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宇
【摘要】實踐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最大的特點,是其科學性的直接體現(xiàn)。偉大領袖毛澤東則把實踐精神概括為“實事求是”,并結合這一精神,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了自身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全國剛剛從十年浩劫的創(chuàng)傷中走出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集體領導,重新探尋毛澤東思想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實質,迅速統(tǒng)一了思想界,由此開辟一條富國強國的道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精神
哲學的發(fā)展史上一直存在著認識論的爭論,即人是否可以認識世界,主體和客體之間是否具有一致性,概念是否可以反映本質。
人類活在世界上,活在世界上,必然遭遇到外界的影響,既有外界自然的影響,也有外界社會的影響。這些影響造成了極大的不確定性,正如英國哲學家休謨所說:“我們被放在這有如戲院的世界上,每個事件的起源和緣由卻完全隱瞞不讓我們知道,我們既沒有足夠的智慧預見未來,也沒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們不斷受傷害的不幸事件發(fā)生。我們被懸掛在永恒的疑懼之中?!边@些不確定性給人類對于外來以及未知的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恐懼,妨礙著人們的生活,人類也就一直本能的嘗試去探索、把握這些不確定性,尋找可靠性,即嘗試去認識世界的各種規(guī)律,從而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因而,認識論,對于人類而言,一直是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然而,這一問題的研究異常的崎嶇。在馬克思之前,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無數先哲投入到這一問題的研究中,大致形成了兩大派別——經驗論和唯理論。經驗論認為人的知識都來源于感性經驗,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感性知識之上的,感性經驗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并最為可靠,主張經驗是人一切知識或觀念唯一來源;唯理論則認為只有理性認識是可靠的可靠,貶低感性認識,否認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經驗。歸根到底,經驗論是從客體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客體的反映就是認識,唯理論則是從主體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主體的理性才是認識的根本可靠來源。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講,無論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都沒有解決主體和客體的一致性問題。而后,康德提出“先天綜合”理論,認為客觀世界分為兩類,一部分是人的主體性可以認識的部分,這一部分可以用自己的感官,結合具體的時間、空間等各種屬性去認識,另一部分則是物自體,是不依賴于人意識而存在的“事物”,但也是不能被我們所認識的部分,對于人類的生活,把握好前者就夠用了??档碌睦碚?,相當于正式承認了兩大派別的分裂,即《純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所提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然而,實際上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主體和客體一致性的理論問題,割裂了事物的本質與表象,陷入了“不可知論”
這一問題,極大的阻礙了哲學的發(fā)展,尤其是唯物主義的發(fā)展。強調主體的地位,雖然可以形成可知論,但也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義;強調客體的地位,雖然可以形成唯物主義,但也會導致不可知論。唯物主義思想雖然很早就存在了,但由于受到這一哲學的矛盾困境的影響,本來的可以在解釋自然上行得通的唯物主義,在解釋社會歷史上往往陷入了唯心主義,從而無法建立徹底的唯物主義。
費希特提出“知識學”體系,反對康德的“物自體”,認為世界具有可知性,世界是由思維創(chuàng)造的,雖然克服了康德的不可知論,但也陷入了唯心主義。謝林雖然批判了費希特的“自我”觀點,但也不過是用更高、更神秘的精神意識去代替了前者的“自我”,還是唯心主義。
經過這一矛盾困境的不斷斗爭,黑格爾用“絕對觀念”統(tǒng)一了兩者,否認了二元論和不可知論,建立了徹底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相當于正式承認了精神的主導地位,絕對精神扮演了上帝的一樣的角色,成了一種新的神學,導致唯物主義思想的發(fā)展陷入低谷。
接著費爾巴哈再次高舉了唯物主義,建立“人本學”,徹底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
然而,費爾巴哈沒有從社會歷史的實踐中,去把握人的本質,宣揚割裂與社會歷史的“愛”的宗教,還是陷入了唯心主義。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批判道“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p>
在這樣的困境下,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扛起了歷史的重任,指出認識問題要到實踐中尋找,用實踐聯(lián)系主體與客體,從而即可以實現(xiàn)徹底的唯物主義,又解決了可知論的問題,最終實現(xiàn)了主體與客體的一致性問題。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指出的那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蔽蚁?,馬克思也是本著要去解放廣大人民的理想,而沒有糾結于認識論本身,才提出了實踐的核心地位,即認識本身就是為了造福廣大人民,而實踐可以用于直接造福廣大人民,于是實踐自然成了檢驗認識的標準、也是最可靠的來源,并成功聯(lián)系了主體和客體。在實踐精神的指引下,馬克思主義終于解決了困擾人類許久的難題,正如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標題所暗示,并非是說德國古典哲學真的終結了,而是預示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新生,即揚棄了黑格爾哲學,引入實踐,并作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張一切社會歷史問題,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尋找答案,《資本論》的寫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馬克思以商品為研究基本單元,直接從實踐的角度,深入到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等商品的整個運動過程。既然流通過程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無法產生剩余價值,那么剩余價值只能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在勞動的二重性,即勞動力價值與勞動價值的不對等中產生。通過深入實踐過程,馬克思最終發(fā)現(xiàn)了剩余價值理論,從而揭示了資本的剝削的本質,進而發(fā)掘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發(fā)展的歷史趨勢,這不僅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巨大理論貢獻,更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了強烈的理論沖擊,影響十分深遠。
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實踐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市場經濟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適應并調節(jié)供求關系,通過價格機制、利潤驅動,對企業(yè)施加壓力與動力,在競爭機制的實踐中,進行優(yōu)勝劣汰,從而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配置。促進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及時協(xié)調,變相促進技術和管理進步。
馬克思主義指出,生產方式的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性動力,在新的生產關系建立起來后的一段時間內,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是相適應,對生產力有促進推動的作用。然而,當新的生產力出現(xiàn)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原本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逐漸變得不適應了,兩者的矛盾日益激化,這一矛盾就成了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性力量。當生產關系在生產方式的矛盾的推動下,建立出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后,社會的發(fā)展又將進入下一個從相適應到不適應,再到相適應的發(fā)展周期,由此構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無限的前進運動過程。
計劃經濟體制,在兩者相適應的情況下,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在兩者不適應的情況下,卻因為其高度集中的特性,無法漸進調節(jié)兩者的矛盾,這也就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并造成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社會危機,表現(xiàn)到現(xiàn)實中就是蘇聯(lián)日益僵化的體制,以及日益嚴峻的社會局勢。
市場經濟則是通過前文提到的競爭機制,在大量的生產實踐、競爭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調節(jié)生產關系,逐漸產生出與生產力最為適應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相適應,表現(xiàn)到現(xiàn)實中則是,市場經濟極強的吸納能力、兼容能力,充滿活力、具有最強的經濟效率,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商品、服務日益多樣化、豐富化,并且緊跟技術的發(fā)展,迅速更新。
市場經濟,有這種在實踐中調節(ji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的特性,因而這種調節(jié)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說明這一點。反過來,中國之所以可以穩(wěn)穩(wěn)當當的建立市場經濟,而沒有重蹈蘇聯(lián)的覆轍,與黨一直以來秉承的實踐精神、實踐作分也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