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
【摘 要】古斯塔夫·馬勒(GustavMahler,1860-1911),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揮家?!堵萌酥琛肥邱R勒的第一部聲樂套曲,創(chuàng)作于1884-1885年,由四首歌曲組成。馬勒對鋼琴伴奏中織體的變奏手法、強烈的力度對比、深刻的象征性以及豐富的伴奏音型等方面,與浪漫主義早期作曲家有著極大的不同,具有非常明顯的晚期浪漫主義風格。
【關(guān)鍵詞】馬勒;鋼琴伴奏;浪漫主義晚期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7-0067-01
一、鋼琴伴奏交響化
馬勒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征,即伴奏交響化。浪漫主義作曲家為了更好地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在藝術(shù)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伴奏的織體會更加豐富。而到了浪漫主義晚期,作曲家們?yōu)榱诉_到更恢宏的效果,會為聲樂作品配置管弦樂隊的伴奏,《旅人之歌》也不例外?!缎赂耵敺蛞魳放c音樂家辭典》中寫道:“馬勒創(chuàng)作的這部聲樂套曲雖然最初同樣完成于鋼琴譜,但從一開始在他思想中就非常清楚地是為管弦樂隊而構(gòu)思的?!雹儆纱丝梢钥闯?,雖然馬勒最先譜寫的是鋼琴伴奏譜,但創(chuàng)作時大腦中總會出現(xiàn)交響化的音響,所以馬勒會在鋼琴伴奏中使用多聲部旋律來模仿管弦樂隊中的各種樂器,以達到心中所要求的音響效果。
在第一首的B段中,基本上都采用了這種多聲部旋律的伴奏織體。這一段中的鋼琴多是四個聲部,每個聲部又形成獨立的旋律線條。高聲部如同長笛的聲音,中間兩個聲部就像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合奏,而低聲部就像定音鼓的聲音,四個聲部加起來就像是一個小型交響樂團,很好地烘托出這一段歡快,愉悅的氣氛。
第二首33小節(jié)處,左右兩只手的旋律交替奏出主旋律,使旋律變得非常悠揚。而在第二行中,左手帶有顫音的音程,就像低音提琴低沉的聲音,為高聲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第三首中,馬勒為了能夠烘托出這首歌曲激動的情緒,在聲樂旋律進來時,鋼琴伴奏的右手連續(xù)使用了音程重復(fù),就像小提琴與中提琴的合唱,左手則采用了八度級進向上的音調(diào),模仿了低音提琴的的聲音。營造出一種緊張激動的情緒,扣人心弦。
《旅人之歌》最后一首的情緒最安靜、最舒緩。伴奏織體主要采用了柱式和弦,第一段和第二段,左手都采用了八度低音,就像低音提琴的聲音,使樂曲非常富有律動感。
四首歌曲中復(fù)雜的伴奏織體,使鋼琴伴奏就像一個小型樂隊,強有力地烘托了聲樂旋律,極大地豐富了歌曲的音響效果。
二、伴奏織體的變奏手法
鋼琴伴奏的變奏手法是馬勒音樂中一個具有特征的創(chuàng)作手法,《今晨我走向原野》是以變化分節(jié)歌的形式所寫的,四段的聲樂旋律基本相同,但是馬勒設(shè)計了四段不同的鋼琴伴奏織體,隨著歌詞和音樂發(fā)展的變化而變化。A段第一句的右手聲部以八度跳音的同音反復(fù)進入,表現(xiàn)差處流浪者愉悅的心情。左手則與聲樂部分旋律相同;第二句右手以高八度與聲樂部分形成一個二重唱,而第一句右手的同音反復(fù)則出現(xiàn)在左手的內(nèi)聲部。
A1段的伴奏織體與A段基本相同,但是這一段的結(jié)尾處加入了一個聲部,豐富的音響使歡快的情緒更加激動。A2段的左手采用了B大調(diào)主和弦的分解和弦,此處聲樂的旋律出現(xiàn)了長達10拍的長音,為了不使聲樂部分顯得單調(diào),鋼琴在長音處,對聲樂前一句的旋律進行發(fā)展,并使用了一連串由八分音符組成的鋸齒形音型來填充,使這一段更具抒情性。
A3段左手低八度跟隨聲樂旋律,而右手變?yōu)閹в新晿沸傻闹胶拖?,使音響更加厚重,配合了這一段緩慢的速度,和歌詞中“流浪者從歡快的心情回到對現(xiàn)實的否定”的情緒相一致,具有強烈的對比性和戲劇性。
《蔚藍的雙眼》是以通體歌的形式所寫的,鋼琴伴奏也是隨著段落的發(fā)展、旋律及歌詞的不同而變化的。A段使用了帶有聲樂旋律的柱式和弦,左手則是八度低音與和弦的交替。A1段的右手雖與A段相同,但是左手使用了C大調(diào)上主屬交替的八度低音。A2段也是對左手聲部進行了改變,采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
三、伴奏音型中的象征性和形象性
馬勒非常熱愛大自然,每到夏季休假的時候,就會去尋找一個安靜的自然環(huán)境漫步其中,森林中流淌的小溪、每一只小動物都是馬勒創(chuàng)作的源泉。正因為如此,馬勒在《旅人之歌》的歌詞中,加入了很多自然元素,如小鳥、花朵等,并用鋼琴來對這些元素進行形象生動的描繪。
在《心上人婚嫁去》的B段中,歌詞出現(xiàn)了鈴蘭花、小云雀及翠鳥,配合明朗、歡快的旋律與流動的節(jié)奏,展現(xiàn)出一幅美麗的大自然風光,反映出流浪者對美好生活和甜蜜愛情的渴望與期許。這里的鋼琴伴奏采用了顫音和一連串的跳音來模仿小云雀歡快的叫聲,用左右手的和弦琶音奏法來表現(xiàn)原野的廣闊。
四、帶有聲樂旋律的柱式和弦織體
柱式和弦在鋼琴伴奏寫作中是比較常見的,但馬勒在柱式和弦的運用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在《旅人之歌》中,運用了帶有聲樂旋律的和弦進行,使鋼琴與聲樂高度融合,音響效果變得非常飽滿。
綜上所述,馬勒藝術(shù)歌曲的鋼琴伴奏是非常具有特點的,對演奏者的要求也非常高,在彈奏其作品時,需要充分理解作曲家的特點和歌曲的風格,把握其伴奏特點,以便更好地烘托音樂作品。
注釋:
①見《新格魯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