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方亞麗
4月中旬,記者來到黔西縣杜鵑街道烏羅壩村的草莓種植基地。雖然已接近草莓采摘期的尾聲,仍有不少游客熱情不減,提著籃筐,在彎腰采摘。
“草莓30元一斤,自己采摘。周末一天能賣一萬多元呢。”正忙著給游客稱草莓的種植戶王靜梅樂呵呵地說。
王靜梅家是當?shù)氐牟葺N植大戶,也是草莓產業(yè)合作社的成員,作為村里的致富帶頭戶,她家有60個草莓大棚,從1月到5月,不少游客都會來采摘草莓,嘗嘗鮮。
走進這個布依村寨,4米多寬的進寨路干凈整潔,加入布依族元素改造后的房屋井然有序,田地里的蔬菜大棚、草莓大棚以及遠山上的經果林形成一道道風景線。通過農旅一體運營,全村2016年實現(xiàn)全面脫貧,創(chuàng)建小康之家180戶,人均收入達11600元。
過去的烏羅壩村房屋刮風怕塌,下雨怕漏,人畜混住?!斑@樣的條件下,別提發(fā)展產業(yè)了,連吃飯都成問題?!倍霹N街道辦事處主任董霞說。
窮則思變。杜鵑街道在完善通村公路、危房改造的同時,結合自身距離縣城僅7公里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實際情況,成立了6個“村社一體”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將“整合農戶資源,帶動農戶增收”作為出發(fā)點,采用基層組織牽頭型和農村能人領辦型兩種方式進行發(fā)展。
“我們的經果林、農家樂、蔬菜等6種產業(yè)分別有6個合作社,每個合作社除了根據(jù)產業(yè)特點進行管理分紅外,還相互合作,形成一個小的產業(yè)圈?!倍颊f。
游客正在黔西縣杜鵑街道烏羅壩村的草莓基地采摘草莓。(黔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樓上樓下總共有十多個包間?!痹陔x烏羅壩村不遠的大興社區(qū)農家樂里,50多歲的史紅裙告訴記者,以前家里靠養(yǎng)豬為生,為了把豬賣個好價錢,她與丈夫徒步幾十公里路趕著豬到城里面去賣。
“路難走不說,有一年還遇到騙子,豬沒了,錢也沒收到?!弊詮拇謇镩_始改造后,史大姐加入農家樂合作社,與其他幾個合作社形成產業(yè)聯(lián)營。
“游客去蔬菜、水果基地采摘觀光,我們農家樂合作社負責解決吃飯問題?!笔反蠼阏f,現(xiàn)在村里是一個大團體,發(fā)展有序。
杜鵑街道黨工委書記潘波說:“我們一直在摸索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手段,想方設法提高合作社效益,有了增收農戶的示范帶動,其他還未入社的農戶積極性才會被調動起來,最終實現(xiàn)使更多農戶通過合作社增收致富的目標?!?/p>
4月3日,在杜鵑街道岔白社區(qū),一百多名群眾聚集在居委會辦公樓前的廣場上,這里正在舉行合作社農戶分紅儀式。農戶李有林贊道:“合作社的這種模式很好,確實讓我們增加了收入,希望越搞越好!”杜鵑街道此次發(fā)放紅利金超過30萬元。
目前,杜鵑街道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或以資金或以土地入股,全部成為合作社股民,同時,合作社已與多家公司簽訂合同,既保障農作物銷路,免除農戶后顧之憂,又能獲得技術支持,提升農戶種植水平,真正達到了帶動農戶發(fā)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