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瑩 張翔 王蒙蒙 唐浩然
【摘 要】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國際互聯(lián)網、通訊網絡等平臺為人類構建起一個快捷、便利的虛擬世界。然而網絡在給人們提供服務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實施詐騙等犯罪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近年來在全國呈加速泛濫之勢。網絡詐騙犯罪涉案覆蓋面廣,發(fā)案數急劇增加,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當前形勢十分嚴峻。結合揚州市邗上派出所的實習實情對網絡詐騙的現(xiàn)狀進行研究,探討了偵防對策,公安機關應當強化源頭防控,全方位開展安全防范宣傳;強化主動進攻,全警全力打擊網絡詐騙犯罪;強化協(xié)作配合,探索實戰(zhàn)性聯(lián)動打防措施;完善基礎系統(tǒng)設施。
【關鍵詞】網絡詐騙;詐騙;偵防對策;基層公安機關
網絡詐騙犯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互聯(lián)網、通訊網網絡平臺,使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是一種對網絡空間里的信息進行盜用、濫用的行為,具有隱蔽性、遠距離、非接觸、涉案金額大等基本特征。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借助著網絡本身所具有的隱匿性、跨地域性、實時性等特點[1],利用各種通訊工具、互聯(lián)網等技術手段實施的網絡詐騙犯罪活動持續(xù)高發(fā),嚴重侵犯群眾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嚴重干擾正常的網絡秩序,嚴重破壞社會誠信,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實屬一大社會公害。公安機關在辦理網絡詐騙犯罪案件是存在著諸多方面困難,揚州市近年來網絡詐騙犯罪呈高發(fā)態(tài)勢,受害群眾多,經濟損失嚴重,社會影響非常惡劣,現(xiàn)以揚州市發(fā)案情況為例,就深入推進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進行研究。
一、網絡詐騙犯罪的主要類型及發(fā)案規(guī)律
網絡詐騙是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互聯(lián)網,采取遠程、非接觸的方式,通過虛構事實騙取公私財物的一種犯罪行為[2]。網絡詐騙的客觀方面必須包括加害人與被害人的意思交流,但是與傳統(tǒng)意義上面對面交流相比,現(xiàn)在網絡詐騙一般采取“人-機”對話方式,更具有隱蔽性。網絡詐騙以揚州市公安局為例,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揚州市共接處警網絡詐騙案件3360起,造成群眾經濟損失51138298元,由于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的隱蔽,導致公安機關出現(xiàn)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犯罪,犯罪發(fā)生后取證困難、不及時等問題。
通過分析揚州市近期發(fā)生的3360起網絡詐騙案件,其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虛假網絡購物詐騙。網購發(fā)展迅速,不少不法分子利用網購實施詐騙行為,不法分子通過冒充商家,告知買家因為卡單需要重新支付等手段從中詐騙得利。犯罪人利用商品買賣的商務平臺,商品質量與價格嚴重不符,進行不誠信、嚴重侵害買方利益的商品交易。二是刷單詐騙。這是由網絡購物衍生的一種網絡詐騙行為,犯罪嫌疑人利用群眾的逐利心理,以“刷單返利”的名義,誘使受害人付款拍下指定商品進行詐騙。三是冒充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詐騙。犯罪嫌疑人編造受害人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從事犯罪等謊言,恐嚇需要傳喚、逮捕以及凍結存款,要挾受害人以驗資證清白,然后引誘受害人將資金匯入犯罪嫌疑人指定的“安全”賬戶實施詐騙。四是利用QQ、微信、郵箱等社交工具冒充好友詐騙。犯罪嫌疑人盜用他人QQ、微信、郵箱,然后向QQ好友、微信、郵箱發(fā)送借款、打款信息實施詐騙。五是利用信用卡詐騙。犯罪嫌疑人拋出辦理信用卡、提高信用額度等誘餌,然后以驗證信譽需要收取保證金等名義實施詐騙。六是虛擬中獎詐騙。犯罪嫌疑人往往以公司慶典或新產品促銷在線抽獎為由,稱兌獎必須另外交納所得稅、手續(xù)費、好處費、公證費等各種名目費用,利用受害人的貪利心理,指引受害人將所謂的中獎費用匯款至其提供的賬戶。七是“龐氏詐騙”。2017年12月份發(fā)生的“錢寶網”詐騙案件是典型的“龐氏詐騙”,張小雷等人通過發(fā)布虛假廣告任務,利用多家第三方支付平臺,以高達40%至60%的利益為誘餌,向不特定社會對象非法吸收資金。據初步統(tǒng)計,集資參與人共約有300億元本金未兌付,而揚州在張小磊接受調查的當天即接到群眾報警40余起。網絡詐騙案件發(fā)案率高,涉案面廣,受害對象眾多,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
分析今年揚州以來發(fā)生的網絡詐騙案件,主要有以下發(fā)案規(guī)律:一是涉案覆蓋面廣。網絡詐騙案件的涉案賬戶涉及到幾十家銀行,一級賬戶涉及工商、建設、農業(yè)、中國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下級賬戶還涉及多家地方性商業(yè)銀行。二是受害群體低齡化。與一般刑事詐騙案件不同,網絡詐騙犯罪受害群體一般是中青年。三詐騙手法多樣化。犯罪分子編造各種虛假事實進行詐騙犯罪,從最初發(fā)布“中獎”、“消費”虛假信息到冒充熟人、企業(yè)領導、政府工作人員、“網上購買充值卡退款”等,詐騙手法不斷翻新,隱蔽性越來越強,群眾極易上當受騙。
二、打擊網絡詐騙犯罪面臨的困境
在網絡犯罪詐騙日趨猖獗的今天,新穎的網絡詐騙形式以及不斷更新的技術手段,給公安機關打擊網絡詐騙犯罪帶來了困境。
(一)網絡詐騙手段翻新。近年來網絡類詐騙案件絕對數同比上升,且占比增大。利用網絡快速發(fā)展的優(yōu)勢,詐騙手段中兼職刷單、網上購物、買賣游戲裝備等案件明顯增多。網絡詐騙案件新型手段層出不窮,僅2017年上半年,全市相繼發(fā)生多起利用付款二維碼、新型金融服務平臺等手段實施詐騙犯罪的案件;涉案銀行卡也已經由五大銀行逐步轉向中小銀行特別是農村商業(yè)銀行,更多利用第三方、第四方支付公司進行轉賬。
(二)調查取證難,打擊懲處難度增大。無論是在境外實施犯罪為主的臺灣系,還是在境內以地域性職業(yè)詐騙為主的大陸系,詐騙環(huán)節(jié)分工明確、不斷細化,智能化、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程度高,犯罪團伙以公司化運作,普遍為異地作案、異地跨行,活動范圍廣,反偵查能力強,給公安機關偵查打擊帶來極大難度。另外,網絡詐騙犯罪是以高科技為依托的跨時空犯罪類型,作案地點跨省市甚至跨國、跨境,作案工具隨時更換,電子證據難以保存,與犯罪分子的對應關系有時難以固定。基層檢、法部門機關對該類案件起訴標準尚未達成共識,一些犯罪分子難以提起公訴,既削弱了打擊力度,也挫傷了辦案部門工作積極性。2016年7月,美團點評發(fā)現(xiàn)為買單及閃惠用戶開設的便捷退款通道被一伙刷單分子惡意利用,他們與部分入駐商家勾結進行刷單詐騙,短短10余天時間騙取金額高達500萬元,揚州高郵市警方在接獲報警后,組織專案組分赴北京、浙江、廣東、山西等10余個省市的25個地市開展全面?zhèn)刹樽ゲ豆ぷ?,由于作案地點跨越幾個省,到2017年犯罪分子才全部落網。
(三)源頭監(jiān)管有待加強。在技術層面,網絡運營商及其代理商在通過各種渠道出售手機卡,實名登記制度落實仍需加強,相關網絡軟件提供商也存在技術問題,這些都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金融領域還存在諸多漏洞,大批量的銀行卡被犯罪嫌疑人用來實施詐騙活動;各家銀行推行的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轉賬均沒有金額限制、次數限制,導致被騙錢款能夠在數分鐘內被犯罪分子轉走,包括在移動POS機管理方面,銀行對特約商戶使用POS機行尚未實現(xiàn)有效監(jiān)管。
(四)宣傳防范還不到位。公安機關與網絡運營商聯(lián)系不夠緊密,涉騙網絡技術篩查封堵,預警短信免費發(fā)布等工作機制尚未真正形成,覆蓋面、知曉率還未達到全面預警防范的要求,社會面防范宣傳還不夠精細到位。通過公安機關回訪被騙群眾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受害人均表示接受過相關宣傳警示,但總輕信不會上當受騙,警惕性不高,甚至對防范宣傳存在厭煩和抵觸心理。
(五)國家有關網絡詐騙犯罪的立法不成體系。網絡詐騙犯罪形式多樣化,侵害的群體廣泛,我國網絡犯罪的處理目前還處于就事論事的階段,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來支撐對不同網絡利益的保護。由于法律規(guī)范及其配套實施存在諸多問題,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難以操作,不利于網絡詐騙的控制和預防。
(六)偵查破案成本高。網絡詐騙犯罪跨地區(qū)的特點使得公安機關在辦理案件時面臨著經費上的困難。從案件偵查、調查取證到抓捕犯罪嫌疑人,公安機關往往要跨省市進行活動,辦案經費極有可能超出案件的涉案價值,兩者之間的矛盾使得偵破網絡詐騙案件非常困難。
(七)民警針對網絡詐騙的偵防意識與手段不足。目前大多數民警還是在被動地處理網絡詐騙的相關案件,在遇到使用新的手段、新的方式進行網絡詐騙方面的犯罪時束手無策,無法做到在一個新的技術點出現(xiàn)之時進行有目標性地制定偵防措施,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公安機關在針對網絡犯罪方面的技術更新?lián)Q代方面較為遲緩,往往無法在一種類型案件出現(xiàn)的第一時間及時發(fā)現(xiàn)、制止、預防同類型犯罪的再次發(fā)生。
三、打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對策
工作中,基層公安機關應始終本著“預防和打擊并重”的理念[3],注重源頭防控、部門聯(lián)動、合成偵查、精準攻堅,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升防范能力;集中專業(yè)力量,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強力遏制當前高發(fā)態(tài)勢,全力維護社會治安大局穩(wěn)定。
(一)強化源頭防控,全方位開展安全防范宣傳。被害人自我防范是預防網絡詐騙犯罪的最重要防線。公安機關只有從源頭上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升群眾自我防騙、識騙、拒騙能力,才能從根本上避免群眾被騙、減少犯罪案件的發(fā)生。一是形式上要創(chuàng)新。要堅持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同步推進、同步宣傳,在短信提醒、柜臺提示、懸掛標語、印發(fā)傳單、社區(qū)宣講、學校教育等日常宣傳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以及車體廣告、戶外屏幕等載體開展宣傳,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二是內容上要親民。依托居民小區(qū)、金融機構、中小學校等主陣地,精心選擇群眾能駐足的場所,宣傳群眾能明白的內容,制作群眾能看懂的橫幅開展宣傳活動,不斷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三是范圍上要廣泛。在地域范圍上,主動出擊,積極開展宣傳教育“進學校、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廠礦”,不留死角和盲區(qū)。在對象范圍上,突出重點,要以網絡詐騙易受騙重點群體及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財務人員等重點人群為突破口,重點開展警示提醒,最大限度地讓群眾了解防范常識,自覺抵制網絡詐騙犯罪。
(二)強化主動進攻,全警全力打擊網絡詐騙犯罪。依托“公安部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偵辦平臺”,靈活運用現(xiàn)有的偵查技術手段,最大限度挽回群眾損失,鎖定犯罪嫌疑人,全力偵破案件。一是依法嚴格落實受立案制度。嚴格落實打擊網絡詐騙犯罪“四個一律”要求,及時受理登記,第一時間通知打擊專業(yè)隊,第一時間錄入公安部偵辦平臺,第一時間快速凍結止付。二是堅定不移開展縱深打擊。充分利用防詐騙中心的資源優(yōu)勢,力爭在第一時間鎖定涉案銀行賬戶,確定涉案資金流向,繪制完整的資金分流數據“圖譜”,實現(xiàn)全鏈條打擊。積極開展深層研判,及時搜集涉案手機、網絡的落腳地、關聯(lián)人等信息,為偵查指明方向。三是不斷健全完善合成作戰(zhàn)機制。加強教育培訓,學習先進經驗和偵查手段,提升單兵作戰(zhàn)能力。組建專業(yè)隊伍,從有關警種抽調精干力量成立打擊專業(yè)隊,專司打擊網絡詐騙犯罪工作,務求實現(xiàn)“以專制專、精確打擊”。強化合成作戰(zhàn),整合刑偵、經偵、網安等力量,聚焦偵查破案開展深度研判,查找破案突破口。開展專案攻堅,對重特大案件進行重點督辦。
(三)強化協(xié)作配合,探索實戰(zhàn)性聯(lián)動打防措施。一是建立完善外部聯(lián)動機制。進一步健全快速查詢反饋、止付凍結、詐騙來源快速封堵等聯(lián)動機制。主動加強與網絡運營商、銀行等部門的協(xié)作配合,緊貼實戰(zhàn),聯(lián)席辦公,共享資源,聯(lián)手落實事前預防、事中滯阻等工作,做到“快錄入、快審核、快止付、快凍結”。一旦發(fā)生網絡詐騙案件,公安機關能在最短時間內鎖定嫌疑賬戶,錄入公安部偵辦平臺,阻斷犯罪資金流向,盡最大可能避免和減少群眾損失。網絡運營商、銀行、金融、公安要形成打擊合力[4],深入分析網絡詐騙給網絡運營商、金融、銀行業(yè)等內部的沖擊,責任共擔,合作共贏,打破壁壘,打通通道,全力爭取銀行、網絡運營業(yè)為偵查破案提供更多便利,開放更大權限,為偵查破案開通辦案綠色通道,盡最大可能的把網絡運營商、金融、銀行等部門的資源技術優(yōu)勢轉化為支撐偵查破案的強大動力。二是加大異地協(xié)作破案力度。及時掌握被騙錢款的流向,做好同類案件的分析串并。積極探索建立異地警務協(xié)作新機制,與流向地公安機關加強協(xié)作配合,密切溝通交流,積極爭取更多的偵查便利和更大的支持力度,力爭在最短時間內鎖定犯罪嫌疑人,摧毀詐騙團伙,從源頭上遏制案件高發(fā)態(tài)勢。
(四)完善基礎系統(tǒng)設施。基礎設施的完善需要資金的投入,以及對資金的充分利用。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開展網絡信息系統(tǒng)建設,必須以相應的建設經費和必要的硬件設施為基礎。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經費保障制度,確保網絡防詐騙信息系統(tǒng)建設的經費投入,必要時應將投入的資金天平向專業(yè)化建設傾斜,同時也要保證所有規(guī)劃的資金都足額落實到每個部門。要努力爭取各地的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把公安網絡防詐騙系統(tǒng)建設納入政府的規(guī)劃中去,建立起政府撥款為主,上級補助、社會贊助為輔的經費體制,要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落實系統(tǒng)建設經費。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硬件裝備的普及率,配齊配全相關設備,提高基層民警使用防詐騙網絡系統(tǒng)的能力[5]。關于在系統(tǒng)設計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性人才,很多時候需要借助外力,然而這種情況就會讓非公安人員輕易的接觸到公安系統(tǒng)內部的信息,這對于數據的保密有很大的風險。對于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公安系統(tǒng)內部的技術人員就人勝任系統(tǒng)開發(fā)的重任,但這還是今后我們的努力目標,就目前的狀況來講只能在挑選合作單位時要挑選有資歷有實力能夠簽訂保密協(xié)議的,要盡可能的維護公安機關的利益,保障數據的安全。而且在軟件平臺的開發(fā)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的工作特點和各個警種之間的需求,開發(fā)相應的軟件平臺。
四、結語
基層公安機關處在懲治違法犯罪的第一線。面對近年來持續(xù)高發(fā)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去思考電信網絡詐騙的構成要件,思考如何在犯罪行為發(fā)生前進行有效預防,思考如何在犯罪行為發(fā)生后積極挽回被害人損失并懲治犯罪行為人,這是基層公安機關所應考慮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曲曉燕,趙黎.公安機關有效應對網絡詐騙犯罪案件對策研究[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4).
[2]郝文江.網絡詐騙案件分析與防范對策[J].吉林公安高等??茖W報,2008(23).
[3]李一凡. 我國網絡詐騙犯罪的現(xiàn)狀及預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
[4]郝文江.徐麗萍,姜勁蕾,李翠翠.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治理技術研究[J].2016(09)
[5]李堯.當前網絡詐騙案件之特點及其偵查路徑[J].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