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強
重慶市銅梁區(qū)中醫(yī)院檢驗科,重慶 402560
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疾病,通常表現(xiàn)為粘液膿血便、腹痛、腹瀉,屬于一種非特異性炎性疾病,有可能出現(xiàn)肝膽、皮膚、骨關節(jié)損害等多種腸外癥狀,是累及結腸或直腸黏膜下層的一種自身免疫反應性腸道疾病,屬于一種炎癥性腸病。由于該病情具有較高的反復性,遷延不愈,而且病程長,極易造成此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產(chǎn)生大量并發(fā)癥,治療具有一定難度,且遠期預后不良等,導致患者機體健康、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腸黏膜免疫系統(tǒng)對于UC發(fā)病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對血清免疫特異性抗體進行檢測重要較高臨床價值[2]。該文方便選取2015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6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探討p-ANCA、GAB、ASCA、PAB的檢測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收治的6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設定為觀察組,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齡15~63歲,平均年齡為(38.62±6.92)歲?;颊呔系谄叽稳珖W術會議上制定的炎癥性腸病診斷標準,均經(jīng)全結腸鏡、病理組織學檢查,未合并其他胃腸道疾病、細菌病毒感染等。并選取同時期腸易激綜合征患者68例,設定為對照組,經(jīng)均結腸鏡檢查表明為腸易激綜合征(IBS),無自身免疫疾病、遺傳性疾病家族史及腹瀉癥狀,其中男36例,女 32 例;年齡 16~60 歲,平均年齡為(39.02±7.18)歲。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臨床比較?;颊呔猓医?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早晨空腹時采集靜脈血液2 mL,經(jīng)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放置到-20℃環(huán)境下待用。采用間接免疫熒光儀實施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 pANCA、PAB、ASCA、GAB水平,應用自身抗體檢測試劑盒進行檢測,且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完成操作步驟,置于每個平板反應區(qū)加樣經(jīng)PBS緩沖液使之稀釋為25 μL血清,以生物薄片進行覆蓋,維持30 min后取出通過室溫進行孵育的生物薄片,且立即將其浸泡導致PBS內,持續(xù)5 min。再加樣到另一個反應平板反應區(qū)的抗人球蛋白,通過熒光標記20 μL,自PBS內取出生物薄片,覆蓋到反應平板,持續(xù)5 min,生物薄片經(jīng)PBS沖洗后浸泡到PBS內且封片,通過熒光顯微鏡進行觀察,以自動由儀器進行數(shù)據(jù)讀取。
數(shù)據(jù)均通過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通過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血清p-ANCA、GAB檢測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清 ASCA、PAB檢測陽性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 p-ANCA、GAB、ASCA、PAB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自身抗體檢測陽性率比較[n(%)]
因p-ANCA檢測陽性率最高,則將其與其他3種分別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均提高,且p-ANCA/GAB聯(lián)合檢測對比單項檢測的陽性率提高較為顯著,與四項聯(lián)合檢測結果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聯(lián)合檢測結果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自身抗體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比較[n(%)]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機制與發(fā)病原因并無明確闡釋,大多認為,環(huán)境、遺傳、免疫等因素均與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生具有顯著相關性,此類因素對腸黏膜形成一定作用,從而使之出現(xiàn)較高的免疫反應,由此引發(fā)炎癥性病變,使得腸道黏膜受到損傷,而免疫因素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顯著作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往往承受較大的身心壓力,而且此疾病病變程度不同,發(fā)作與緩解通常會交替出現(xiàn),發(fā)病具有較高的反復性,在早期診斷方面具有一定難度,若不及時治療往往導致潰瘍性結腸炎難以治療或出現(xiàn)重癥潰瘍性結腸炎,由于疾病易復發(fā),存在較高癌變風險,造成較高死亡率,使得結直腸癌風險明顯提高。臨床中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并無較為標準的理想指標,通常對患者實施內鏡、病理學檢查、放射學檢查等[3],且有的方法比較復雜性,患者耐受性受到一定限制,導致早期診斷潰瘍性結腸炎存在一定難度,使得患者難以及早得到明確的診斷結果,影響臨床治療,所以尋求更為簡單、有效的臨床診斷方法具有重要價值[4]。實驗室診斷指標在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使用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p-ANCA、GAB、ASCA、PAB在自身抗體中比較具有代表性,該文重要對上述抗體進行研究。
ANCA可使得細胞胞漿成分成為自身靶抗原,靶抗原供源細胞通常為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ANCA可分成胞漿型(C-ANCA)、核周染色型(p-ANCA)。上述兩類抗體即可針對把抗原存在不同,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ANCA類型通常我為p-ANCA。p-ANCA的靶抗原處在細胞核周圍,一般是腸系膜、腸黏膜固有層內淋巴結的淋巴細胞形成,往往呈現(xiàn)出不連續(xù)性的核周分布狀態(tài)。經(jīng)檢測可知,p-ANCA在大部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呈現(xiàn)出陽性表達。經(jīng)該文研究可知,p-ANCA在觀察組的陽性率為58.82%,在對照組的陽性率為1.47%,觀察組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研究[5]得到UC患者ANCA陽性率為68.3%,健康者為1.7%。ANCA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具有較高的特異性,達到92.7%,靈敏度為65.9%。國外有報道稱,ANCA敏感性為42%,特異性為97%。有些研究結果具有一定差異[6],極有可能和研究對象病情程度具有一定關系,而且實驗室方法、人種、地區(qū)等均可能對結果造成一定影響。經(jīng)組織病理學研究表明,隱窩內存在的大量杯狀細胞可作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組織學診斷標志,小腸杯狀細胞所呈現(xiàn)的宏觀、微觀分布對于病灶分布具有決定性作用,GAB屬于診斷潰瘍性結腸炎的一個特異性指標,但目前在我國并無較多的研究報道。經(jīng)該文研究可知,GAB在觀察組的陽性率為32.35%,對照組為8.8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SCA為真菌菌屬的一種抗體,可有效反映腸道特殊抗原的免疫耐受性喪失情況,也認為其可對無法識別的病原體形成免疫反應[7]。在該文研究中,觀察組ASCA陽性率為10.29%,對照組為4.41%,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國外一些資料認為,ASCA對于診斷炎性腸道疾病具有較高價值[8],但在我國并無明顯價值[9],對其差異原因進行分析,有可能是:種族遺傳具有一定差異性,因歐美與亞洲人群具有不同遺傳背景[10],由此導致血清自身抗體具有明顯差異;因實驗室、實驗技術手段具體一定差別[11];對ASCA檢測時所使用的試劑盒說明書中的cut-off值(1∶1 000)源自歐洲人群參考值,在中國群體中是否適用需要進行研究[12]。PAB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的臨床診斷及鑒別存在一定價值,但在該文研究中,觀察組陽性率為4.41%,對照組為0.00%,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知,PAB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并不敏感。P-ANCA與GAB聯(lián)合檢測潰瘍性結腸炎具有較高的陽性率,可有效提高UC的臨床診斷,ASCA、PAB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并無較高表達,因此p-ANCA分別與ASCA、PAB進行聯(lián)合檢測,其對UC的陽性率并無顯著提高[13]。
綜上所述,在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血清自身抗體檢測時,P-ANCA、GAB具有結果的診斷價值,但PAB、ASCA對于UC的診斷并無較高價值,也有可能是因為該文選取樣本較少,無法確定其診斷意義,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進行討論。
[1]李慕然,劉艷迪,鄭曉莉,等.血清學抗體檢測對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價值[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6):2425-2427.
[2]謝文,汪付兵,余曉萍,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自身抗體檢測的臨床價值[J].國際醫(yī)學檢驗雜志,2013,34(15):1959-1960.
[3]韓曉芳,劉洋,譚艷,等.鈣衛(wèi)蛋白及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聯(lián)合檢測對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價值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1):1286-1288.
[4]張玲玲,許鐘,黃國美,等.血清抗體檢測在炎癥性腸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26):1-3.
[5]李艷萍.867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11):2265-2266.
[6]麻婧,吳開春.糞鈣衛(wèi)蛋白在炎癥性腸病應用中的優(yōu)勢探討[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6,25(2):231-234.
[7]李莉,張文.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臨床意義分析[J].國際醫(yī)學檢驗雜志,2012,33(18):2281-2282.
[8]王璋,吳泉峰.血清自身抗體.P-ANCA及GAB檢測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臨床診斷價值探討[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16):2288-2290.
[9]時玉菲,章先,謝琿,等.金黃色葡萄球菌A型腸毒素雙抗體夾心ELISA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3):687-694.
[10]Mooci G,Marzo M,Papa A,et al.Dermatological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anti-TNFtreatments:focus o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J Crohns Colitis,2013,7(10):769-779.
[11]薛霖,余楠,郭勇暉,等.手足口病相關腸道病毒感染血清中交叉抗體反應的初步鑒定[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7):655-658.
[12]Baar JE,Nuij VJ,Oldenburg B,et al.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 in clinical remission have mucosal inflammation[J].Inflamm Bowel Dis,2012,18(9):1634-1640.
[13]毛毅影.血清腸道EV71病毒抗體快速檢測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意義[J].遼寧醫(yī)學雜志,2016,3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