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濱
摘 要:新課改之后小學思想品德教材在主題與內容方面都有所改變,面對教材的變化教師要緊隨變化趨勢,積極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只有有效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以及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此筆者將從“教學觀念”、“師生互動”、“聯(lián)系生活”三方面,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觀念;師生互動;聯(lián)系生活
一 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已不能適應新課標改革后的教學要求。為此教師應避免“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這樣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到課堂的主體位置上,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授課的主體也可以從教師轉移至學生,教師以輔助的方式對學生講解的內容進行補充。例如:筆者在教授“正確認識廣告”這一課程內容之前,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每組分得一個知識點并派代表在課堂上進行講解。筆者以其中一組舉例,該小組分到的知識點是“廣告有哪些功能。”針對這一知識點該小組成員代表進行授課,同學A:“今天由我來代表我們組給大家講解‘廣告有哪些功能這一知識點,眾所周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廣告內容可以直觀的傳遞給我們該商品的信息,讓我們及時了解商品的特點,所以‘傳遞信息是廣告功能之一。我們得到了商品信息,了解到該商品的優(yōu)勢使我們產(chǎn)生了購買欲望,這就是我們所要闡述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誘導購買。以上是我們小組的講解內容。”筆者進行點評:“該組同學的講解非常清楚,簡單易懂,接下來由我來補充說明,我們在想要購買之前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感受到了商品的知名度所以說廣告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庇纱丝梢?,筆者將學生放在課堂主體地位上,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講解學習內容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筆者再進行補充說明完善講解內容,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更加有助于學生掌握本堂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
二 增強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現(xiàn)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仍存在師生缺乏溝通的現(xiàn)象,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使得教師授課效率走下坡路,學生遇到問題得不到解決,使學生失去學習熱情。因此為有效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應從課程設計著手創(chuàng)造與學生互動的機會,以此活躍課堂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筆者改變傳統(tǒng)的課程設計方式做出相應舉措。例如:筆者在教授“說說我們的學?!边@一課程內容時,以做游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主動說出“學校有什么”由此引入課程內容。筆者針對這一問題說道:“同學們我們每天學習的地方是哪里?”同學們齊聲回答:“學校!”筆者繼續(xù)問道:“那么現(xiàn)在老師要和同學們做個小游戲,游戲的名字叫做‘學校里面有什么從最左邊第一排第一位同學開始,一條龍的形式依次回答,誰答不上來就要接受懲罰哦。現(xiàn)在游戲開始,學校里面有什么?”同學A:“學校里面有花壇。”輪到了同學B:“學校里面有操場。”同學C接著說道:“學校里面有黑板?!币来芜M行至最后一位同學。筆者說道:“同學們都說得非常準確,那么其實我們的課程內容已經(jīng)進行一半了,今天我們要講解的內容為‘說說我們的學校?!?/p>
三 知識融入生活,規(guī)范學生日常行為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意義在于通過學習書本知識使學生提升道德素養(yǎng),增強法律意識,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將書本知識融于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學生在生活情景中深刻了解課本知識,并且有助于學生用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規(guī)范日常行為。為此筆者做出相應舉措。例如:筆者在教授“小小水滴的訴說”這一課程內容時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家人節(jié)約用水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享。筆者首先引入課程內容:“同學們都知道,現(xiàn)在我們地球村的水資源已經(jīng)接近匱乏,節(jié)約用水行動迫在眉睫,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家人有哪些節(jié)約用水的行動呢?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分享一下?!蓖瑢W們思考片刻紛紛舉手回答,同學A:“在我家媽媽經(jīng)常用洗衣服的水沖廁所。”緊接著同學B舉手回答:“媽媽經(jīng)常教導我,洗手打肥皂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水龍頭關掉?!惫P者緊接著說道:“原來大家懂得這么多節(jié)約用水的方法呀,我們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應該從小事做起去踐行節(jié)約用水行動?!庇纱丝梢姡P者通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進行“節(jié)約用水”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置身生活情景中聯(lián)系課本內容,使所學知識更加深刻的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道德建設。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有效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就要積極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在課堂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程設計中創(chuàng)造師生互動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將所學內容融入生活,從而促使學生提高道德素養(yǎng),增強法律意識以達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天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17(47):69-69.
[2]盧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法初探[J].今古傳奇:文化評論,2017(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