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柯
曹飛躍,現(xiàn)任耒陽市一中校長、黨委書記。國家教材委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勞動模范,中學地理特級教師,湖南省特級教師評審專家,湖南省“芙蓉創(chuàng)新獎”評審專家,湖南省教科院兼職地理教研員,湖南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員,湖南省中考試題評審專家,湖南省中考考試標準研制專家,《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學科教學重點難點內容培訓標準》審讀專家,《湖南省中小學兩型教育指導綱要》研制組主執(zhí)筆,湖南省地方教材《湖南地方文化常識》主要編寫人員。近年來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論文40余篇,主編和參編專著8部,參與編寫的初中教材《湖南地方文化常識》在全省統(tǒng)一使用。
教育會影響一個人的氣質,這不僅適用于教育對象,也同樣適用于教育人自己。
比如,在我接觸的校長中,小學校長大都活潑親切,常年與兒童相處,唯有一顆細膩溫暖的心才能呵護柔軟的童年;中學校長則大多沉穩(wěn)樸實,以儒雅果敢的姿態(tài)牽引著孩子穩(wěn)健地走向未來。
很顯然,眼前的曹飛躍就是這樣一位典型的中學校長:話不多,卻總是一語中的,言談舉止間透著一種“文化人”的自信與大氣。
“文化味”,是曹飛躍的氣質,也是耒陽市一中的氣質。
這是一所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學校:它創(chuàng)辦于1902年,前身是唐天佑四年(907年)創(chuàng)辦的杜陵書院。坐落于校園深處的杜甫墓、杜工部祠、杜甫詩墻等省級保護文物的存在,都為這所美麗的校園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生命力。
彼時,曹飛躍的辦公室在杜工部祠后的“小紅樓”,他時常望著辦公樓外匆忙而過的學生和辦公樓前靜靜矗立的杜甫塑像陷入沉思:我們到底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教育到底該給予學生哪些東西?學校到底該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
理念隨實踐而深入,從朦朦朧朧到逐漸明晰?!敖逃顷P于文化的事業(yè),文化是教育褪去層層外衣包裹后露出的本質內核。只有抓住這一主線,我們的教育生活才不會走上彎路?!辈茱w躍的思路切中肯綮。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外界如何紛擾,曹飛躍始終在這所與杜甫息息相關的校園里,用“家國情懷,儒雅風范”的理念傳承著詩圣精神,用貼近文化的真誠態(tài)度和情懷,讓教育變得大氣,讓生命學會擔當。
“教育,當從‘家國出發(fā)?!辈茱w躍篤定地說。
用一所學校,傳承家國情懷之擔當
似乎每一所高中都會有一條長長的香樟大道,綠意流動,靜謐優(yōu)雅。學生喜歡漫步其間,老師亦然。2013年剛剛成為耒陽市一中校長的曹飛躍曾于很多個午后在校園中這條通往杜工部祠的香樟大道上散步,身邊是來來往往、步履匆匆的學生。秋日溫暖的陽光透過層層樹葉灑在路上,照在身上,那是他難得的可以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
彼時的曹飛躍剛過不惑之年,初任校長,他面臨的局面卻不容樂觀:校園建設欠下巨額債務、缺乏生源基地、高考質量下滑……一切問題都讓他憂心不已。
盡管此前已有11年副校長的經驗,可曹飛躍坦言“內心仍有幾分惶恐”。當然,于他而言,“惶恐”并非阻力,而是催促他不斷破局的動力。
很快,于每日漫步的思考中,他找到了諸多問題的突破口:面對債務,他多方聯(lián)系和協(xié)調,絕不讓債務影響校園正常運行;聯(lián)合領導班子組建初中,培植一中自己的生源基地;為提高教學質量,他帶頭走進課堂,一學期聽課不少于120節(jié)……漸漸地,一個個缺陷被彌補,一個個問題被解決,曹飛躍形容自己在進行“微改革”,于細微之處潤物無聲地改變著。
顯然,一切都在慢慢好轉。但,好像還缺少點什么。
當曹飛躍對校長的行政事務駕輕就熟后,他開始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和分析關于辦學、關于教育更深層次的東西:發(fā)展至今,耒陽市一中已有5600余學生、416位教職員工,是全省人數(shù)最多的公辦高中。面對如此校情,學校原有的辦學理念已走入瓶頸。那么,新的發(fā)展方向該朝向哪里?
于是,“不惑”之年的曹飛躍有了新的“困惑”。
2015年冬,曹飛躍帶著這個久久沒有得到答案的問題,來到華東師范大學參加“未來教育家”的培訓。期間,他抓住機會,把學校校情和自己的困惑告訴培訓的教授,并趁機向其討教破解之門。對方在短暫沉吟后,對他說:“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行政的統(tǒng)領只會帶來表面的規(guī)整,真正能直入內心、扣人心扉、喚醒精神的是文化的力量。一所中學應該形成自己的文化精神內核,以文化引路,學校才能實現(xiàn)真正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這番話讓曹飛躍豁然開朗?!叭绻凰鶎W校的行政管理是‘身體,那么文化引領就是‘靈魂,只有‘身體沒有‘靈魂的學校注定得不到長遠發(fā)展。而這‘靈魂一定是根植于學校實際、契合師生文化基因的理念?!?/p>
于是,當曹飛躍開始把目光投向身邊的校園,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校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文脈所在———杜甫墓、杜工部祠以及之前積累下的關于詩圣精神的研究,不正是他在尋覓的文化內核嗎?
無巧不成書,當曹飛躍帶著這個新思路回到學校時,賀繼嶝老師正等在辦公室要和他商討一件“大事”?!靶iL,追根溯源,我們是深受杜甫文氣庇佑的學校,有什么理由不去傳承杜甫心憂天下、以詩歌觀照現(xiàn)實的詩圣精神呢?所以,我申請在學校成立國文社,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杜甫精神……”
至此,曾經的所有疑惑都已經明晰,曹飛躍覺得這仿佛是耒陽市一中與生俱來的“使命”:通過這所校園,讓中華文化的文脈之氣流淌出來,把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傳承下去。
于是,“家國情懷,儒雅風范”的辦學理念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曹飛躍形容它為一種“命中注定”,其中蘊含著師生們根植于心的中華文化基因。而這,無疑也是理念在校園里的最佳推動力。
用一種文化,涵養(yǎng)儒雅優(yōu)秀之品行
地理,俗稱“文科中的理科”,作為衡陽市地理學科帶頭人的曹飛躍早已在這一學科領域浸潤多年,思維方式也不自覺地打上了這門學科的烙印,師生形容他為“既有文科的浪漫,又有理科的嚴謹”。所以,當他帶著這種“既浪漫又嚴謹”的思維去思考教育時,教育在他的眼里就成了“理性設計和感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理性設計即為對教育本質的思考。教育關乎學生、家庭、社會之未來,教育者當細細斟酌,更應當有著眼于未來的長遠設計。因此,曹飛躍沒有把教育局限在校園和師生,而是把自己的視野置于宏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中,不斷地思考:家國情懷和育人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
在一次次探尋中,他逐漸明確了方向———
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深埋于心的文化之根,是中國人靈魂的起點與歸宿。當這種發(fā)自肺腑的情感置身于一所中學校園時,它必將通過以課程為主的載體闖入孩子們的心里,輕輕地喚醒他們對親人、對民族的深厚情感。
理性設計是對理念和方向的思考,感性實踐則是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理念落地、生根。
曹飛躍所說的感性實踐,更多的是圍繞著“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展開的,即育人目標?;氐缴钤隈珀栆恢械摹叭恕?,一所省級示范性高中的學生該有什么樣的精神風貌?他們又有著什么樣的精神訴求呢?
“家國情懷,儒雅風范”的理念剛剛提出時,很多家長不理解,甚至覺得學校“不務正業(yè)”:高中的孩子,把學習成績搞好才是第一要義,談家國情懷和儒雅精神有何意義?
但曹飛躍從未動搖。在他眼里,這些高中的孩子在作為“高考生”的身份之前,更是一群思想意識、人格素養(yǎng)尚處在形成時期的青少年,優(yōu)秀品行的塑造和培育才是重中之重。
“家國情懷是中國讀書人的千年傳統(tǒng)。中華文化對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評價標準,就是這個人如何對待自己的家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币虼?,曹飛躍在家長會上一遍遍地對家長訴說:中學生正是對未來充滿期盼、擁有美好夢想的年紀,他們的思維怎能局限于書本和課堂?學校以“家國情懷”涵養(yǎng)學生品行,首先便是要喚醒他們對自己的小家、學校、家鄉(xiāng)、國家的幸福感,讓他們樹立起高遠理想和勇于擔當?shù)囊庾R,而這,就是讓孩子受益終身、著眼于未來的教育。
家長的認同是理念付諸實踐的第一步,曹飛躍深知,更重要的落腳點還在學校5600多名孩子的身上———應該怎樣讓他們親近并認同家國情懷,從而向著更儒雅優(yōu)秀的品行前進呢?
彼時,正值學?!岸鸥υ娚纭迸e辦第六屆詩歌寫作大賽,曹飛躍翻閱著大賽中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詩歌,驚喜不已。那些關于母愛、夢想、青春、友誼的故事,都被孩子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語言雖稚嫩,感情卻真摯。
523份詩歌作品看完,他恍然大悟,那些以詩歌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既是孕育和承載家國情懷的母體,也是深藏在孩子靈魂深處割舍不斷的文化基因。
換言之,用詩性潤養(yǎng)孩子的家國情懷,用情懷涵養(yǎng)孩子的優(yōu)秀品行,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塑造孩子的儒雅氣質,這便是真正貼近孩子的教育方式。
于是,很快地,在耒陽一中,關于杜甫及詩歌的深度學習就不再是“杜甫詩社”中數(shù)十個孩子的“專屬福利”,它成為校本課程,走向了學校的每一個孩子:《詩歌創(chuàng)作》《杜甫文化研究》《詩圣講壇》……它們以杜甫的詩歌為載體,通過挖掘詩歌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們穿越時空和先賢對話,探究詩歌的意蘊、文化的演變,學習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擔當,從而延伸出無限的詩意與文化。
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學習也開始出現(xiàn)在每一門學科的課堂上:地理課,曹飛躍結合史料與杜甫詩歌,和孩子們一起“重走”杜甫晚年在湖南的足跡,深切感受詩圣“窮年憂黎元”的仁愛之心;音樂課,瀕臨失傳的耒陽民歌在少年人清脆悅耳的嗓音中重新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社團課,耒陽地方戲曲、農耕禮儀的學習,讓孩子在鄉(xiāng)土文化的滋養(yǎng)中,變得自尊和自信。更有以“百家講壇”主講人康震為代表的一批名家來到了學校國學社的教室里,帶領孩子重讀《詩經》《論語》《孟子》等經典文獻,回到中華文化的原點認知何謂“家國情懷”。
潤物無聲,教育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fā)生著,文化自信、家國情懷、民族自豪……全都悄悄地在孩子的心田中發(fā)芽、生長著,生命也因這些情感的存在變得舒展靈動。
用一份情懷,傳遞修己安人之幸福
從普通教師、骨干教師,到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再到校長,一路走來曹飛躍花了22年。這22年在教學領域的深耕,足以讓他明白一個道理: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才是一所好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教育從來都不是單向的授與得,而是雙向的交流與互動。因此,當學生在詩意和家國情懷的潤養(yǎng)中逐漸成長為儒雅的少年人時,曹飛躍開始思考的是:教師該用一種什么樣的風貌牽引孩子呢?
他回想起自己剛擔任校長的那一年———
2013年,學校陷入新的困境:教學成績不佳,人心渙散,一大批優(yōu)秀教師因此“出走他?!保碇\出路,教師隊伍士氣低落。
如何破局成為擺在曹飛躍面前的一道難題。
“就像我們陷入黑夜是因為處在太陽照不到的那一面,教師士氣的低落也是因為看不到光亮?!辈茱w躍的思路層層深入,“而教師心中的光只會來源于學校,當務之急是要讓教師放下?lián)鷳n,相信學校。”
因此,當他為了學校債務焦頭爛額時,教師的待遇卻絲毫未受影響;當繁重的事務性工作占據(jù)了他幾乎所有時間,酷愛羽毛球的他仍擠出時間,組建起了一支教職工羽毛球隊,帶動老師們的運動熱情;當教師的科研陷入低谷時,特級教師出身的他主動聯(lián)系老師,申報課題,以科研帶動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沒有人知道那幾年曹飛躍究竟是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下為教師做了這些事情,但肉眼可見的是,老師們臉上的笑容變多了,留在學校的時間變長了,精氣神也變得不一樣了!
“這就是理解的力量。放置如今,同樣適用。家國情懷所提倡的對國家、民族的大愛,落實于學校的管理,應該以一種人性化的姿態(tài)轉化為校長與老師之間相互的理解和認同。”曹飛躍說。
從一位普通地理老師到一所百年名校的校長,曹飛躍深知專業(yè)是教師的靈魂。于是,他把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看得極重:分學科組建教師學習共同體,鼓勵教師做書香型、學者型人才;他一有時間就走進教室聽課、寫教學反思,提醒教師學習與反思是進步的階梯;搭建“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教師培訓平臺,讓老師們的視野與學科前沿接軌?!靶藜阂园踩恕?,教師靜下心來沉淀專業(yè)才能惠及更多的孩子。這是校長與老師的專業(yè)認同。
長期繁忙的行政工作,使曹飛躍與家人相伴的時間變得很少,他經常為此感到內疚,可家人的理解卻給了他莫大的鼓勵和慰藉。所以,每到行政會的最后,曹飛躍總會提醒老師們“多陪陪家人,多關愛家人”,同時他也一直把老師們的生活顧慮放在心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解決教師子女的入學問題、家屬的工作問題。因為他知道也切身感受過,幸福是可以傳遞的,只有身處在幸福家庭的教師,才能把幸福傳遞給孩子。這是校長與老師的情感認同。
……
四年不長,但改變卻深遠。
蔣仁忠是衡陽市物理學科帶頭人,杰出的教學能力讓他收到過多個學校拋出的“橄欖枝”,可他一直不為所動?!拔以谝恢谐砷L成才,這里就是我割舍不掉的第二個家。我又怎會離開我的家呢?”
張鵬程,畢業(yè)于一中,語文教研組組長,55歲的他仍奮戰(zhàn)在教學第一線。他曾在微信朋友圈里寫下這樣一句話:“一中給了我一切,我也要把我的一切留給一中?!?/p>
如此,從紛紛“離家出走”到自愿常駐“家中”,這份由家國情懷引申出的理解與認同,把老師們的心真正地留在了校園里;而老師的內心安穩(wěn)了,教育才會變得沉靜厚重。
教育傳遞文化,文化孕育情懷。當家國情懷攜帶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基因融入耒陽市一中的校園,根植于這片充盈著詩圣靈氣的教育厚土,生活在校園中的人漸漸被文化打磨出了一種令人心動的光,變得智慧、真誠、大氣、自信。
教育,從“家國”出發(fā),便是從育人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