
表1 L9(34)正交試驗因素及水平
試驗方法:按處方比例稱取白蔻仁等14味藥材(總質(zhì)量62 g),按表2方案進行試驗,以出膏率為指標進行分析,結(jié)果見表2、表3。出膏率(%)=提取物質(zhì)量(g)/62×100%
表2 L9(34)正交試驗安排及結(jié)果分析
表3 方差分析表
通過方差分析(見表3)和直觀分析(見表2)可知,A因素(加水量)、B因素(提取時間)無顯著性,C因素(提取次數(shù))有顯著性(<0.05)。各因素與水平的組合應為A2B3C3。確定最佳提取工藝為:煎煮3次,時間為每次2 h,加水量為藥材量的8倍。
表4 水提取工藝的驗證試驗
結(jié)果可見,按此工藝,出膏率穩(wěn)定,確定最佳工藝為A2B3C3,即加水煎煮3次,每次2 h,加水量為8倍。2.4 消渴蛋白Ⅰ號顆粒的成型工藝研究
2.4.1 稠膏的制備 處方藥材按優(yōu)化的最佳提取條件提取后,濾過,合并濾液,濃縮至稠膏(80 ℃時測定相對密度為1.20~1.25)。
2.4.2 輔料的選擇 加入麥芽糊精、糊精、可溶性淀粉做為制粒輔料,輔料與稠膏的比例為2:1,制粒時軟材情況與輔料種類的關(guān)系,見表5。
表5 制粒輔料選擇的考察
通過以上研究,確定本制劑采用乳糖做為輔料。2.4.3 顆粒干燥溫度的選擇 選用不同溫度,干燥時間為6 h,對顆粒的干燥條件進行了考察,觀察顆粒的干燥情況,并測定水分,結(jié)果見表6。
表6 濕顆粒干燥溫度試驗
結(jié)果可見,60 ℃條件下干燥6 h,其水分含量超出藥典要求;而70 ℃干燥,水分稍高,接近限度值,故選擇80 ℃為顆粒干燥溫度。
2.5 顆粒的流動性考察 取制粒后的顆粒,以休止角作為流動性評價指標,考察顆粒的流動性。物料休止角平均為34.4°,表明物料流動性較好。
2.6 顆粒吸濕性的考察 一般條件下,藥品生產(chǎn)車間GMP要求的相對濕度為45%~65%,為了考察生產(chǎn)條件下顆粒的吸濕性,并計算吸濕率。
經(jīng)測定,20 ℃恒溫放置48 h,顆粒的吸濕率為4.6%,表明本品吸濕不是很強。因此,顆粒在干燥后,應控制相對濕度小于65.0%的條件下進行包裝,并采取防潮效果好的鋁塑復合膜包裝,可以控制產(chǎn)品含水量。2.7 包裝材料 為保證藥物的穩(wěn)定性,制劑的內(nèi)包材選擇鋁塑復合膜。
經(jīng)過3批樣品加速條件下6個月的穩(wěn)定性考察及正常條件下24個月的穩(wěn)定性考察,產(chǎn)品穩(wěn)定性良好,說明制劑與內(nèi)包材兼容性較好。
3.1 性狀 對多批樣品的顏色,氣、味綜合觀察,最后確定本品的性狀為:本品為黃色至棕黃色的顆粒;味苦,微甜。
3.2 鑒別
3.2.1 處方中五倍子的薄層鑒別 五倍子主要有效成分為五倍子鞣質(zhì),含量約為60%~70%,甚至高達80%;沒食子酸2%~4%,樹脂、蠟質(zhì)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取渴蛋白Ⅰ號顆粒20 g,研成細粉,加20 mL甲醇,超聲處理15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對照藥材溶液的制備方法: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將五倍子對照藥材0.5 g,加甲醇10 mL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對照品溶液制備方法:取沒食子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陰性對照液制備方法:按處方和制法制備不含五倍子的陰性樣品、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成陰性對照液。分別吸取上述4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展開劑:環(huán)己烷-甲酸乙酯-甲酸(10:10:1)。顯色劑和顯色方法:置于紫外光燈(254 nm)下檢視。層析結(jié)果見圖1。
圖1 五倍子薄層鑒別
3.2.2 處方中丹參的薄層鑒別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取渴蛋白Ⅰ號顆粒20 g,研成細粉,加25 mL 75%甲醇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100 mL使溶解,濾過,通過內(nèi)徑為2 cm,柱高為15 cm 的D101型大孔吸附樹脂柱,棄去200 mL水洗脫液,收集200 mL70%乙醇洗脫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陰性對照液制備方法:按處方和制法制備不含丹參陰性樣品,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成不含丹參的陰性對照溶液。對照藥材溶液的制備方法: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將丹參對照藥材1 g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對照品溶液制備方法:取丹酚酸B對照品,加75%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4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展開劑:甲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3:4:0.5:2)。顯色劑和顯色方法:置紫外光燈(254 nm)下檢視。層析結(jié)果見圖2。
圖2 丹參薄層鑒別
3.2.3 處方中陳皮的薄層鑒別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渴蛋白Ⅰ號顆粒20 g,研成細粉,加50 mL乙酸乙酯超聲處理30 min,濾過,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陰性對照液制備方法:按處方和制法制備不含陳皮的陰性樣品,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成不含陳皮的陰性對照溶液。對照藥材溶液的制備方法: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將陳皮對照藥材1 g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對照品溶液制備方法:取橙皮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飽和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4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展開劑和展開方式: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為展開劑,展至約3 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20:10:1: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至約8 cm,取出,晾干。顯色劑和顯色方法: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層析結(jié)果見圖3。
圖3 陳皮薄層鑒別
3.3 檢查 按顆粒劑項下的要求(收載于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104),檢查渴蛋白Ⅰ號顆粒3批樣品(批號20160801、20160802、20160803)的裝量差異、溶化性、粒度、水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屬及砷鹽。
消渴蛋白Ⅰ號顆粒選擇了可溶性淀粉作為輔料,顆粒呈黃褐色、微甜、顆粒成型、溶化性好,方便了患者的服用。本文確定了最佳工藝條件和質(zhì)量控制標準。
[1]周培一.活血化瘀散結(jié)法治療Ⅲ期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夾瘀證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 2017(2):209-212.
[2]薛青.益腎泄?jié)岱街委熖悄虿∧I病氣陰兩虛、腎絡瘀阻證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 2017(2):213-217.
[3]文玉敏,董興魯,李平.糖尿病腎病證候及用藥規(guī)律的數(shù)據(jù)挖掘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5(10):3665-3670.
[4]孫超,謝晴宇,孟慶剛.糖尿病腎病中醫(yī)證素分布規(guī)律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5(4):266-270.
[5]林子桐,張超,沈雪梅.糖尿病腎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2014(5):765-773.
[6]仝小林,周強,趙林華,等.糖尿病腎病的中醫(yī)辨治經(jīng)驗[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4(1):144-146.
[7]陸健,楊芳,韓正.毒損腎絡與糖尿病腎病[J].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6(12):2522-2523.
[8]姜元吉,仉曉露,孫曉紅.從“毒損腎絡”理論研究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病機制[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5(16):12-13.
[9]生生,李敬林,依秋霞,等.毒損腎絡致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病機制淺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5(5):957-958.
[10]劉芳,王耀光.從“毒損腎絡”理論探討乙型肝炎病毒相關(guān)性膜性腎炎中醫(yī)病機[J].中醫(yī)雜志, 2012(17):1462.
[11]于敏,張波,史耀勛,等.南征教授“毒損腎絡”理論學說探析及臨床運用[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0(2):243-246.
[12]孫新宇,武西芳,南征.毒損腎絡與糖尿病腎病機理探微[J].國醫(yī)論壇, 2007(3):15-16.
[13]樸春麗,姜喆,南征.從毒損腎絡探討糖尿病腎病炎癥發(fā)病機制[J].山東中醫(yī)雜志, 2004(10):582-583.
[14]鄭芳,張寶寶,吳梅佳,等.復方健腎顆粒的制備工藝研究[J].中草藥, 2016(21):3810-3816.
[15]王芳,王四旺,姚敏娜,等.菊藤膠囊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J].西北藥學雜志, 2017(4):416-420.
[16]姚金福,樊湘澤,王瀚澤,等.祛濕止癢顆粒的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7(46):68.
[17]陳斯寧,陳舒茵,梁國成,等.利金顆粒的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研究[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6(17):135-137.
[18]吳松濤,段雪云.防己黃芪顆粒的制備工藝與質(zhì)量控制[J].湖北醫(yī)藥學院學報, 2016(2):138-141.
[19]閆炳雄,徐東婷,邱智東,等.旋覆花配方顆粒提取工藝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5(6):1119-1120.
[20]樊湘澤,張?zhí)熘?姚文斌,等.核消顆粒制備工藝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4(6):1004-1006.
[21]樊湘澤,姚金福,姚文斌,等.調(diào)和益胃顆粒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4(5):802-804.
[22]梁德欣.中藥黃芪顆粒劑的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3(10):11.
[23]劉汝萍,崔兵,余啟榮,等.健脾顆粒的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22):59-61.
[24]阮洪生,曹玲,王偉明.刺芪顆粒劑的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J]. 黑龍江中醫(yī)藥, 2009(3):37-39.
[25]李煜明,李韶英,王倩.薄層色譜法鑒別外用紫金錠中的五倍子和千金子[J]. 中國藥業(yè), 2009(2):27.
[26]孫敬東. 三種結(jié)腸炎散的專屬薄層鑒別方法研究[J].天津藥學, 2008(6):20-22.
[27]鐘永康. 桔梗、連翹、五倍子薄層色譜鑒別方法的研究與改進[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07(3):13-14.
[28]鄭永萍,江先合,施文平.丹參五味子片的薄層色譜鑒別[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4(5):3-4.
[29]吳笛,王德勤,李楚源.復方丹參片薄層色譜鑒別方法研究[J]. 藥物分析雜志, 2012(9):1658-1660.
[30]于建,陸繼偉,王柯,等.復方丹參片和復方丹參顆粒中三七薄層色譜鑒別的研究[J]. 中國藥品標準, 2012(4):249-251.
[31]王彥英,王紅.丹參舒心膠囊薄層鑒別方法研究[J]. 齊魯藥事, 2009(11):661-662.
[32]文明,沈觀印,楊曉穗,等.開元沖劑中白芍和丹參的薄層色譜鑒別[J]. 武警醫(yī)學, 2003(11):670.
[33]劉英華,王龍順,沙東旭,等.益心復脈沖劑中人參、五味子、丹參的薄層色譜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1992(4):217-219+255.
[33]李湘平,袁檖樑,李汶. 薄層色譜法定性鑒別胃可舒片中的陳皮、甘草、木香[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10):51-53.[34]楊璐維,陳蕾. 平胃散加減方中黃芩、連翹、陳皮的薄層鑒別[J].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2(5):821-822.
[35]戴敬,楊曉婧,郝培培,等.女金丸薄層色譜鑒別方法研究[J].中成藥, 2010(11):2021-2025.
[36]金陽.蛇膽陳皮膠囊質(zhì)量標準研究[J].安徽醫(yī)藥, 2008(2):127-129.
[37]項海芝,桑育黎,郝延軍,等. 小兒肺咳顆粒中陳皮的薄層鑒別方法改進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07(3):462.
[38]宋慶珍.止咳化痰片中麻黃、甘草、陳皮的薄層色譜鑒別[J].中醫(yī)藥學刊, 2005(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