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冬
4月16日,早上6點多鐘,天已大亮,我走出“飛行家通航”公司位于湖北荊門漳河機場的公寓樓,來到外面轉悠。此時,天空云量較少,空氣靜穩(wěn),不見樹葉晃動,能見度稍差。適合飛起落。
漳河機場位于荊門市西偏南方向20千米遠的地方,地處漳河水庫的東岸。這里目前是全國最大的A1級通航機場,擁有兩條陸地跑道和一條水上跑道。其中緊鄰水庫邊的陸地跑道,長1800米,寬45米,順著磁航向178~358度延伸開來。
跑道東側是一座巨大的停機坪,停機坪旁有一座巨大的機庫,足以將旁邊停放的兩架波音737飛機襯托得十分渺小,以至于給人—種仿佛來到了民航機場的錯覺。機庫旁邊緊挨著一座小型的航站樓,大落地玻璃門窗。機庫大門上方有一行巨大的藍色漢字——荊門漳河機場。機庫的南邊消防站、指揮塔臺一字排開。停機坪上停著幾架運5飛機、若干賽斯納208水上飛機、一架“飛行家通航”的P750跳傘飛機以及一架C42E運動飛機。
飛行區(qū)以東機場圍欄外面就是“愛飛客”飛行小鎮(zhèn)的園區(qū)了,這里是全國第一家愛飛客通航小鎮(zhèn),里面已經(jīng)駐扎了若干家通用航空企業(yè),其中“飛行家通航”公司的“太空體驗館”巨大的長方形建筑位于園區(qū)的正中十分醒目。這座體驗館里包含了一座大型機庫、一座世界最大的跳傘地面訓練風洞、VR飛行模擬設施等等,旁邊還有一家名為“太空撈”的主題餐廳以及公司辦公區(qū)域。在太空體驗館的北側隔著一條馬路,是一座圓形的草坪式跳傘著陸場,著陸場的直徑大致有100米左右,場地的北側還有一只大號的紅白相間的風筒,供跳傘員在空中識別風向。
跳傘著陸區(qū)的東側,有一片郁郁蔥蔥的小樹林,林木中一輛輛大型房車掩映其間。這里是“飛行家通航”的房車營地,里面的房車都是半掛式的,有大有小。大的房車內部分成里外套間,各種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小一點的房車也是廚房衛(wèi)生間齊備。房車營地內每輛房車下都通著水電管路,可供游人體驗居住房車的樂趣。其中還有一輛房車內部專門打造成KTV的樣式,可供人在里面唱卡拉OK。在野外房車里面高歌一曲,想必也是一種很獨特的體驗。
漳河機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國防軍工“三線”建設時期。當時國家為了發(fā)展水上飛機,將沈飛的干部職工抽調到了這里,組建了“宏圖飛機制造廠”,專搞水上飛機。第一批從東北過來的老人的后代子女,不少人也在廠里繼續(xù)搞航空。用三線人的話講,叫做“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著名的國產(chǎn)水轟5型水上飛機,就是在這里完成總裝和試飛的。目前,在“飛行家通航”太空體驗館的南邊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組裝水轟5的巨大廠房。
而我頭天晚上所入住的“飛行家公寓”,據(jù)稱就是當年宏圖廠的辦公樓。走出公寓,下一個小坡往左一轉,就可以看到一座充滿上世紀80年代風格的廠門。走到門外,可以看到左邊的牌匾上寫著“荊門宏圖特種飛行器制造有限公司”。漳河機場周邊的小區(qū)、醫(yī)院、學校、馬路很多都以宏圖冠名。
吃過早飯,我乘車來到漳河機場停機坪。“飛行家通航”的機務人員已經(jīng)在飛機旁邊忙活開了。今天既有飛機跳傘活動,又有C42E輕型飛機的飛行活動。
我來到C42E輕型運動飛機旁,她才是今天的主角!這架隸屬于“飛行家通航”的C42E飛機采用了高端配置,襟翼為電操縱,只需輕輕一撥開關,隨著黃燈閃爍,襟翼就輕松放到位,省去了老版本飛機用手扳襟翼的吃力。原本機械地平儀的位置被換成了一臺EFIS(電子飛行儀表系統(tǒng))。開車后只需要輕按兩次EFIS下方的旋鈕,EFIS即進入正常工作狀態(tài)。個人感覺它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提供航向指示。原本的機械指針式轉速表也換成了電子表頭。用俗話說就是由原來的看指針變成了蹦字兒的。電子轉速表依然保留了外圈的模擬指針,不過蹦字實在是太醒目了,轉速精確到了個位,轉速的下方還附帶顯示發(fā)動機運轉小時數(shù)。油量表也和老版飛機的不太一樣,不過這個油表依然不怎么好用,飛行中檢查油量最直接的方式是直接回頭看油箱的液面。
發(fā)動機開車完畢,座艙設備檢查好,請示過荊門塔臺,我操縱飛機滑出停機位。也許是運氣好的緣故,我來的這兩天荊門天氣靜穩(wěn),既沒有大風也沒有低云。上午時分跑道上只有微風,風向偏北,因此經(jīng)過C滑行道上36跑道向北起飛。
漳河機場停機坪和滑行道寬闊,黃線清晰,道面平整。C42E小飛機在上面滑行分外輕快。我的前方還有一架賽斯納208水上飛機在緩緩滑行。這種飛機機身下方有兩只巨大的浮筒,把飛機高高墊起,使飛機顯得十分高大。浮筒下方有機輪,依靠機輪飛機可以在陸地跑道上滑跑起降。從C42E飛機的座艙中看過去,前方的賽斯納208像個巨人,渦槳發(fā)動機發(fā)出的巨大轟鳴隔著耳機都能聽見。塔臺適時地發(fā)來指令,要我注意與208飛機的間隔距離,該機發(fā)動機功率很大。
我停了下來,等著208飛機緩緩滑入C滑行道。此時空中還有一架208水上飛機在做起落航線訓練,已經(jīng)對正五邊,正在進近。待這架208接地連續(xù)起飛后,處于C滑行道上的208也根據(jù)指令滑上了跑道很快就起飛了。待這架208飛機進入一轉彎,塔臺指示我進入跑道直接起飛。
荊門地處南方平原丘陵地帶,海拔比山西大同低得多,C42E飛機在這里展現(xiàn)出了比高原上好得多的性能。一邊上升的時候,轉速只要放到4600,飛機就可以輕松保持每秒2米以上的上升率。表速很快就突破了120千米/小時的規(guī)定速度,而且有繼續(xù)加快的趨勢,要進一步抬高機頭才能將表速控制在120。
此刻同一個起落航線上有3架飛機,兩架208,一架C42E,我位于兩架208之間。此時在我之前起飛的那架208已經(jīng)隱身在了前方的霧霾之中。我只能通過耳機關注前機與塔臺的通話來確認它的位置。同時,及時在無線電中報告自己的位置和行動意圖,以利塔臺和其他飛機掌握我的位置。塔臺也同樣警醒,不斷要求各機報告自己的位置。
漳河水庫面積不大,此時飛機飛上三邊處,處于水庫正上方。向東一看,漳河水庫1800米長的大跑道赫然“霸占”了水庫的東岸。還可以看到跟在我后面的另一架208飛機剛剛飛離跑道,正在上升。從這里可以更清晰地看清整個漳河機場的總體布局,這是我到過的最大的通航機場。
向下一看,水庫的水體蔚藍一片,不時有各種船只在水面駛過,船頭犁開平滑如鏡的水面,翻起朵朵白色浪花。水庫四周一片南國魚米之鄉(xiāng)的翠綠景色。民房星星點點很分散地點綴在一片綠色之間。這里的景色與華北有很大不同。
在三邊上發(fā)動機轉速設置在4100轉,稍微用調整片做機頭向下配平,飛機即可以輕松保持140的指示空速平飛。此時的飛行高度為場壓高800英尺(注:1英尺約合0.30米),但空氣異常平穩(wěn),沒有任伺亂流和渦動。三邊飛行幾乎不需要什么操縱,各項數(shù)據(jù)保持穩(wěn)定,監(jiān)控發(fā)動機工作狀態(tài)以及守聽頻率掌握其他飛機動向成為此時最重要的工作。
因為208飛機的飛行速度比我快很多,為了跟上節(jié)奏,我飛了比他們小而且低的起落航線,盡量跟住前機并且與后機保持一定距離,并且豎起耳朵聽他們和塔臺之間的通話。不一會,就可以看到我前面那架208從我正前方飛過,然后四轉彎對正五邊下滑。而此刻我也到達了三轉彎點附近,開始轉向機場。
漳河機場跑道既長又寬,而且跑道頭向外還延伸出好長一段草地,再往外就是水面了。操縱C42E這樣的小飛機在這樣大的跑道上降落,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兩三圈起落航線飛下來,我們3架飛機漸漸成為了一個團隊,彼此之間形成了默契。我的腦海中也建立起了一個“模型”,時刻掌握著三架飛機的空間位置。臨近中午,兩架208飛機先后降落滑回,空中就只剩我一架飛機了。我又飛了一會,也降落滑回了停機坪。
下午是飛機跳傘的時間。我跟隨機長登上了P750飛機,坐在兩位飛行員的后面觀摩飛機跳傘。這種飛機是新西蘭生產(chǎn)的,采用單發(fā)正常式下單翼前三點布局,從側面看過去機翼很厚,下翼面平直上翼面曲率很大。機翼外側有較大的上反角,與國產(chǎn)初教6飛機頗為神似,機翼后緣內側有后退式襟翼,可以放下兩檔。飛機采用倒T型尾翼,水平尾翼的升降舵為一體式設計,前部有角式補償,后緣中部是調整片。該機調整片為電配平,飛行員可以通過駕駛桿頂端的TRIM鈕非常方便地消除桿力。
這架機是跳傘飛機,所以后艙門被設計成很獨特的透明卷簾門。后機艙沒有安裝座椅,地板全平。機艙中部機翼主梁高出地板,主梁的前部就是駕駛艙,正副駕駛員座位并列設置。P750飛機儀表板設計規(guī)整,正副駕駛員面前“飛行六件套”按照國際慣例整齊排列。儀表板中部靠上扭矩、螺旋槳轉速、渦輪溫度、滑油壓力溫度等發(fā)動機儀表一字排開,下部是通導設備。整個儀表板干凈規(guī)整,刻度清晰做工精良。
飛機跳傘是“飛行家通航”的主營業(yè)務之一,體驗者只需要經(jīng)過地面的簡單培訓就可以跟隨跳傘教員從飛機上縱身一躍,體驗擁抱藍天的感覺。跳傘的整個全過程當中,體驗者是通過背帶系統(tǒng)與跳傘教員緊緊相連的,兩個人共乘一朵降落傘,由跳傘教員來操縱降落傘的下降。
從塔臺處接到跳傘活動可以實施的通知,飛行和機務人員頓時忙碌起來。未等跳傘員現(xiàn)身,兩位飛行員即已麻利地啟動了發(fā)動機。P750飛機發(fā)出怒吼,坐在機艙里依然能夠感受到發(fā)動機震耳欲聾的轟鳴之聲。
飛機已經(jīng)做好了滑行準備,再看遠處停機坪的入口駛來一輛汽車,車上坐的都是跳傘員。汽車剛一停穩(wěn),跳傘員們身背降落傘從車上跳下,魚貫進入機艙,面朝機尾席地而坐。一個挨一個緊緊地靠在一起。跳傘隊員的頭頭兒坐在機艙的最尾部面朝機頭方向。
機長回頭確認機艙門關好后,立刻操縱飛機緩緩滑出停機位,整個過程猶如軍事行動一般緊湊。P750飛機滑行起來要比C42E慢得多,動作也要平緩得多,四平八穩(wěn)地經(jīng)過A滑行道滑上了18跑道(下午風向轉為南風,改用18跑道)。
飛機對正跑道中線,飛行員柔和地前推油門,P750飛機加速滑跑。感覺整個飛機起飛滑跑加速并不很迅猛,空速表指示很快超過了60節(jié)(注:1節(jié)合時速1.852千米)。飛行員柔和抬起前輪,飛機很快就離地了。
飛機先沿起落航線向西飛到水庫上空,然后一路爬升轉回通過跳傘著陸區(qū)上空。此時飛行高度已至場壓高3000英尺。機長不時回頭沖跳傘隊員通報了穿過著陸區(qū)上空的時機:“還有3000米……2000米……1000米!”
待飛機正好飛越著陸區(qū)上空的時候,跳傘員的頭兒打開了卷簾門,把用木棍兒和彩色皺紋紙制作成的試風標投了下去,隨即關閉了艙門。
飛機繼續(xù)邊轉彎邊爬升,此時機窗外面已經(jīng)可以看到朵朵淡積云。飛機越飛越高,很快把云朵甩到了身后。下方荊楚大地一片綠水青山盡收眼底。原本顯得巨大無比的漳河機場,此刻成為了一道小小的白色線條,點綴在漳河水庫的邊上。
飛機終于飛到了場壓高10000英尺。儀表板上的外部溫度表顯示,此刻機外的溫度是攝氏0度。飛行員根據(jù)儀表指示操縱飛機切入跳傘航線,桿舵一致地不時操縱飛機做小的轉向,以修正側風的影響,保證飛機準確地通過跳傘著陸區(qū)上空。
此時機長再次回過頭,不時地向跳傘隊員通報位置:“3000米,2000米,1000米……”
跳傘隊員拉開了卷簾門,一股冰冷刺骨的空氣從大開的艙門處灌進了機艙,我坐在遠離艙門靠近駕駛員的位置,依然感受到一陣猛烈的寒意,直后悔在停機坪上嫌熱把毛衣留在了地面。
本輪跳傘既有單人跳也有雙人跳。首先是單人跳,只見跳傘員像攀巖選手一樣扒在飛機外部,幾個人使了個什么暗號同時跳離了飛機。只聽到艙門處“呼”的一聲,人影就不見了。
飛機隨即轉向,準備再次進入跳傘航線,實施第二輪跳傘。這一輪是雙人跳。只見跳傘教員帶著體驗者挪動到艙門邊緣坐好。雖然是第一次跳傘,但是體驗者們表現(xiàn)得都相當鎮(zhèn)定,能夠很從容地依據(jù)跳傘教員的指示做出動作。這說明一方面體驗者都很勇敢,另一方面在地面已經(jīng)經(jīng)過跳傘教員的充分培訓,心理有準備,可能也經(jīng)過了地面風洞的模擬訓練,初步掌握了跳傘技術。跳傘教員帶著體驗者坐在門口看好時機,兩手一扒艙門,帶著體驗者躍出了飛機。真的很佩服這些跳傘員的膽量。
看到跳傘員均已離機,機長伸手一拉駕駛艙頂部的一個開關,卷簾門嘩啦一聲自動關閉了。機艙內頓時不再是冷風刺骨,也就不覺得有多冷了。飛機迅速轉入下降。
下降的過程比上升的過程快很多,P750飛機很快回到了漳河機場降落滑回。飛機正在滑回停機坪的時候,透過機窗一看,又一隊跳傘員已經(jīng)穿戴齊整在停機坪上守候了。
責任編輯:吳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