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玲
【摘要】高職學生對基礎理論課和語言課程的學習動機普遍不強,學習目標不明確,采用傳統(tǒng)的終結(jié)式評價來評定他們的公共基礎類課程成績并不合適。形成性評價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逐步肯定自身的學習效果。因此,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個性化學習中,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個性化學習;作用
【基金項目】2018年四川省教育廳科研課題:基于個人化學習理論的參與式教學法在高職公共基礎課堂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18SB0425。
隨著高職公共基礎類課程改革的深入,除了教師不停地改善教授方式,對于學生如何自主學習也討論得越來越多。早在2004年1月,在教育部制定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就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要形成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和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出要“朝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fā)展”。學習過程的變化必然要求學習評價方式(Formative Evaluation)的轉(zhuǎn)變。
長期以來,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基礎類課程的評價方式仍然是傳統(tǒng)的終結(jié)式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這種評價方式基本以評價教學對象的優(yōu)良為目的,是對教育效果的判斷,從而區(qū)別優(yōu)劣,分出等級或鑒定合格。根據(jù)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和對高職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高職學生相對于研究性大學的學生來講,普遍對于基礎理論類和語言類課程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興趣。因此,對于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和學習興趣的調(diào)動對于高職類學生的基礎教學就更重要。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提出正是符合這一需求。形成性評價能判斷特定的學習過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而終結(jié)性評價無法做到這點。
一、高職公共基礎類課程的個性化學習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語言學家Henri Holec正式提出了“學習者自主(autonomy learner)”概念以來,國內(nèi)外對于自主學習的研究越來越成熟,關于個性化學習,DFES在報告A National Conversation About Personalized Learning中明確提出:“教育領域中的個性化學習是指通過適當?shù)卣{(diào)整教學,使之與學習者的需求、興趣以及能力相適應,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習者潛能的目的?!币虼耍碚撋险J為個性化學習應當能夠提供學習者以最適合個人的學習風格和多元智力的方式進行學習。
在當下的高職教育中,大部分學校最關注的部分就是如何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符合職業(yè)需求,并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高職類學生的禮儀修養(yǎng)、語言和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根據(jù)麥可思的畢業(yè)生調(diào)查,這樣的學生家庭情況不理想,留守兒童較多,在初高中的應試學習中沒有找到學習的成就感,學習動機也不強。如果不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就無法提高學習興趣,也無法達到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目的。因此,對于學習過程的及時反饋就顯得異常重要。學生能夠通過過程性評價反饋學習效果,逐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通過階段性成果反饋評價促進學生對自身學習進行反思,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改善,通過不斷持續(xù)改進,增加學生自我學習的內(nèi)動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二、形成性評價的內(nèi)涵及特點
(一)形成性評價的內(nèi)涵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diào)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 。形成性評價注重被評者的自身反思,重視學生主動對學習體驗的總結(jié),重視師生交流。
(二)形成性評價的特點
形成性評價強調(diào)評價過程的及時性和真實性,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1.學生作為評價主體;
2.評價周期較短,反饋及時;
3.評價的過程是學生的自我判斷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對教學效果的反饋過程;
4.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生,以診斷、指導和促進為主要目的,而非等級劃分和甄別。
因此,和終結(jié)性評價相比,形成性評價更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能根據(jù)情況及時對學習目標進行調(diào)整,教師也能夠根據(jù)學生反饋及時對教學目標和方法進行修訂;評價周期比較短,在評價過程中,能夠反映出學生自身的進步,而非與其他學生做比較。
(三)形成性評價的流程和工具
形成性評價需要利用參與式教學方式才能實現(xiàn),要求全體師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是一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參與和發(fā)展機會的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合作式、協(xié)作式的教學法。筆者在教學改革中,將參與式教學法與基礎類的禮儀、語文和心理等課程相結(jié)合,通過教學實踐和總結(jié),對形成性評價的流程歸納如下(詳見圖1)。
形成性評價一般有四種評價方式: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和師生共評。在這四種評價方式中,教師多以引導者的角色出現(xiàn),所有的評價活動都應當有一定的記錄或者測量。因此,需要用到以下評價測量工具。
1.觀察記錄法。觀察記錄法的使用比較靈活,不需要特殊條件,教師僅需要在日常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對于簡單的任務一般不會留下什么觀察記錄,教師能夠隨時糾正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發(fā)音或者任務目標不明確等。而稍微復雜一些、耗時較長的任務則需要教師進行日常記錄,針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或某一具體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同時使用一些量表,用于學生互評或者自評。
2.平時測試。平時測試也稱之為過程性測試,用于對教學階段性成果進行反思和總結(jié)。比如在針對高職類學生設計英語的過程測試時,應當注意測試難度的梯級:從簡到難,目的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能夠逐步重建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動力。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積極引導。
3.問卷或?qū)W生訪談。在教學過程進展到特定時期或后期階段,可以組織問卷調(diào)查或者訪談。在針對某單一問題進行調(diào)查的時候,建議使用問卷調(diào)查,如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包括備課、上課、輔導)、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方法、態(tài)度、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愛好、態(tài)度、習慣、學生使用參考書等進行調(diào)查。
學生訪談可以采取一對多也可以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這種形式的調(diào)查可以彌補問卷調(diào)查單一的缺陷,在師生交流過程中也能增加師生的信任感。訪談之前要有提綱,了解學生的長處和短處,有針對性地提問,真實記錄學生的回答,并分析。教師可以通過訪談獲得學生的幫助,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度做適當?shù)恼{(diào)整。
4.學習檔案。建立學習檔案在高職英語個性化學習中十分重要,可以通過學生填寫學習修習手冊,收集學生作品的方式進行。學習檔案的建立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學習檔案中不僅有典型的項目完成記錄,還包括學生記錄、自我反省、學習總結(jié)等內(nèi)容。學生階段性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與自評,還可以加入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在課程完結(jié)后,教師可對每個學生的學生檔案進行評價,在制定評價標準的時候要考慮到檔案的完整性、創(chuàng)新性、組織結(jié)構(gòu)和反思程度。
三、形成性評價對個性化學習的作用
在形成性評價中,教師仍然是評價的主體。形成性評價對于個性化學習有良好、及時的反饋作用。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診斷作用
誠然,形成性評價不可避免會有主觀判斷存在,然而在形成性評價中能及時對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成效進行診斷,有利于學生開展自省活動。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效果也能做出評價,教師通過分析能夠明確課程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
(二)激勵作用
高職學生普遍對英語課程的學習動機不強,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能通過階段性的自我認識、自我肯定,逐步取得學習的成就感,建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在課程評價中,很多學生對這點感觸頗深:在個性化學習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項目,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地肯定自我努力,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都會逐步增強,真正使得“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三)引導作用
個性化學習強調(diào)學生自我管理,但很多學生接受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一開始不適應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特別是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團隊的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過程性評價,先迫使一部分內(nèi)動力不強的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然后通過激勵逐步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最終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參考文獻】
[1]H.Holec.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DFES.A national conversation about personalized Learning[R].Nottingham:DFES,2004.
[3]錢冬梅,邵敏敏.基于形成性評價的公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以天津天獅學院公共基礎課大學計算機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4):94-95.
[4]張文林.構(gòu)建職業(yè)教育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J].江蘇教育研究,2013(2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