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茹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歷史課程對“歷史解釋”的培養(yǎng)目標有: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等。在歷史學科的歷史解釋能力中,比較能力占有重要地位。比較能力是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現(xiàn)象進行比較,以認識某一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認識它與其他歷史現(xiàn)象的區(qū)別,進而加深對該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的能力??梢?,比較能力的形成和培養(yǎng)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理解,進而進行理性、客觀地歷史解釋至關重要。本文擬以2017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為例來探討高考對歷史比較能力的考查維度以及其對歷史教與學的啟示,與同仁們商榷。
一般來講,歷史比較類主觀題設問類型基本上有三種:(1)相同點(或相似點)比較類:其呈現(xiàn)形式有“比較在……上的相同點(或相似點)”“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處(或相同點)”“比較……和……的共同點”等。(2)不同點(或相異處)比較類:其呈現(xiàn)形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點”“指出……和……在……上的不同點”“……和……相比,在……方面發(fā)生的新變化”等。(3)異同類比較:其呈現(xiàn)形式主要有“比較……和……的異同點”“對……進行比較”等。
下面我們就來審讀2017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Ⅰ第41題,判斷其設問類型、確定其解題思路。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若無國民則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在法國大革命中,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全體法國人組成法蘭西民族。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
——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
材料二
蓋民族主義,對于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yè)界,茍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jīng)濟的壓迫,致自國生產(chǎn)永無發(fā)展之可能。其在勞動界,茍無民族主義,則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及國內外之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shù)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8分)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內涵的相同之處,并說明不同之處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17分)
此題涉及對比較能力考查的是第二問。該問讓考生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內涵的相同之處,并說明不同之處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其設問類型屬于“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處(或相同點)”“指出……和……在……上的不同點”。這也就等于明確了比較的目的:這一問是比較題,而非敘述題。
接下來就要明確比較項。比較項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題定比較項,即比較項在題目中已經(jīng)明確,或者有所限定。第二種是自定比較項,即題目不給出比較項,而由考生自定比較項。這類題的解題思路是先根據(jù)比較事物的知識結構列出比較項,再根據(jù)比較的目的、題目的限定確定比較項。本題的比較項為題定比較項: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在內涵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大的方向確定了,那么比較角度也就是比較點是什么呢?這是答題的關鍵。題目已設置了比較點的按要求比較即可;題目沒有設置比較點的(也叫內隱比較點),要根據(jù)題意確定比較點。比較點一般從背景、目的(目標)、性質、方式、特點、結果、影響等方面思考。本題未定比較點,考生可依據(jù)所學知識和兩則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確定兩者的相同點,性質相同:均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都為追求民主與平等;兩者的不同點則突出表現(xiàn)在斗爭對象、革命目標方面: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突出反帝,近代法國民族主義突出反封建專制。
到此為止,解題思路已經(jīng)完全理清了,最后該行文組織答案了。主觀性試題組織答案的要訣在這里都適用,如答案要做到“三化”:要點化、條理化、專業(yè)化,書寫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號化、規(guī)范化。除此之外,比較型主觀題要清晰注明比較項和比較點。例如本題第二小題組織答案時,第一小問應明確書寫:相同之處:都……不同之處: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近代法國民族主義……這樣,提示語明確、清晰,還便于逐條列出。
比較型主觀題是一種相對常規(guī)的題型。一方面比較能力的形成和培養(yǎng)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理解,進而進行理性、客觀地歷史解釋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此類題往往分值較重,例如2017年全國文綜卷Ⅱ第41題兩問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的比較能力,共計25分。所以,廣大師生應該對此類題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歷年高考和平時的復習備考中,學生做此類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不能尋找出正確的比較項(比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謂比較項。②找出的比較項單一,或不能多角度思考比較角度。③題目已設置比較點的(我們稱之為外顯型比較題)答案流于表面或者單一,題目沒有設置比較點的(我們稱之為內隱型比較題)不知從哪里入手。④不能按類比較,答案異同混雜,思維混亂。針對上述問題,主要的對策有: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試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后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回答。答內隱型比較題的關鍵是,根據(jù)題意對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屬于歷史人物類型的要列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于歷史事件類型的可從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jīng)過、意義等角度思考。屬于歷史制度類型的可從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角度思考。屬于歷史革命類型的可從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角度思考。
任何事物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找對規(guī)律,為我所用,則會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本人嘗試對比較型歷史主觀題的解答規(guī)律制訂一個模板,與廣大同仁們商榷:
該類設問的解答基本上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明確比較的目的。比較的目的包括指出相同點、不同點或是特點、異同點。這要求考生認真審題。有些考生不審題或者馬馬虎虎審題后即倉促回答,往往把比較題錯當成敘述題,造成比較目的無法體現(xiàn)。
第二步,明確比較的對象,即比較項。首先明確要比較的是哪幾項歷史事物,是人物,還是事件,是什么時期的、什么國家的等等。然后明確要比較的是相同點還是不同點,或者是異同點、特點。
第三步,確立比較的角度,即找準比較點,這是關鍵。題目已設置了比較點的,比如:在背景(或性質、內容、領導方式、積極影響)等方面的相同點或不同點,按要求比較即可;題目沒有設置比較點的,要根據(jù)題意確定比較點。比較點一般從背景、目標、性質、方式、特點、結果、影響等方面思考。
第四步,組織答案。解答時要注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關聯(lián)所學知識,并明確、清晰注明比較項和比較點。組織共同點的答案時,首先要寫出比較點的提示語,例如:“特點:”“方式:”等,然后行文上為“都……”。對于共同點的回答要注意從宏觀上把握所有要比較的歷史事物。組織不同點的答案時,也要首先寫出比較點的提示語,然后行文上為“A……B……C……”,并對所有要比較的歷史事物逐項作答。
素養(yǎng)時代,教師宜先行。近年歷史高考對考生聯(lián)系比較歷史問題的綜合能力的考查有所側重。因此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注重培養(yǎng)這方面的能力。比如:通過閱讀進行常態(tài)化“修煉”,積養(yǎng)學識,拓展視野,激發(fā)思考,提升教學智慧;關注知識的縱向、橫向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比較的意識和能力;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練習解答這類問題的機會,鼓勵學生自信面對,善于總結;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面對這種題型的時候不至于發(fā)怵,甚至可以從容應對。這也能促進學生歷史理解、歷史解釋能力的養(yǎng)成,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逐步培養(yǎng)起到增磚添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