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婷婷
[摘要]古琴曲《憶故人》表達了詩人在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思念和回憶好友,從而產生觸景生情、感傷情懷的音樂場景。文章從音樂結構、旋律特征、節(jié)奏中分析了該曲音樂特征和演奏技巧。在演奏中借鑒“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的琴樂美學觀點,闡釋出該曲在古琴演奏中的“憶”境表達。
[關鍵詞]《憶故人》;古琴演奏;“憶”境
一、《憶故人》的音樂特征
古琴曲譜《憶故人》又稱《空山憶故人》《山中思故人》,記載于晚清咸豐年間,流傳于蜀地的《荻灰館琴譜》,相傳為東漢蔡邕所作。樂曲描繪出山中朦朧月夜、潺潺溪水間,撫琴者思愁別緒,想起友人,想起曾經過往的人和事,思念的心情越發(fā)強烈,迫切渴望傾訴表達的心境。曲作者多愁善感,追古懷今一發(fā)不可收,不知其心思的人怎么能理解他呢?全曲共六段,以泛音開頭,清新飄逸、清澈夢幻,引子婉轉低回,主題動人深情,似春雨惆悵纏綿,似驕陽溫暖恬淡,似秋風自省安寧,似冬雪清雅高潔,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寧靜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幾段則以緩慢沉穩(wěn)的節(jié)奏,綿綿不絕的琴音抒發(fā)出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琴者在寂靜中演奏此曲,品琴者在“憶”境中觸發(fā)出對親友的思念與詮釋出“最是思念意纏綿”的感受。
(一)音樂結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構成了單聲線狀音樂特點,古琴曲的內容思想感情發(fā)展決定其曲式結構和音樂發(fā)展,眾多古琴作品的音樂風格可以相同,但是絕少有音樂結構是相同的。根據(jù)《今虞琴刊》的曲譜版本,樂曲由六段構成,包括A、A1、A2、B、B1、B2、B、入慢、尾聲。旋律重復數(shù)次并不是音樂再現(xiàn),不代表音樂的主題,而是樂曲音樂的發(fā)展與遞進,以此推進音樂內容。重復再現(xiàn)的旋律,讓人體會纏綿不斷、依依往復之感;重復出現(xiàn)的歌唱性旋律,起到承上啟下、首尾呼應的作用。樂曲包括兩個主題變奏。A主題為第一段第一樂句,它以泛音開頭做引子(見譜例1),第二樂句裝飾Al主題(見譜例2),音樂上表現(xiàn)曲作者波動的情緒,第三樂句對A2主題進行變化,音樂中描述曲作者開始的回憶。B主題發(fā)展的段落為第二段,音樂進入之后層層遞進加重曲作者思念之情。第二段以擴充前部、緊縮后部的手法形成第三段,即是主題B1,音樂將情感推向高點,并以溫柔婉轉的情緒回歸。第三段以變奏的手法形成第四段,即是主題B2,運用了開頭撮和反撮、抓起的演奏技法表達內心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情緒(見譜例3)。第五段重復主題B,旋律中明顯感受到曲作者情緒下落。第六段是主題延伸,情感上掀起波瀾,掀起樂曲新高潮,隨后推出指法,把二弦和七弦同時帶起并托出,并一點點收回情緒,情感恢復平靜。尾聲以回歸泛音,與引子泛音的呼應而結束。
(二)旋律特征
《憶故人》樂譜以商調式旋律遞進發(fā)展,旋律婉轉而優(yōu)美,形成氣韻相連的音樂語氣。散板是中國音樂特有的寫作手法,有構成氣、韻、情、境的中國風格音樂氣質。第一段泛音后三個樂句的散板仿佛行云流水,把人引入回憶的意境。第二段三度跳躍,旋律婉轉而低回,表達曲作者波動的思緒(見譜例4)。第三段主題旋律向上發(fā)展進入高音區(qū),節(jié)奏拉寬,充滿明亮而開闊的感覺,精巧而輕盈的泛音和歡快的短樂句讓人心曠神怡。第四段以連續(xù)撮音進入全曲高潮,旋律含蓄低沉,隨后以“注”過渡回歸主題,律動漸強。第五段是第二段的再現(xiàn),旋律平和、淡然。第六段前部分,以音色渾厚低沉的徵外音居多,后部分以清新飄逸的泛音,表達曲作者無邊的愁緒漸漸歸于無奈與平靜。整曲旋律古樸流暢,呈線形上下飄動,讓人在“憶”的情境中浮想聯(lián)翩。
(三)節(jié)奏特征
《憶故人》以慢板速度演奏,層次變化的技法勾勒出思念、回憶的心境。第一段(引子)以犬附點泛音開始,速度以中速為主,營造空山幽谷、孤家寡人的靜謐氛圍,隨之三個變奏樂句以及延長記號和裝飾音為旋律增添了色彩,以慢速表達出曲作者沉思之意。第二段是回憶主題,速度放慢,以附點與切分節(jié)奏交融,表達曲作者思念的復雜心情。第三段是回憶的發(fā)展,以拉寬的節(jié)奏及稍快速度表達曲作者徘徊嘆息的心情。第四段是全曲高潮,音樂內容發(fā)生了起伏性的變化,以稍快的速度演奏,體現(xiàn)了曲作者含蓄與爆發(fā)的矛盾心情。第五段回到原速與第四段形成對比,音樂情緒由迫切地思念轉換為傷心地思念,4-6小節(jié)對前兩句進行變化重復,以突出此時此刻傷懷之情。22-24小節(jié),連續(xù)的虛掩、帶起,跳躍性節(jié)奏(見譜例5),形象地表達了曲作者回憶友人的思緒在夜風中飛揚。25-27小節(jié)連續(xù)強撮的技法(見譜例6),生動地刻畫了關山萬重,夢魂難越的意境。最后一小節(jié),由七弦?guī)?、散勾二弦同聲的技法,讓無邊思念的氣氛彌漫在夜色中。第六段是第一段的變化重復,節(jié)奏上同樣使用了第一段的散板創(chuàng)作手法,前半部分節(jié)奏可以稍略自由,后半部分泛音節(jié)奏須穩(wěn)定、規(guī)整,強弱關系上,最后一個撮音要彈弱些,表現(xiàn)惆悵的思緒漸行漸遠。
二、《憶故人》的“憶”境表達
借鑒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贏所著《溪山琴況》中“左芟其荊棘,右熔其暴甲,兩手應弦,而又務求上下往來之法。五音活潑之趣,半在吟猱之妙處,全在圓滿,婉轉動蕩,無滯無礙”。這段文字詳盡地說明了古琴演奏技術的重要性?!耙?,審閑氣靜,藹然醉心,太和古鬯,心手自知,未可一一而為言也。太音希聲,古道難復?!边@段文字有力地說明了古琴演奏不單只有技術,還需要演奏藝術,把音樂表現(xiàn)得細微精致,以感動與觸及人的內心深處,達到“超然”的境界。《溪山琴況》作為最具代表性研究琴樂演奏技藝美學的論著,從“弦”“指”“音”“意”的相互作用與關系中,闡述了琴樂審美境界。在《憶故人》演奏中借鑒“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的琴樂美學觀點,正確闡釋其在古琴演奏中的“憶”境表達。
(一)弦與指合
弦與指合即古琴演奏中演奏技術必須達到嫻熟自如,包含“欲順而忌逆,欲實而忌虛”“古琴真趣,半在吟猱”,這都是古琴在彈奏指法上的要求。古琴演奏強調聲韻融合,“聲”指“按”和“彈”,屬于實音,“韻”指按彈音后手指往返滑動、震顫,出現(xiàn)的滑音,屬于虛音。“吟猱”指演奏中手指往返滑動、震顫,往復延綿的微弱旋律在吟猱呈現(xiàn),以空虛、縹緲、幽靜、圓潤、清雅的藝術魅力,讓它與實音之間形成韻意,使古琴音樂形成動靜相間的節(jié)奏、散中有序的節(jié)拍、高低有致的旋律特征?!稇浌嗜恕肪哂新暽夙嵍嗟乃囆g特點,從技法開始就以“回憶”點題,為呈現(xiàn)“憶”境做了鋪墊。在演奏中,左右手應相互配合,右手勾、踢、抹、挑等指法所彈奏的弦,音色要求明亮清晰,左手吟、猱、注、掐、起等技法要配合右手,彈奏的速度與力度要恰到好處,彈奏出所出音弦悠長的韻意。
(二)指與音合
指與音合即古琴演奏中演奏技術要符合音樂作品要求,“細辯其吟·以葉之,卓注以適之,輕重緩急以節(jié)之,務令宛轉成韻,曲得其情”,這是古琴演奏在音樂處理中的要求?!稇浌嗜恕芬魳穬热菀浴皯洝必灤┤?,由“憶”到“思”再到“想”,全曲彌漫著惆悵的思緒,因此在古琴演奏中要把吟、猱、注、勾、挑、泛音、散音、按弦等技法按照樂曲的意思融合于曲譜旋律中,讓音樂具有輕重緩急、起承轉合的處理,讓所奏的音樂符合音樂的章法與語氣,能正確呈現(xiàn)作品所表達的內容。
(三)音與意合
音與意合是古琴演奏的審美境界,演奏者“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的演奏藝術來感觸自己和品琴者內心深處幽深的情感,讓其感悟到弦外之聲、聲外之意,弦外之境。古琴彈奏是一種境界,賞琴也是一種境界,演奏者用心抒發(fā),欣賞者細心闡釋,一呼一應,即像春秋時期伯牙為鐘子期演奏《高山》與《流水》,子期能深刻領悟伯牙演奏的意境,伯牙欣喜若狂,感嘆尋覓到理解自己演奏的古琴音樂的人?!稇浌嗜恕芬魳烦尸F(xiàn)回憶、思念、感觸的情境,演奏者與欣賞者內心要深刻感悟才能領會此刻情境,它需要演奏者與欣賞者雙方共同達成審美共識。古琴演奏與欣賞《憶故人》的旋律,要通過內心想象、聯(lián)想、記憶來體驗“憶”境,讓審美主體內心情感,即感知、想象、聯(lián)想、意象、意念得以重組,同時引發(fā)回憶、思念的內心震撼。
(四)賦詩弦歌
唐代詩人王維所做《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鄙鷦拥孛枥L了古代文人墨客崇尚撫琴作詩的場景。古代文人墨客喜歡以琴會友、以琴作詩、以詩作曲。古琴音樂具有敘事、抒情的特點,散發(fā)人生哲理與文人情懷,從古琴曲分析來看,很多古詩詞與古琴曲緊密相連,以思念為主題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有《送元二使安西》《江城子》《沈園二首》《詩經·綠衣》。古琴曲《陽關三疊》根據(jù)唐代詩人王維所做《送元二使安西》的詩而譜成曲,充分表現(xiàn)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愁別緒?!吨窭镳^》前兩句描寫詩人獨自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中,一邊彈琴一邊發(fā)出長嘯聲,與《憶故人》中泛音中所刻畫的琴音獨坐空山中,樹影婆娑、清幽瀉地的場景脈脈相通,入調之后的長吟更是與“彈琴復長嘯”渾然天成。后兩句描寫空山不見人的情景,與《憶故人》一個人深深思念友人,孤獨的情景相互呼應。因此,演奏《憶故人》時可以通過深入理解與“思念”相關的古詩詞內容,通過朗讀古詩詞感受充滿失落和惆悵的心情,“賦詩弦歌”感悟古詩詞與古琴相輔相成的藝術氣質,完美詮釋《憶故人》的“憶”境。
三、結語
《憶故人》在古琴演奏中的“憶”境表達,應該在古琴演奏技巧和內心審美中體會,在古琴藝術琴道、琴品、琴境、琴德、琴韻中領悟,從“憶”境中深刻感悟人與人之間情誼,體會睹物抒情、品琴恩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