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摘要]網絡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易班”已成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分析網絡文化背景下,易班優(yōu)課平臺的發(fā)展狀況。從加強易班平臺建設、加快網絡文化產品開發(fā)和做好網絡思政教育引導工作三個角度出發(fā),三位一體地探討新媒體易班優(yōu)課網絡平臺,打造“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不斷提高高校易班網絡平臺的實效性,從而達到網絡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易班優(yōu)課;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網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04-02
一、引言
網絡文化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易班網絡平臺則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中易班優(yōu)課網絡平臺是易班的重要開發(fā)平臺,其目的是通過微課視頻的形式對廣大學生、教師進行資源共享,直面地引導教育學生。本文采用線上易班平臺查詢,根據調查得知易班優(yōu)課平臺中關于就業(yè)服務的微課較少,更多的是對學生職場中面試等就業(yè)做指導,而以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拍成微課的教育形式暫時沒有,特此進行易班優(yōu)課網絡平臺打造“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創(chuàng)新性研究。如此,希望多一條途徑有效地開展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效率和降低學生的受騙概率。
二、研究背景
(一)研究初衷
本論文初步研究源于在本人給學生做線下職業(yè)指導時,告知學生在尋找工作之時留心詐騙的教育過程,某日學生返校,該學生在與本人談論工作過程中,告知本人在初涉社會租房時被騙了。對此,本人與學生交談過程中,詢問該生:“之前老師不是有做過這方面教育,為什么還會受騙呢?”學生回復:“老師,你也沒有具體說什么情況或案例是學生容易上當受騙的?!睂W生的答復即是本人展開這方面研究的初衷。其實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案例,如黨團建設、學生獎助學金、學生日常管理、學生事務工作、心理指導、就業(yè)等方面,都會有很多工作案例呈現,這些思政教育案例對從事這項工作的教育者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如果能將其轉化為耳熟能詳、簡易的視頻等方式分享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必將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效率和降低學生的受騙概率。
(二)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其影響力,網絡文化的教育則越發(fā)顯得及時、重要。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難得的機遇,更使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中國網信網的數據顯示: 截止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人口,相當于歐洲人口量。網絡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正隨著商業(yè)社會的拓展而變得越來越重要。網絡技術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資源共享,實現了區(qū)域的高效協同。在2016年4月19日網信工作座談會一周年會議中,習總書記談到: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同群眾溝通交流的新平臺,成為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放眼于教育,互聯網已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新平臺,成為了解學生、貼近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的新途徑。面對網絡時代已經“信息化”了的學生群體和已經變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順應網絡時代發(fā)展的新形勢,科學把握網絡時代的新機遇,走不斷創(chuàng)新之路,是新時期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
(三)易班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今“互聯網+”時代,易班平臺已成為師生共建共享的一站式服務資源。作者徐倩發(fā)表的思政??读⒌聵淙?以文化人——易班,用互聯網黏住450多萬大學生》中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滬上學生實名注冊易班用戶逾100萬人,日均頁面瀏覽量達數百萬次,最新數據顯示,易班學生用戶增長70余倍,從2009年的6萬多增至目前的450多萬名。在教育部、國信辦推動下,易班2015年起面向全國高校推廣,除申城各級各類學校外,現已覆蓋16個省區(qū)市的282所高校。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易班已成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易班平臺有效地開展學生德育是必然趨勢,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更加重視,并了解、運用其平臺進行創(chuàng)新、有效開展。
(四)微課與易班優(yōu)課平臺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微課”主要以多媒體資源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教學時間較短(一般為5~10分鐘左右)。它的意義與作用在于: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資源庫。對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tǒng)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對高校德育、就業(yè)指導工作者來說,德育、就業(yè)指導微課是新時代媒體,運用其來指導學生有助于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如何建設“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
如今易班日益受到各大高校、學生、教師的重視,然而易班網絡優(yōu)課平臺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為了更好地運用該平臺,本文將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角度出發(fā),進行具體設想、實施的具體做法、建設原則三方面闡述,分析如何構建“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載體。
(一)“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具體設想
就業(yè)服務與指導對每個高校的課程體系中都是必修課程之一,特別是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在本人所上課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就業(yè)指導》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兩種教學方式,一種純理論+學生實踐的教學,一種實例與理論結合+學生實踐教學,從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生的上課抬頭率中可以看出后者非常受學生歡迎。但面對不同學校、院系、年級、班級、專業(yè)、生源地等條件因素,每一個高校就業(yè)工作者、教師、輔導員面對學生的就業(yè)服務與指導都必然總結了很多豐富的經驗和解決辦法。如果能夠把線下這些工作者中為學生解決或未解決的實例進行收集、共享、反饋,更多學生、教師將受益匪淺。
(二)“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實施的具體做法分析
(三)易班優(yōu)課網絡平臺打造“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正面導向性原則
網絡思政教育微課視頻的共享必須具有引導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緊密結合。讓受教育者減少就業(yè)過程中的疑惑,通過實例與理論結合又受到思想上的啟迪與升華。
2.與時俱進原則
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速度之快,“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的及時性與進步性特點使本類型的實例需要及時采集和更新。一定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發(fā)展中產生的新問題、熱點及時上傳共享微課視頻。
四、線上課程創(chuàng)建過程
線下是案例收集,組織學生進行易班優(yōu)課職場環(huán)境演說、案例拍攝;線上創(chuàng)建課程,組織學生進行線上學習,并對線上各個小模版進行使用,最終對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及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及設想。
截止到2017年11月23日18∶00,本人創(chuàng)建的易班優(yōu)課主要開展針對本校部分學生線上數據分析,總課程活躍度460余人,其中話題瀏覽共有53人;課群課程共有105人訪問,其中84人完成觀看,21人未完成觀看;學習資料中認知職場環(huán)境共123人訪問觀看,面試解壓法63人訪問,警惕培訓貸63人訪問;在線作業(yè)共104人瀏覽,其中提交作業(yè)的占80%,未提交作業(yè)占20%,其中許多同仁和學生在觀看后都紛紛表示:(1)知道了培訓貸是什么模式,如何快速緩解面試緊張的壓力,如何有效尋找職場環(huán)境。(2)提出了很多對視頻、音效拍攝等寶貴建議,為后續(xù)線上課程研究提供很多幫助;課群投票共有105人瀏覽,有71人對三個視頻進行投票,其中9人投的是“警惕培訓貸”,45人投的是“面試解壓法”,17人投的是“認知職場環(huán)境”。從以上投票數據可以看出,學生更多喜歡的是實踐、操作性的課程內容,側面也可反映我校學生的專業(yè)特性。由此也可反映出當今時代大學生較喜好直觀的、簡單易懂的教育指導。
五、結語
本文結合個人及本學院輔導員、就業(yè)工作者、就業(yè)指導教師的工作經驗,以易班優(yōu)課網絡平臺打造“學生就業(yè)服務實例”微課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易班優(yōu)課平臺對教育教學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雖處于發(fā)展初期,但是平臺后端的模板已經很成熟。通過依托易班優(yōu)課平臺,實踐數據證明其操作的可行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對同仁和學生的幫助。改變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理念現狀,將互聯網等媒介恰當地用于輔導中。這樣一方面使思政教育更加多樣化,打造時代效應的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的新型模式,另一方面通過網絡資源共享也有助于幫助更多輔導員減輕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通過調查研究成果表明學生對這種“簡單明了”的線上案例方式較為喜愛,對此次的線上評價如形式簡單,有趣生動、易于接受,喜歡這種方式學習等。同時在對視頻拍攝、內容方面,同仁和學生也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對本人在今后的網絡思政教育研究起到有利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大新.淺析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教育論叢,2010(7).
[2]嚴生,孫洪洋.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途徑研究[J].價值工程,2016(36).
[3]李易玲,余江希.博客作為思政教育載體的可行性探究[J].人民論壇,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