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秋
摘 要:彰武楊樹人工林發(fā)展迅速,由于時間緊、工作量大等原因,造成個別地段造林效果不理想,在栽植過程中往往忽視一些主要的技術措施,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本文結合近幾年的工作實際,提出了在實際工作中通過適地適樹、以水定位、土地平整、合理選擇優(yōu)質苗木、苗木處理、嚴把栽植關、栽后管護等7個方面的措施,來提高彰武荒漠化地區(qū)楊樹人工林的造林成活率。
關鍵詞:楊樹;成活率;提高措施
中圖分類號:S72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55
1 適地適樹、以水定地
在楊樹造林前期,需對楊樹的種類、特征、立地條件等進行充分掌握。對林地的具體立地條件進行系統(tǒng)的調查,對地塊的現(xiàn)實情況、坡度高低、土壤質地等進行全方位了解,根據(jù)土壤的實際狀況選擇最為適合的楊樹品種。在干旱荒漠區(qū)楊樹造林確保充分的水利設施是非常關鍵的,只有確保充足的供水量,才能夠在現(xiàn)有的楊樹數(shù)量下實現(xiàn)充分供水的效果。
2 土地平整、合理選擇優(yōu)質苗木
在楊樹造林前期,需做好土地的平整工作,坡度不可超出0.5%,在有一定經(jīng)濟及客觀條件的地區(qū)需要對土地進行大水漫灌處理,避免土地有地裂、塌陷的情況出現(xiàn),保證楊樹造林之后的管理與保護。楊樹造林過程當中,通常要按照造林工程的具體類別進行苗木的挑選及使用。譬如工業(yè)原料林、防護林的營造等,都是選擇二年根一年干的優(yōu)質苗木,胸徑要達到2cm,具有完整的根部、無任何病蟲害,苗木超出3m的截干優(yōu)質苗木進行造林。
3 苗木處理
3.1 去稍、修根
去稍是指將苗木木質化度較低的頂稍進行合理的剪裁,從而將葉片蒸騰度降到最低程度,這樣就能夠很好地避免在有風的情況下對苗木根部造成的不利影響,防止水分被抽干,對于苗木的未來成長發(fā)育有著重要作用。修根指的是把爛根、長根、傷根全部修剪徹底,這樣苗木就不會受到外界病蟲害對根部的影響。
3.2 浸泡、假植
通常針對那些遠途運來的苗木或是在當?shù)仄鹈缰?d時間內沒有栽植的苗木要進行浸泡處理。通過浸泡的苗木能夠具有非常好的耐旱性能,緩苗期會大大縮減,提高造林成活率。對于已經(jīng)起苗但無法第一時間進行栽植的苗木,要將其放置在背風且有良好排水的地方,與本地區(qū)主風向保持垂直的狀態(tài),根據(jù)苗木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溝渠的挖設,平均放置4~6排以后進行一次埋土處理,這樣就能夠促使苗木的根部、苗條下部位置與土壤充分接觸。在溝渠埋填成功之后,順著樹木的方向培高20~30cm的土埂,并進行踩實處理,確保其整體的透氣性,同時進行適當灌溉,根據(jù)日后的具體栽植情況隨時處理。
4 嚴把栽植關
4.1 栽植時間
春季造林在土壤解凍以后直至樹木中的液體開始流動時期,平均每年的3月末—4月上旬的溫度是最為恰當?shù)?。這個時間段苗木的根部是處于生根的關鍵時期,所吸水分可達到樹干的蒸發(fā)量,此時為最佳造林時期,使整體成活率提高。秋冬季造林一般在苗木開始落葉時便可進行造林。通常時間是在苗木停止生長的休眠期即每年的10月中旬—11月初期。
4.2 栽植深度
一般情況下,楊樹的栽植深度是依據(jù)本地區(qū)的具體氣候狀況、土壤條件及所處季節(jié)來決定的。其中,沙壤土栽植深度控制在60cm左右、粘性土在50cm左右。
4.3 栽植技術
楊樹造林過程當中需要進行大穴栽植,并且一定要牢牢遵循“三挖、兩踩、一提苗”的基本準則,在苗木入穴前期,要進行底層土的填置,再進行苗木的放置,再二次回填土到穴中,把苗木略微提起,確保其整體的舒展度,不可窩根,以免給苗木今后的生長發(fā)育造成不利的影響。然后對苗木進行輕微的踩實處理,在第3次埋土之后對苗木進行輕踩將其固定,并且將周邊打埂,便于今后的澆水養(yǎng)護。
5 栽后管護
5.1 適量灌溉、按時灌溉
為促使造林成活概率顯著提高,一定要做好新植林的澆水及相關日常養(yǎng)護工作,根據(jù)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為適合的灌溉方式。把握好具體的澆水時間,對苗木的第2次澆水一般在栽植后5~10d,第3次澆水是在4月末。這個時候溫度開始回升,在本地干旱少雨的情況下,根部吸收的水分無法滿足葉片的蒸發(fā),若此時未做好澆水工作,便會造成葉片日灼,有回芽的情況發(fā)生,最終造成造林失敗??梢哉f,做好日常澆水工作對造林是否成功有著極大影響。
5.2 嚴禁刮風灌溉
在彰武地區(qū)造林季節(jié)一般為風季,為此,澆水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無風天氣,除此之外,對于已經(jīng)進行澆灌的苗木要在第一時間做好苗木的培土、扶正及封堆等工作,以免影響到苗木的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孫吉軒.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