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娟
[摘要]心理劇是一種用于心理治療、教育、督導的團體心理輔導方式,近年來被廣泛用于高校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類課程。心理劇是經(jīng)驗性的療法,它的支持者從行動而非聽和讀中進行學習。將心理劇的技術應用于罪犯心理與矯正課程的教學,可以通過角色的體驗提高學生對罪犯這一特殊群體心理活動的同感共情能力,也可以加深實踐體驗,增強學生運用心理矯正技術的信心。
[關鍵詞心理劇;罪犯心理;心理矯正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4-0202-02
罪犯心理與矯正是刑事執(zhí)行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技能型學科,包含罪犯心理分析與罪犯心理矯正兩個部分內(nèi)容。作為技能型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掌握罪犯心理特點還是罪犯心理矯正技術的學習都需要強調(diào)實操性訓練。但是由于分析對象是特殊群體,難以真實接觸,從案例資料中了解到的心理活動又不夠生動,因此同學們對罪犯心理的分析以及對罪犯心理的同感共情,一直存在較大的困難。為了克服此困難,我們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心理劇的技術,以求加深學習體驗。
一、心理劇的內(nèi)涵
“心理劇”(psychodrama)是由精神病理學家莫雷諾(Moreno)1921年提出的。它是一種使用行動技術的團體心理治療方式。在心理劇中,參與者被邀請重新演出一些意義重大的生活經(jīng)驗,運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的方式來呈現(xiàn)個體內(nèi)在的心路歷程。莫雷諾認為:“心理劇的目標,從一開始就是構建一個以生活為模型的治療環(huán)境,將所有的生活形式都整合進來,從世界性的因素開始——時間、空間、現(xiàn)實和宇宙,直至生活與真實實踐中所有的細節(jié)與微妙之處?!毙睦韯∈墙?jīng)驗性的療法,它最大的長處就是對行為的聚焦,從行動而非聽和讀中學習,是一個具象化的學習過程。而這一點,恰好是技能型學科學習適合的方式。
心理劇不僅可以用于心理治療,同時也廣泛用于教育與督導,例如心理治療師的培訓、特定角色認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成長輔導等方面。因此,我們試圖利用心理劇的教育功能,運用其技術來輔助罪犯心理分析與心理矯正的教學工作。
二、心理劇的常用技術
心理劇的技術有很多,心理學家布萊特鈉(Blatner,1988)曾說“心理劇技術的范圍有可能是沒有止境的”。結合教學的需要,我們重點介紹以下幾個常用技術。
(一)角色交換技術
角色交換技術被很多心理劇導演認為是所有技術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項。角色交換是心理劇中角色之間的相互交換,以更好地了解另一個人的內(nèi)心活動,同時也提供機會給主角深入理解他們自己與劇中其他主要成分之間發(fā)生的相互作用。
(二)替身技術
替身分為永久性替身和自發(fā)性替身。永久性替身是主角的替身,主要通過采用主角的姿勢和言談舉止起到支持主角的作用,表達主角內(nèi)心自我壓抑的一些思想和感情。自發(fā)性替身是當團體中的某一位成員覺得有些話應當被主角說出來時,在導演和主角允許的前提下,他可以像主角一樣表達出來,為主角提供一定的洞察,也能激發(fā)主角進行自我覺察。
(三)鏡照技術
鏡照技術是一種讓主角從外部觀看場景的心理劇方法。主角的位置由另一名成員代替,主角暫時離開場景,觀看行動繼續(xù)進行或重新演一遍,目的是鼓勵主角更客觀地覺察自己與他人的
互動。
三、心理劇技術在罪犯心理與矯正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罪犯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就其數(shù)量而言,他們在人類社會中只占極少數(shù),但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在每個罪犯身上,都存在著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屬性。對罪犯進行心理矯正,要以了解和尊重罪犯為前提。作為學生,能直接接觸罪犯的機會很少,對罪犯心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了解也不夠,而且每個罪犯都有獨特的個性特點,這又進一步加大了對罪犯心理進行分析的難度。另外,心理矯正的技術紛繁復雜,在每個案例身上的運用也靈活多變,沒有實際案例進行操作,很難掌握其中的要領。心理劇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引用,起到了很大的彌補作用。
(一)有助于加深對罪犯心理的了解,提高同感共情能力
同感共情能力是深入對方內(nèi)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的能力,是作為心理矯正人員的一項基本功,也是心理矯正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共情的概念很容易理解,但對于共情的操作卻感到十分困難。一方面是因為訓練不夠,另一方面也因為對矯正對象了解不夠。心理劇方法中有一項最基本的工具就是“主角”,包括對所有主要演員的角色特點和內(nèi)心體驗進行分析。通過對角色的分析和設計,能夠幫助學生設身處地地理解罪犯的心理活動和感受。
(二)有助于將理論轉(zhuǎn)化為實踐,提高學生對矯正技術的操作信心
心理矯正技術理論基礎知識繁多,運用靈活多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常常出現(xiàn)能夠解釋一種技術,卻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情況。心理劇將矯正技術詳細分解并融入至每一句劇本對白之中,有一種手把手操作的感覺。一方面,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在充分準備和排練的前提下進行自然表演又能增強學生對矯正技術靈活運用的信心。
四、心理劇技術在罪犯心理與矯正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以真實案例為背景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
指導學生選擇真實的案例作為劇本的主角,圍繞其個性特征設計個性化的危機事件和干預方案。主角的個性特征是角色分析的重點,選擇真實的案例可以幫助我們盡可能多地收集客觀的資料,比如成長經(jīng)歷、家庭背景、日記、微博、信件、他人評價等,以便對主角個性進行盡可能全面的分析。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練習客觀面對真實資料,不要輕易對信息進行評價和作出判
斷,這也是對心理矯正工作者收集資料基本能力的一種訓練。
(二)通過角色的分析與匯報加深角色認知
每個小組的學生在沒有進行角色分配前都一起參與到資料收集和個性分析的討論當中,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和答辯,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幫助下,加深小組成員對主角角色特點的認知。每個小組成員不僅要匯報自己對主角角色的認識,還要說出客觀的依據(jù),并對老師和同學提出的質(zhì)疑進行反思和解釋。讓每個小組成員都熟悉主角角色,并對主角有一定的認識,有助于在之后表演的過程中進行角色的交換和培養(yǎng)替身。
(三)通過劇情介紹進行熱身
小組根據(jù)主角個性特征,針對該主角可能在獄中出現(xiàn)的心理危機事件進行預測并討論相應的矯正手段。在這一輪的討論當中,每位組員可以根據(jù)自己對主角的認識作出預測,并向組員說明理由,最后討論出大家都一致傾向的方案,向全班同學進行匯報。匯報的過程仍然接受教師和同學們的提問和建議。方案商定之后,小組可以進行角色分配,在選擇主角的時候,要考慮小組成員的個性特點和實際情況。這樣做不僅可以更好地演繹主角的心理活動,而且同時,對扮演者自身的心理成長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罪犯存在的人際交往問題、溝通問題、自暴自棄問題和前途迷茫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同學們身上存在。角色的扮演過程也是自身問題獲得緩解的一個過程。
(四)善于利用表演過程,釋放情緒,加深共情
在表演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導演”(心理劇中主要心理治療師所擔任的角色)的作用,靈活運用心理劇的常用技術,促進演員釋放角色情緒,加深對角色的共情。例如,在表演過程中,心理矯正人員扮演者面對罪犯扮演者的表現(xiàn)不知如何應對,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兩個角色進行交換,讓罪犯扮演者嘗試自己應對剛剛提出的難題,對兩個扮演者來說,都得到了更深的觸動和反思。再比如,在某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中,旁觀者認為主角處理不夠理想,我們便將此人作為替身,代替主角進行重新演繹,對原主角也是一種很好的激勵。
(五)重視分享
分享是一個完整心理劇的必經(jīng)階段,當行動接近尾聲時,便可以進行分享。分享的時候,分析和建議是不受歡迎的,分享鼓勵以情感投入的方式進行,鼓勵學生從角色里進行分享,講述扮演時的感覺。
五、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心理劇的演出需要營造小組內(nèi)部安全的、互相支持的氛圍
這一要求,在心理劇的要素里面,稱之為“熱身”。心理學家布萊特鈉(Blatner,1997)曾說:“熱身是一項是人們逐漸變得更具自發(fā)性和投入更多情感的活動。”熱身的作用是以團體為中心,培養(yǎng)對領導者和現(xiàn)場其他人的信任感。由于我們是將心理劇技術融入教學當中,那么培養(yǎng)小組成員間的信任感就不是演出前所
做的集中的熱身,而是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培養(yǎng)。從一開始組建各劇組,到劇組成員之間的討論、分享、表達和鼓勵,都是熱身的過程。從實際的演出效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組成員之間配合比較默契,信任度高的劇組,明顯從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顯得更加順暢和有效,更能激發(fā)出演員的真實情緒、思考和演出的生動性。
(二)“導演”要加強對心理劇的指導,需要注意并及時處理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
在美國,合格的心理劇導演必須具有相關專業(yè)的碩士學歷,并在督導指導下進行近800個小時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再通過一系列的考試方可獲得執(zhí)照。我國目前暫時沒有心理劇導演的專業(yè)執(zhí)照考試,因此心理劇指導者更需要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治療經(jīng)驗,在排練過程中不斷摸索,引導角色深入體驗的同時,還要注意對不良情緒的處理。
(三)心理劇技術要結合學科特點,靈活運用
心理劇演出過程中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強,重視原理與技術的靈活運用,使用于不同學科時,需要根據(jù)學科的教學目標和能力要求選擇合適的心理劇技術,并結合指導者自身的心理矯正風格來不同展現(xiàn),因此在運用時,要用心探索,不能生搬硬套。
參考文獻:
[1][英]Paul Wilkins.心理劇[M].柳嵐心,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2]馬立驥.罪犯心理與矯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3]許素梅.校園心理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35).
[4]張晶.論心理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及運用[J].科技信息,2007(24).
[5]左妮紅,蘭珊珊.心理劇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8).
[6]劉玉新.校園心理劇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5).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