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媛
丙申年秋,參加第二屆王羲之獎書法展,在經(jīng)歷了初復評及現(xiàn)場書寫終評比賽后,我的小楷作品最終進入了優(yōu)秀獎之列,我深感激動并深受鼓舞!這也是對我多年學書方向及態(tài)度的一次肯定。
我自幼喜畫,孩提時起便對方方正正的漢字有了興趣,未能識字,先學“寫字”,經(jīng)常在紙上糊亂涂抹,現(xiàn)在想來,正是這種最原始初心的“涂鴉”為我日后與書法結緣埋下了伏筆。
慧媛不慧,“緣”卻很好。正式接觸書法是從13歲起,我跟隨山東龍口的戚克棟老師初習了《曹全碑》和《九成宮》,繼而臨習鐘繇《宣示表》以及二王的小楷,隨著年歲的增長和外出求學機會的增多,受到了諸多良師們的諄諄教誨與指導,秉承了老師們“取法乎上”之理念,針對經(jīng)典法帖,心追手摹不輟,在眾多書體碑帖中,漸漸找尋和明確出自己所衷情的書體風格與主攻方向,并著力于對小楷的深入學習和研摹。
眾所周知,王羲之是書法史上的曠世奇才,他融多種書體集前人之大成又裁成一相,在楷書上增損古法,又大膽革新,形成了“內(nèi)擫法”這一獨創(chuàng)性的用筆方法,創(chuàng)造了古樸雍容、柔美中和的藝術風格。在中國古代,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科舉從政、治學為文的基本手段,是一種最為常用和實用的字體,因此歷代書家多能寫小楷。我著力于對王羲之小楷的臨習,其中尤對《樂毅論》頗下功夫。其用筆沉著內(nèi)斂、扎實勁健,結構沉穩(wěn)端莊、溫潤俊逸,字勢以方正為主,其整體風格動靜有致、安詳和諧,蘊含中和之美,此正是我學習小楷所追求的一種美感和境界。小楷“二王”之作后世無出其右者,要練好小楷,必須常年臨帖不輟,只有經(jīng)過精臨、意臨、背臨等長期實踐,方可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真正把小楷的清淳、靜逸、安然、高古之氣寫出來。
此次作品就是心中秉持這份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紙墨筆也必是精良的。故我選擇了粉蠟宣紙,紙性半生熟,適宜書寫小字,色彩力求淡雅,用純狼毫小楷筆,調(diào)王羲之圣墨,書以六尺豎式條幅。字勢排列橫無行豎有列,以求自然靈動之態(tài),猶如“亂石鋪路”之感。作品一氣呵成,整體氣息貫通,安靜、文雅,又不失趣味性。
小楷之特點,字雖小,但氣度不可小,境界不可小,格局不可小,要“細微中見大氣象”。書法不單純是橫豎撇捺組合起來的工藝品,而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技”與“道”的一種結合。只有不斷地陶冶性情,豐富自身學養(yǎng),才能提升藝術及人格境界。
功夫用在字內(nèi),更要下在字外!正所謂“書為心畫”,只有真正地熱愛才會為之傾盡全力。我愿意繼續(xù)堅守此路,砥礪前行。
丙申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