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家駿 楊凱璇
[摘? ? 要]當涂民歌歷經千年的發(fā)展,有文字記載的體裁形式已有多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涂民歌是當涂地區(qū)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的優(yōu)秀成果,它直接反映了當涂的歷史、社會勞動、日常生活,同時也是研究區(qū)域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
[關鍵詞]安徽當涂民歌;史學價值;人文價值
一、當涂民歌史學價值的承載
(一)生動的歷史“記錄者”
當涂在秦朝時被稱為“丹陽”,“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為丹陽縣,屬會稽”①,秦在統(tǒng)一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而實習郡縣制,郡縣制的推行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和防止地方割據分裂,對中國后世的行政體系產生深遠影響并為現代的行政區(qū)劃劃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考。因此有當涂民歌《唱丹陽》道:
“丹陽古鎮(zhèn)歷史長(哎),歷史長(哎),當年來過秦始皇(哎),秦始皇(哎),華夏首批建制縣(哎),建制縣(哎),人才輩出大名揚(哎),大名揚(哎)?!雹?/p>
在古代,諸如漁歌、菱歌、水調等體裁的歌詞多為文人墨客游歷當涂山水期間將自己的感情與雅致通過詩詞表達出來而留下的民歌印跡。通過這些詩詞我們能夠從字里行間解讀出特定的歷史年代里當涂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縮影。
當涂民歌的早期形式“白纻舞”“白纻歌”在東晉六朝時期盛行,古代姑孰是當時著名的白纻歌舞中心。通過研究后世對于白纻歌舞記載和描寫的史料中,我們不難得出當時白纻歌舞深受統(tǒng)治階層歡迎這一結論。唐朝詩人許渾做當涂縣令時曾留下《凌歊臺》一詩,詩中有云:“宋祖凌歊樂未回,三千歌舞宿層臺”,描繪了南朝宋武帝、孝武帝在當涂建造行宮凌歊臺之后演奏白纻歌舞的盛況。《宋書·樂志》中也記載了有關白纻舞演奏時的情景:“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舞以盡神安以志,晉世方唱樂未央”。
從這些對白纻歌舞描寫的詩詞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晉渡江以來,長江流域的經濟得到一定的開發(fā)。大量北方人口的南遷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帶入促使長江流域地區(qū)的農業(yè)、商業(yè)、交通和城市經濟有了相應的發(fā)展,作為娛樂的歌舞也隨之在貴族官僚和一般平民中空前盛行。③古當涂作為白纻歌舞中心,見證了六朝的興衰更迭和以“魏晉風流”為標榜的文化繁榮。
安史之亂后,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由黃河流域向南轉移。北宋滅亡后,宋室南渡,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形成。自此,中國已穩(wěn)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于北方的經濟格局,南方經濟的繁榮使得社會文化出現了大繁榮,處于長江下游沿岸的當涂自然也是經濟富庶之地,這一時期的漁歌、水調等民歌表達了一幅祥和安樂的社會生活場景。在與當涂有關的文人墨客中,最著名的就是“詩仙”李白。自25歲第一次到當涂開始,直至63歲終老當涂,38年間先后7次來到當涂。尋幽攬勝,題詩吟詠,留下了50余首詩文。①其中《姑孰十詠》更是寫盡了當涂的風景名勝,展現了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得到開發(fā)后的當涂所展現出的山水秀美,民生富饒和物華天寶的景象。
到了近代,一些民歌更是直觀反映了歷史更迭中的大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有民歌唱道:
“一炮落下水,炸開丹陽湖。
一將登采石,攻破當涂城。
不是豆腐城,人是鐵丈夫?!雹?/p>
這幾首當涂民歌的時代背景是清代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當涂慈湖、丹湖、黃池、丹陽一帶戰(zhàn)斗對峙達十年之久,當涂人民為了表達對太平天國的擁護,在反抗封建壓迫、追求理想生活的斗爭中將思想情感通過朗朗上口的民歌傳達出來,以作為同封建統(tǒng)治階級斗爭的思想武器。
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當涂民歌也成為人民生活狀況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真實寫照。民間流傳著這些民歌:
抽壯丁
“正月(個)壯丁正月正,老蔣命令要抽?。ò。?。
半夜打開門,(哎哎喲)半夜打開門?!雹?/p>
金圓券滿天飛
“金圓券,滿天飛,鈔票到手就吃虧。
上午能買一擔米,下午只買半擔灰?!雹?/p>
歌詞反映出當時國民政府在民間廣抽壯丁甚至用強抓的形式來填補兵源而弄得人心惶惶。加上國民政府對于貨幣的調控和國內局勢的把控很不到位,導致社會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政府發(fā)行的貨幣如同紙張,貶值程度巨大,甚至只隔了上下午購買力就大幅度縮水,以致民怨沸騰,社會落后。同樣控訴當時社會現狀的民歌還有《嘆五更(一)》:
“過去窮人真苦惱,我的同胞(哎),沒吃沒穿把飯討,這種生活怎么熬(哎哎喲)。大家有眼看得清,我的同胞(哎),人民公敵蔣介石,他是咱們的大仇人(哎哎喲)?!雹?/p>
通過歌詞,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剝削階級與被壓迫階級之間的生存環(huán)境差異,也揭露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和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封建地主和官僚資本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秶@五更(一)》的字里行間充斥著人民對社會現狀的不滿,也暗示了國民政府走向衰亡的必然性結局。
1937年12月10日,日本帝國主義占領當涂縣,并在大肆掠奪境內豐富的鐵礦資源并強迫當地居民采礦。當涂人民為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統(tǒng)治而在民間流傳這樣的民歌:
“進了礦山門,受盡地獄罪。
吃的糠菜飯,遭的牛馬累。
錘把皮鞭打,腰斷筋骨碎。
血染礦山地,仇恨記心內?!雹?/p>
從這些民歌中我們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日本在侵華戰(zhàn)爭期間犯下的種種惡行,也為我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強有力的史料支撐。有侵略就有反抗,在日本侵華期間,當涂人民也參與到救國圖存的抗爭中來,其中《賣雜貨(之二)》就表現了當涂人民積極加入抗日武裝斗爭,以期保家衛(wèi)國。彰顯了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之情。歌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