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思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急診科,福建福州 350108
已證實,心臟呼吸驟停將迅速引發(fā)機體的腦、心、腎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改變,促使其出現(xiàn)功能障礙,如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臨床搶救,數(shù)分鐘即可造成各臟器的不可逆性損害乃至死亡[1]。心肺復蘇是提高此患者搶救成功率的最有效手段[2-3],《2010美國心臟學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將胸外按壓置于心肺復蘇急救步驟的首位[4]。該研究通過對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收治的54例心臟呼吸驟?;颊叻謩e予以徒手心肺復蘇和心肺復蘇機方案,比較其療效,以探索提高心臟呼吸驟停搶救效率的方案。
方便選擇在該院急診科收治的54例心臟呼吸驟?;颊?,其中男 28例,女26例,年齡 45~71歲,平均(52.34±9.86)歲。均符合《2015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判斷標準和排除標準[2]。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試驗組(27例),對照組男14 例,女 13 例;年齡為 45~69 歲,平均(53.43±9.29)歲,心臟驟停時間5~19 min,平均心臟驟停時間 (13.26±4.61)min,接受徒手心肺復蘇。試驗組男14例,女13例;年齡為 47~71 歲,平均(54.27±9.78)歲,心臟驟停時間 5~20 min,平均心臟驟停時間(13.88±5.23)min,接受心肺復蘇機方案。對照組和試驗組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比、疾病種類和平均心臟驟停時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選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該研究。
1.2.1 心肺復蘇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電除顫及腎上腺素、抗心律失常藥物等搶救治療措施。對照組:胸外心臟按壓的頻率≥100次/min,按壓幅度要求胸骨下陷≥5 cm,壓下后應讓胸廓完全彈回,一次按壓周期內(nèi),按壓時間需等同于放松時間;配合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試驗組:確診后在采用標準徒手心肺復蘇的同時,迅速安裝心肺復蘇機,調(diào)節(jié)好各項參數(shù),對患者實施不間斷持續(xù)按壓[2-3]。
1.2.2 心肺復蘇療效評估標準 心肺復蘇有效的評估標準:①患者肌張力增加并出現(xiàn)掙扎;②自主呼吸恢復;③皮膚黏膜顏色轉(zhuǎn)紅;④睫毛反射恢復、瞳孔縮??;⑤動脈收縮壓回升至80~100 mmHg;⑥可觸及大動脈搏動。上述指征不可觀察則為無效[5-7]。
1.2.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接受心肺復蘇后的自主呼吸、自主循環(huán)、血壓等生理指標的恢復時間;同時觀察并記錄出現(xiàn)的肋骨骨折、氣胸、氣腹等心肺復蘇相關并發(fā)癥。
該研究采集的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其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 (%)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心肺復蘇后,較之對照組患者,試驗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血壓恢復時間顯著減少(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心肺復蘇后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和血壓恢復時間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者接受心肺復蘇后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和血壓恢復時間比較[(±s),min]
組別 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 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對照組(n=27)試驗組(n=27 t值P值44.43±5.38 31.49±4.48 11.231 0.000 67.22±6.18 43.45±5.86 10.672 0.000 27.35±4.09 13.59±2.02 15.613 0.000
較之對照組患者,試驗組患者心肺復蘇有效率顯著增加(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心肺復蘇有效率的比較(%)
較之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的心肺復蘇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下降(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n(%)]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人口的心臟驟停發(fā)生率逐年上升。已證實,對心臟呼吸驟停患者實施搶救的最終效果取決于心肺復蘇的及時和有效性[3]。徒手心肺復蘇因其簡單易行、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而被廣泛應用于急診科臨床工作。已有專家提出,由于徒手心肺復蘇存在操作缺陷,不可能完成恒定高質(zhì)量的胸外按壓,而機械裝置輔助的胸外按壓將會有效解決這一臨床難題[2]。近年開展了一些相關的臨床試驗,龔黎[8]的研究表明,心肺復蘇機方案的成功率為46.4%,存活率為16.1%,均優(yōu)于徒手心肺復蘇。而王濤等[8]的試驗結(jié)果顯示,徒手心肺復蘇與心肺復蘇機的復蘇成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在短時間復蘇患者的成功率60.9%vs 47.2%;在長時間復蘇患者的成功率15.4%vs 22.9%),兩者同樣有效。這些差異性結(jié)論引發(fā)了臨床工作者的更多關注。
為了澄清以往臨床試驗的爭議,該研究比較了徒手心肺復蘇和心肺復蘇機這兩種心肺復蘇方式的臨床療效,應用心肺復蘇機的患者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血壓恢復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13.59±2.02)min 比(27.35±4.09)min,(t=15.613,P=0.000);(31.49±4.48)min vs(44.43±5.38)min,(t=11.231,P=0.000);(43.45±5.86)min vs (67.22±6.18)min,(t=10.672,P=0.000);7.41%vs40.74%;(χ2=10.291,P=0.000)],心肺復蘇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59.26%vs 37.04%,χ2=6.489,P=0.012),療效方面的比較結(jié)果與龔黎的研究相同??赡艿脑蛟谟冢孩傩姆螐吞K機采用機械按壓,規(guī)律的按壓放松比、固定的按壓頻率和按壓深度將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動力學和氧代謝水平;而徒手心肺復蘇不易把握力度,導致按壓深淺不一,復蘇質(zhì)量難以得到保證[5-8]。②機器復蘇可持續(xù)恒定地提供心臟呼吸驟停患者心肺腦等臟器的血流灌注,進而減輕機體的缺血性損傷;而徒手心肺復蘇通常需要2名以上的醫(yī)務人員交替操作,會出現(xiàn)按壓中斷、頻率和按壓部位發(fā)生改變的情況,對患者進行除顫或給藥時亦會干擾心肺復蘇的持續(xù)性,影響復蘇效果[9-10]。該研究試驗組肋骨骨折、氣胸、氣腹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心肺復蘇機設置的固定按壓力度和深度可顯著減少徒手心肺復蘇時由于胸部受力不均所導致的胸骨肋骨骨折、氣胸或氣腹等嚴重并發(fā)癥,增加了治療安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鑒于諸多客觀條件,在患者護送和剛?cè)朐浩陂g,心肺復蘇機無法完全替代第一時間徒手心肺復蘇;而且臨床尚無關于心肺復蘇機的適應人群、應用時機、復蘇流程等影響因素的研究定論;加之目前國內(nèi)各項臨床相關研究選取的患者數(shù)量均較有限;該研究擬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增加心臟呼吸驟?;颊叩臉颖玖?,并觀察這些可能影響心肺復蘇機應用療效的主要因素,以獲取更多的臨床證據(jù),嘗試建立心肺復蘇機的標準化臨床應用流程。
綜上所述,心肺復蘇機的應用增加了對心臟呼吸驟?;颊邠尵鹊挠行院桶踩裕档迷谂R床進一步推廣。
[1]董巧麗.薩勃心肺復蘇機在急癥的臨床使用分析[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血管病雜志,2016,4(8):83-84.
[2]Bhanji F,Donohue AJ,Wolff MS,et al.Part 14:Education: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 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5,132(18 suppl2):561-573.
[3]王增武,董穎.2015年 《AHA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讀[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5(30):8-22.
[4]Hazinski MF,Nolan JP,Billi JE,et al.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0,122(165):S250-S638.
[5]宋代軍,丁琳,高月敏.心肺復蘇機在心臟驟?;颊呒痹\搶救中的效果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6,37(5):534-535.
[6]鄺賀齡.內(nèi)科急癥治療學[M].3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
[7]傅萬穎,陳志雄,鄒新豪.冠心病心跳驟停后機械與徒手心肺復蘇的療效比較[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5,20(4):264-285.
[8]龔黎,孫寶玲,趙亞良,等.薩勃心肺復蘇機搶救心臟驟?;颊叩男Ч鸞J].心臟雜志,2016,28(2):194-196.
[9]王濤,秦儉,王長遠,等.徒手心肺復蘇與心肺復蘇機在急診科應用的療效比較[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6,31(7):673-675.
[10]Kang GH,Youk H,Cha KC,et al.Presence of chest tubes does not affect the hemodynamic efficacy of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J Intensive Care,2017,2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