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勇
好作文是如何煉成的?這是長久以來困惑著千萬師生乃至家長的一大命題,大多數(shù)老師會給你講講技法,告誡你多多讀書,但這些方子都無異于隔靴搔癢,昕倒是昕得明了,可誰告訴我具體怎么做?好吧,我們來聽聽蘭大師的金方吧!
我們先來看一文:
改變了卑微的色彩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張九齡《感遇》
黯淡且灰白,我們也不過如此。
洛可可式的噴泉綻出點點水珠,折射出的七彩光芒一如我復(fù)雜的心情。
多年不見的好友寒喧著瑣事:“畢業(yè)有打算沒?我高二想考到新加坡去呢?!蔽乙粫r語塞,只好笑笑: “沒想過呢。預(yù)祝你成功?!?/p>
蟬聲聒噪不安,我發(fā)愣地看著神色匆忙的人們。他們在想什么呢?今天的計劃,上司的表揚,還是苦悶的學(xué)業(yè)?
一尾土褐色的蜉蝣正在水底沉睡……“時間差不多了,去和他們會合吧。”好友拉起發(fā)呆的我,向公園的后山走去。
我們在山腰找了塊空地,著手準(zhǔn)備野炊。一邊忙著,一邊聊開了。“我爸給我報了藝術(shù)學(xué)院?!薄班牛衣犝f小A已經(jīng)出國留學(xué)了?!薄案嬖V大家一聲,我已經(jīng)保送了重點高中,以后呀……”
我笑了一聲。明明,這些夢想都微不足道了;明明,我們?nèi)绱嗣煨《拔ⅰ?/p>
夜幕降臨,細(xì)如游絲的雨漸漸織開來,像一張黏濡的大網(wǎng)??諝鉂竦媚軘Q出水來。不知是誰在我身后驚喜地叫道:“快看!”
十步開外的湖面躁動不安,一襲紫色的帷幕驟然從水面拉起。火樹銀花,綻放于夜。
是蜉蝣,千萬只蜉蝣!綴出了一樹不敗的繁花。
他們原本臥睡在時間的長輪上,心中的夢想?yún)s從未就此沉淀。此刻,千萬只蜉蝣傾城而出,像是把天空撞開了一個豁亮的口子。沒有猶豫,只待天明,便殉著晨曦而去。那樣一個個微小的顫動卻撞擊著我麻木的心。
它是好文嗎?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不是。它只是看上去很美的偽美文。
你或許要說:它看起來有些哲理喲!
我要說:它只是看上去很有道理而已,但究竟講了一個什么道理,你知道嗎?
你說:寫作技法不錯吶!
我要說:太生硬了!那個蜉蝣真是無處不在??!想要它在哪兒就能在哪兒?
你說:至少語言還不錯吧?
我要說:矯揉造作,故作玄妙罷了?!奥蹇煽墒健笔巧锻嬉鈨海磕懿荒芫偷厝〔陌??
關(guān)鍵的是,“我”改變了什么?文中的“我”卑微嗎?我看很驕傲嘛!卑微原是什么色兒的?我把它改變成了什么顏色?一尾蜉蝣是土褐色,千萬只蜉蝣便能放光,綻放于夜,火樹銀花?。∵@是“我”改變的嗎?蜉蝣改變了“我”?讓“我”不再狂傲?那如何叫“我改變了卑微的色彩”呢?
不過,讓人無語的是,這還是重慶中考的滿分作文喲!
盡管如此,我還是要說出我的觀點,不然我就不配做一名高貴的語文教師了。
什么樣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有意思的作文;說得專業(yè)一點,就是言之有物的作文??傊^不是簡單熱鬧或看上去很美的作文。
我們能簡單地以字的“樣貌”來取文嗎?不能。字寫得好,不等于作文就好!這很好理解,就像穿著光鮮未必就是富翁、衣衫襤褸未必是乞丐一樣。同理,吃海鮮未必是富豪,可能是盼年盼月來吃一頓自助餐,吃方便面就咸菜也未必都是窮光蛋,馬云先生就因此贏得500萬人圍觀。但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猜測那些天書一般的文字謎語嗎?必須要有,唯如此才能不遺漏佳作。
我們能武斷地以文辭的優(yōu)美或晦澀來取文嗎?不能。言辭優(yōu)美,不等于就是佳作。字是衣衫,言辭就是皮膚,或許它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斩礋o物、華而不實的玩意兒不是好東西。舉個電影來說,《小時代》《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如此:空有一副好皮囊??!說不定它還在誤導(dǎo)公眾呢。
我們能傻不拉嘰地以看上去很美的形式技巧取文嗎?不能!形式是身材,身材好就人品好?只有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并不是好作.文。舉個例子,電影《阿凡達(dá)》之所以無法戰(zhàn)勝《拆彈部隊》就是這個道理;《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這一類模仿抄襲之作更不是真正的創(chuàng)新。中國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能欣賞的,也只是電影技巧而已。至于技巧,不能只是掩飾自身缺陷的手段,更應(yīng)該是彰顯自身美德的利器。
那我們?nèi)绾卧u價一篇作文的優(yōu)劣呢?只有看這篇作文究竟帶給我們多少思考,帶給我們多深的感觸,給予我們幾多的感動。真情實感、真知灼見,才是評價一部好電影的不二標(biāo)準(zhǔn),其實作文亦如此。思想主題永遠(yuǎn)是第一值的。
怎樣才能練就好作文?
首先,急功近利地求分?jǐn)?shù)不行。作文沒有速成法,唯有讓學(xué)生熱愛生活,熱愛閱讀才行。相較而言,生活比閱讀更重要。所有的閱讀感受都要通過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jīng)歷來檢驗和升華。沒有親身體驗過生活,寫出來的東西就無法深入人心,情感亦無法自然流露,也就無法感人至深。但現(xiàn)實是:我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我們總想以閱讀來取代生活。
在“作文醫(yī)院”群里,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抱怨:我的孩子不想寫作文了。我就問他們:你讓孩子寫的作文是他們自己想寫的嗎?因為我看見孩子們寫的十有八九是考試作文,而且家長也拼命地要讓他們寫成考試類型的作文,即現(xiàn)代八股文。不要說寫,就是看著也惡心,我也不相信閱卷老師愿意看。為什么這些大家都覺得惡心的作文會如此泛濫呢?就是看著別人這么寫得了高分,依葫蘆畫瓢,想走捷徑罷了。殊不知,邯鄲學(xué)步即使學(xué)得再像,但有太多人這樣走,也就不新奇,很平常了,甚至很惡心了,東施即如此。如何才能避免遭遇如此尷尬呢?唯有增強自己的個人體驗,只有自己的,才有可能是獨特的。而這是急不來的喲。
其次,急于求成地講技巧亦不行。沒有生活根基只有所謂技巧的作文不是好作文。作文可以沒有技巧,但不能沒有故事、沒有情感、沒有思想。
有一些作文業(yè)界人士的聊天很有意思:
五松居士:很多的人,即便身陷囹圄也一樣能寫出很多佳作,靠的是對生活的感受力。學(xué)生的生活再單調(diào)也不會比監(jiān)獄單調(diào),但學(xué)生卻不能感受到校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缺的是感受力。感受力的喪失,就是功利下機械訓(xùn)練的結(jié)果。
彭治旗:我認(rèn)為作文狀態(tài)是生命狀態(tài)的反映,一個孩子作文不好,應(yīng)該從生命質(zhì)量上反思,而不是在技法上婆婆媽媽。生命的狀態(tài)決定了生命的質(zhì)量,是生活的力量來源。技法的訓(xùn)練,只有走專業(yè)化作家的道路才值得費力去學(xué);而作文考試,靠著自己的生活積累足可以應(yīng)付,哪里用得著月月訓(xùn)練、天天訓(xùn)練,弄得慘兮兮的呢?
我則認(rèn)為:作文訓(xùn)練只能做分解動作,一步一步來,有條不紊地進(jìn)行。不是訓(xùn)練、培養(yǎng),而是提高觀察意識、感受能力和思考力度。“無技巧才是最高的技巧”,這是巴金說的。技巧太拙劣,就如同一個女人化妝時粉沒搽散、胭脂沒抹開一般,白一團,紅一坨,煞是難看,還不如以本色示人來得清新、自然。
再有,心急火燎地快刀屠文不行,以個人愛好來臧否亦不行。改作文講究慢工出細(xì)活,反復(fù)推敲、仔細(xì)咀嚼,寧可多看一遍,不肯漏過一篇,平常這樣,考場也這樣,唯如此,擢拔佳作,提攜學(xué)子。有老師常說:“我最不喜歡某種風(fēng)格,我看都不看,就給打了一個分?jǐn)?shù)!”有不喜歡的,自然就有喜歡的,只不過分?jǐn)?shù)懸殊就大了。但能這樣以個人愛好來取舍嗎?海納百川,百家爭鳴,要允許不同的風(fēng)格百花齊放,只要它是好的,哪怕它言辭華麗也好,平實也罷,哪管它技炫得神乎其神還是裸妝出場,只要是合適就應(yīng)該肯定、褒揚,只有這樣,好文才能一篇不落地彰顯出來,學(xué)生的寫作積極性才能得到最大鼓勵。這是最重要的。
最后給大家看一篇清水芙蓉之作吧!
在路上
文/陳千慧
電話鈴聲響起,爸爸按下了接通,響起了最為親切的聲音。沒有多說些什么,只聽見老爸回答了一聲“在路上”,那頭的人似是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電話就掛斷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老媽開始有了這個習(xí)慣,總是會很準(zhǔn)時地在我爸接到我后打來一個電話。沒有人提醒,她卻十分準(zhǔn)時。就好像在我們身上裝了感應(yīng)裝置,只要坐上車,信號便立刻傳到我媽那頭,鈴聲便會在不久后響起。
每次打來都是千篇一律的問題:“接到了嗎?”“到哪兒了?”……每次老爸的回答也是一成不變,一句“在路上”就將老媽的問題全部解決。電話那頭的人也像是只盼望著這句回答,總會在聽到這句話后安心地掛斷電話。
周五放學(xué)的高峰是躲不過的,我們總是會被這擁擠的車流滯留腳步,紅綠燈成了最大的障礙物。望著緩慢變化的數(shù)字,我恨不得馬上將那紅燈改為綠燈。這時候的紅燈是不受歡迎的,除非我要橫穿馬路。
看到和這些綠燈較了半天勁兒才回到家的我們,老媽總是會問: “今天怎么這么晚啊?又堵車了?”身心疲憊的我們點點頭,接過媽媽遞來的筷子,便狼吞虎咽起來。事實上,幾乎每周我們都是這個時間點到家的。
有好幾次,老爸嫌她噦唆,叫她以后不要再在放學(xué)后打電話過來。她總是有些失落地說:“不打就不打唄?!笨墒窃谙乱淮畏艑W(xué)時她又會打來電話。知道她會一直這樣,老爸便再也沒那樣說過。
有時和朋友出去玩,到了該回家的點,她也總是會打來那么一個電話,我也是用“在路上”這最簡單的答案來回答,她也便會不再多問。老爸出差,她也總是會給他打去這么一個電話,問的是同樣的問題。其實她也只是為了聽到那一句“在路上”而已。
“在路上”,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卻能夠讓電話那頭的人心安。我們無論在什么樣的路上,不管路途有多么遙遠(yuǎn),一定會有那么一個人一直等在那兒,別忘了回他(她)一句“在路上”。
因為,我們在路上,家卻在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