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秋 遲新麗
【摘要】目的:研究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方案對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以66例精神分裂癥康復出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使用隨機數字雙盲法將其分為2組,分別接受常規(guī)出院護理(對照組33例)及延續(xù)性護理干預(觀察組33例),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差異。結果:觀察組患者出院3個月、6個月后精神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院后遵醫(yī)行為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明顯升高,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院后生存質量評分與對照組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方案對提升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及遵醫(yī)行為均有良好效果,患者精神狀況改善良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常規(guī)出院護理;精神分裂癥;出院
精神分裂癥是當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精神系統(tǒng)疾病類型,患者病發(fā)原因復雜多樣且直接影響其情感、思維、感覺、行為等多個方面,患者表現出明顯的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癥狀,對患者及其家庭均造成嚴重影響。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預防外界危險因素、糾正患者不良習慣的重要措施。本次研究將以66例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為對象,觀察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意義,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中66例急性腦出血患者入院時間均為2015年1月~2017年1月,依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將其分為2組。觀察組(33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為20:13,年齡由低至高20歲~70歲,平均(38.1±5.6)歲,病程由短至長5個月一6年,平均(2.2±0.4)年;對照組(33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為21:12,年齡由低至高20歲~72歲,平均(38.4±5.5)歲,病程由短至長6個月~6年,平均(2.4±0.4)年。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上述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均符合以下抽選標準:
(1)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精神與行為障礙診斷標準》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
(2)患者均于醫(yī)院接受過標準心理護理與治療確定痊愈出院;
(3)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事前征得患者及其家屬簽字同意。
同時排除下列標準患者:
(1)患者合并有其他腦器質性疾病引發(fā)的酒精依賴癥、精神重癥病等;
(2)由于多種原因暫停治療的出院患者:
(3)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于出院后接受常規(guī)出院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時對其精神狀況、心理狀況、生理狀況等進行全面的評估與記錄,告知患者病情治愈效果后叮囑患者保持健康生活狀態(tài),按時服藥并定期復診。
觀察組患者則在上述護理措施基礎上接受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延續(xù)性護理患者檔案: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時應指導患者填寫院外護理干預登記表,在全面評估患者多項生理及精神狀況的基礎上記錄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家庭地址、聯(lián)系方式、家屬人員等,確??祻统鲈旱幕颊吣軌蛟卺t(yī)院留下全面詳細的記錄內容,以備后續(xù)隨訪記錄。同時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時還應針對患者出院后服用藥物、精神量表評分等多項內容進行詳細登記,以備后續(xù)詳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2)選擇出院后延續(xù)護理方式: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時就應告知其延續(xù)性護理干預的內容,向患者講解延續(xù)性護理對出院后患者病情觀察、康復指導、及時治療的重要性。同時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提前聯(lián)系患者以選擇恰當的干預方式、干預時間以及活動程度。本次研究中我院針對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干預方式以家庭隨訪為主,要求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后每隔2周對患者進行一次電話隨訪,詳細詢問患者病情變化及身體健康情況,記錄患者是否按時服藥及精神活動積極程度;護理人員每月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上門隨訪一次,親自觀察患者實際生活情況,對患者身體、精神、心理、行為等進行詢問評估,記錄于患者所屬的延續(xù)性護理檔案表格中。每次家庭隨訪一般20~40min,護理人員應事前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良好聯(lián)系,針對患者實際生活狀態(tài)進行評估,結合患者飲食、鍛煉、睡眠、環(huán)境等進行優(yōu)化指導。此外,護理人員還應依據觀察組33例精神分裂癥康復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組織集會討論等活動,邀請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到康復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集會中來,而護理人員則可以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更普遍的健康宣教,針對患者出院后應該保持的良好生活習慣、科學飲食、精神狀態(tài)、癥狀先兆等多項內容進行科普宣教,確?;颊呒捌浼覍賹ψ陨聿∏橛谢A的了解,增添對護理人員具體護理行為的依從程度。而護理人員在每次護理干預結束后均應對患者各項狀況進行記錄,與患者之前精神狀況及生理狀況進行對比,確定患者始終處在良好的生活態(tài)勢中。
觀察組患者延續(xù)護理方案持續(xù)實施共6個月時間。
1.3 觀察指標
(1)使用簡明精神量表(BPRS)[1]對患者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出院后6個月的精神狀況進行評估,觀察患者精神情況出院后的變化情況;
(2)使用我院自制的遵醫(yī)行為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遵醫(yī)行為,針對患者的飲食管理、情緒管理、運動管理、服藥管理及復查管理等內容進行分項評估,各項內容評分范圍0-25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行為越好[2];
(3)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生存質量測定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生存質量評分差異,針對患者生理因子、心理因子、環(huán)境因子、社會因子等內容進行評估,評分范圍26~130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生存質量越好[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將本次研究數據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表格中,分別以(x±s)、(%)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并予以t檢驗、x2檢驗,如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精神狀況
觀察組患者出院時BPRs評分(36.3±2.8)分、出院3個月時(28.4±3.4)分、出院6個月后(20.8±2.4)分;對照組患者出院時BPRS評分(36.1±2.8)分、出院3個月時(31.5±3.2)分、出院6個月后(28.2±4.1)分。由此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出院3個月、6個月后精神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遵醫(yī)行為
觀察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其飲食管理評分(21.5±0.8)分、情緒管理(20.0±1.5)分、運動管理(21.2±1.4)分、服藥管理(21.2±1.8)分、復診管理(19.1±2.1)分;對照組患者患者出院6個月后其飲食管理評分(18.2±1.1)分、情緒管理(18.0±0.6)分、運動管理(16.8±1.1)分、服藥管理(19.3±1.1)分、復診管理(16.2±1.6)分。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出院后遵醫(yī)行為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明顯升高,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生存質量
觀察組患者出院后生存質量評分(78.9±10.8)分、對照組患者出院后生存質量評分(70.1±10.2)分,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具有慢性、遷延性特點的重性精神疾病類型,患者致殘率及復發(fā)率較高,因此患者即使治愈出院后也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況,健康生活作息,避免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而延續(xù)性護理則是近年來一種較為新穎的護理理念,其在院內護理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患者的院外護理,將以往護理內容由醫(yī)院持續(xù)性的應用到患者家庭及社區(qū)范圍內,期望能夠帶給患者持續(xù)性更長的護理服務。因此本次研究中將延續(xù)性護理應用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出院護理中,能夠充分滿足精神分裂癥患者本身在院外亦需要良好精神狀況的要求。護理人員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延續(xù)性護理的實施過程中,應制定詳細嚴謹的患者出院后延續(xù)護理計劃,通過多種護理手段來達到對出院患者實施健康宣教、運動指導、藥物指導、病情觀察的目的。延續(xù)性護理的實施能夠快速適應院外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護理需求,能夠為出院后患者提供堅實的護理保障,盡量引導患者始終處在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中。同時延續(xù)性護理的實施能有效避免患者由于出院后多種因素造成的不能按時服藥、運動興趣下降、精神情緒晦澀等現象,對糾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積極作用。最終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出院后精神評分、遵醫(yī)行為及生存質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方案對提升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及遵醫(yī)行為均有良好效果,患者精神狀況改善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侯先芹,張素娟,侯文龍等.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5,53(30):142-144.
[2]林建葵,周永梅,嚴夏舒等.延續(xù)護理對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精神癥狀和服藥態(tài)度的效果[J].廣東醫(yī)學,2017,38(13):2100-2103.
[3]朱政仁,袁水蓮,李江嬋.延續(xù)性護理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患者出院后健康宣教運用的探討[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36(03):4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