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勇 殷志佳
寫作具有功能性,因此寫作必須有作者意識、讀者意識、策略意識。所謂“作者意識”,就是通過寫作表達作者內心的真實愿望。高考命題,往往通過情境設置強化作者角色意識,激發(fā)作者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欲望。所謂“讀者意識”,即寫作的目的,就是實現和讀者的交流。高考寫作,讀者是需要快速評判的閱卷老師,最多40秒就要評判一份作文,能讓閱卷老師的鼠標多滾一會兒就算成功。那么,怎么才能贏得閱卷者的回眸呢?需從三個方面下功夫,即了解閱卷場,樹立讀者意識;把握命題趨勢,喚醒作者意識;提供思維學習支架,具備策略意識。
一、真寫作的鴻運:聽聽閱卷場的悄悄話,樹立考生“讀者意識”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高考作文備考以建立模式為主,比如開頭寫排比、對偶句,更可怕的是考前背幾篇文章,背幾段如李白、杜甫、司馬遷之類的材料,即可應對各類話題作文。所謂作文百變通,又俗稱“鞭尸行動”,也是傳說中“高考體”套作。其文辭華美,材料堆砌,但言之無物,虛假空洞。這種套作前些年在考場盛行,后來遭到各地閱卷老師的打擊,去年只能打到20分以下。那么,現在什么樣的考場作文備受閱卷者青睞呢?真寫作!即抒發(fā)真情實感,表達真知灼見的文章。考場真寫作之“真”,即引導學生真實地發(fā)現、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意義的,具有爭論焦點的現象、事件、觀點等。
二、價值與文化的自覺:看看命題者的小心思,喚醒考生“作者意識”
領會《新課程標準修訂案》和高考改革方案的精神,縱觀近幾年高考試題,特別是全國卷,發(fā)現高考作文的總趨勢是:倡導時代責任、國家意識、中華文化、民族情懷與核心價值。掌握命題趨勢的目的是喚醒考生的作者意識,從任務情境的設置來認識作者應該表達什么。
(一)命題走勢一:精選時代題材,激發(fā)考生使命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高考作文題必然反映(直擊或隱射)時代熱點話題,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生活,激發(fā)考生的時代使命。比如,2011年全國卷的“中國的變化”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大國崛起背后社會深刻的變革及各國家的前途命運。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的“語文學習”不僅是希望考生關注語文學科教育本身的問題,由于近年來人們對語文學習的漠視已經嚴重影響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更希望考生將學生階段性的語文學習與終身發(fā)展、國家的軟實力、文化自信結合起來,實現由個人到民族、由個體到群體的文化自覺。
(二)命題走勢二:主張理性思辨,倡導價值判斷
側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理解力與分析力),積極引導學生對事件本身進行深入剖析,由現象到本質,發(fā)表真知灼見。高考雖然文體不限,但議論文偏多,即便是寫記敘文,也主張寫復雜的自敘文,夾敘夾議,有深刻的理性認識。議論貴在立論,而高三的審題訓練重在封閉式立意,以防學生偏題,但長此以往,學生往往不敢立論。其實,現在審題難度降低,立意的關鍵不在于是否偏題,而在于是否有自己獨到的思考。要想提出真知灼見,必須明白立論不是是非判斷,而是價值判斷。所謂價值判斷,就是由題干的核心概念出發(fā),切合自己的現實人生,提出有說服力的、有價值的觀點。比如,2017年全國Ⅱ卷要求以三句文化名言為基礎立意。選擇的三句話,肯定是對自己深有觸動的名言,這三句中華文化名句之間的聯系,也只能是自己獨到的認識。名言對自己的啟發(fā)就是價值,由此提出的觀點就是價值判斷,三句之間的聯系,以及背后的文化原因,就是理性 思辨。
(三)命題走勢三:傳播核心價值,承遞傳統文化
高考作文必然要擔負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比如2016年全國Ⅲ卷小羽的故事,主人公的行為折射出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胸襟開闊;放棄小我小利,成就大事大功;助人自助,互利雙贏。這些品質正是當代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多人不理解,小羽作為生意人,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創(chuàng)新產品拿出來分享,不符合商人逐利的行為邏輯??!其實,這恰恰是命題者的匠心所在。先富之后,“自利”與“公利”的對抗如何化解?其解決辦法體現了小羽博大的胸襟、境界與情懷。考生作文也須有涵養(yǎng)、學識、胸懷、民族文化、道德倫理等價值體現。寫作的過程就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即所謂“作文如做人”。
(四)命題走勢四:樹立國家意識,滋養(yǎng)民族情懷
為什么要強化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懷的教育?從國外大背景看,西方精英價值正遭遇民族保守主義的擠壓。從美國特朗普上臺到歐洲難民危機,西方社會愈來愈重視對國家利益的看守。從國內小背景看,中國物質的強大遭遇中華文化的被損。中國人越來越有錢,但生活幸福感、文化自豪感卻嚴重缺失。加之,這些年中國教育渲染個人奮斗價值,削弱國家民族意識,讓很多學生只關注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而忽視國家民族利益的認同。因此,高考改革主張“國家意識、中華文化、世界接軌”十二字方針。如2017年全國Ⅰ卷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xiāng)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請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不管是其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涉及的社會生活面還是創(chuàng)設的寫作情境“幫助外國人讀懂中國”,都體現了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懷。再如2017年全國Ⅲ卷:恢復高考40年,很多考生只關注到高考這個關鍵詞,于是大談高考與個人夢想等,這樣的立意無可厚非,但卻不深刻,因為沒有抓住高考改革40年與國家發(fā)展的關系。怎么才能發(fā)掘材料中這一深刻意蘊,需要考生擁有“國家意識”。高考既關乎個人前途,也關乎國家命運。如果結合當前的新高考改革,那么境界就更高了。可以說,2017年三套全國卷作文題都體現了“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懷”,旨在增強考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五)命題走勢五:呈現多元題型,關注普世問題
作文題型多元化,諸如漫畫、新材料、詩歌、文化經典等。材料來源寬范化,諸如電視專題片、社會新聞、散文的核心事件、社會議論焦點、經濟領域的矛盾、教育評價的觀念、對青春的檢視、對成長的反思等,但不管如何多元,作文選題著重體現三個要點:其一,任務情境設置旨在喚醒考生的生活與閱讀的真實經驗;其二,對社會正能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事件的投射;其三,對當代社會思潮、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反映。如,2016年全國Ⅰ卷的漫畫材料關注的就是當前家庭教育中只重學習成績不重激勵成長的教育問題。
三、我們的真辦法:運用有效的思維策略支架
(一)圓融思維:以真判斷為邏輯起點,議論貴在說服人
新高考作文,學生面臨的困惑之一就是舉證艱難,論證缺乏邏輯性,析理空泛。
論證有理的關鍵是明確立論是價值判斷而非是非判斷。換句話說,考生立論的歸宿貴在說服人。多年來,高三議論文訓練有一個最大的誤區(qū):立論的目的就是炫才,或者說熟練掌握一個炫才的模式,以引起閱卷者的青睞。面對考場真作文,這種虛假的議論必須拋棄。應重建一種真實的議論態(tài)度,即議論貴在服人。
什么叫說服人?怎樣才能說服人?從思維方法講,可以運用圓融思維。所謂圓融思維,即不管從哪個角度立論,只要提供的理由準確、典型而充分,能說服人就行。從邏輯來講,只要確立的觀點是真判斷,論據就能說服人。
觀點的來源通常是回答三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就其中任何一點確立中心論點,然后找理由闡述,闡述的過程就是說服對方的過程,這個對方就是前文所講的讀者。所持的理由主要有三種:尋找真實的生活現象(現象說理)、依托經典的理論依據(引用說理)、運用典型的事實論據(舉例說理)。而現象說理又成了當前考場真作文的說理論據之最。
如:閱讀以下材料作文。
Highschool issues是一個討論高中生問題的學生委員會網站,目前正在進行一場在線討論,討論高中學校在促進健康習慣(比如健康飲食、睡眠和鍛煉)方面,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論壇的問題是:“中學應該為學生的身體健康負責嗎?”請給參加這次在線論壇的校長或其他同學寫篇文章,提出你的觀點,文中一定要包括勸說的理由和事例。
確立的觀點可能有三種:一是主張學校應該為學生的健康負責,一是主張學校不應該為學生的健康負責,一是主張學校應該有限度地為學生的健康負責。要說服的對象也就是潛在的讀者,可能是和你持相對觀點的同學,也可能是學校的校長。題干已經有任務情境的設定,這個任務情境也是為了喚醒考生的作者意識。
例文1:
從學生個人層面講,身體健康以及相關生活習慣將極大可能影響學生終生的生活質量。若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那么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便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日后的發(fā)展空間。
在學生一天十幾個小時所處的學校里,身體健康的教育力度有強到使學生懂得熬夜的危害性和健康的重要性嗎?中學時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鍛煉以及飲食習慣,可以讓他們在畢業(yè)后在社會中依舊維持良好的狀態(tài),不會輕易迷失在各大快餐店、奶茶店中消耗生命。學校應該培養(yǎng)的,是一種堅定的良好的生活習慣,應是為孩子長期生活造益的習慣。
從教育者以及學校層面談起,為學生的基本身體健康負責是優(yōu)秀教育者的道德修養(yǎng)。為了應付現實的應試教育,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選擇了“填壓”式教育,但與此同時,學生尚未提高的身體素質使他們無法承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進而影響心理健康,像機械一樣麻木地運作。
這位考生主張學校應該為學生的身體健康負責,理由是新聞報導學生有熬夜猝死等現象,屬現象舉例,列舉的現象是真實的,因此具有說服力。而且從學生個人層面、教育者、學校層面對學校不對學生健康負責的危害性做了深入分析。列舉的危害是真判斷。
例文2:
不過這并不代表學校需要對學生的健康完全負責。學校只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地方,所以重心也不能全放在學生身體健康方面。況且學校學生并不少,要實現對每一個學生的健康完全負責是不大可能的。中學不可以對學生的健康完全不負責,因為這事關乎學生未來的長遠發(fā)展,但同樣的,學校也不必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完全負責,因為學生的身體健康最終只能靠自己。學校若是負責過多,容易引起依賴心理,有些學生甚至覺得鍛煉壓迫天性,最終適得其反。這與當今部分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以致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狀況差不多,過分負責只會導致個體盲目,畢竟,過猶不及。
這位考生認為學校不應該完全對學生的健康負責,所持的理由是學校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發(fā)展,健康只是發(fā)展的一方面,而且學校學生多,負責不過來,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雖然沒有經典事例支撐,但闡述的理由是真判斷,能說 服人。
(二)多向追因:由現象到本質,將闡述引向深刻
新高考作文,學生面臨的困惑之二就是闡述不深刻。何為深刻,簡單地說就是由現象到本質,發(fā)掘事件或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并由此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怎么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思維方法為多向追因,即從以下三個向度追因——從個體向度分析,可以發(fā)現其道德人格、人生價值、生命意義、情感取向、審美趣味等原因;從人與人的關系向度分析,可以發(fā)現倫理道德、關懷信任、親情友情等原因;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向度分析,可以發(fā)現法律制度、集體心理、環(huán)境影響、歷史文化、哲學思潮、民族心理、區(qū)域文明等原因。例如: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來,哄搶事件在各地屢屢發(fā)生。如:2013年,湖南境內,一輛運載菠蘿的大貨車側翻,20噸菠蘿散落一地,上百名村民涌入高速公路哄搶。民警現場制止,告之違法,但仍然擋不住拿桶、拿麻袋源源不斷趕來的村民。最后,20噸的菠蘿幾乎被哄搶一空,損失價值近20萬元。同年,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境內,一輛發(fā)生事故的油罐車側翻在地,幾十名居住在周圍的村民和路過的人不顧危險使用礦泉水瓶、油桶以及汽車等工具從事故車輛上哄搶柴油……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至今,各地媒體報道的各類哄搶事件多達26起,哄搶的物資有食品、生活用品、汽油……乃至于銷毀現場的假貨。
哄搶的原因是什么?從三個向度追因,可以得出以下觀點:第一,從個體的角度看,可找出“貪婪”和“貧窮的思維”:物質貧窮、精神貧窮(有了還要去搶);第二,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我與他人)角度看,可探究出“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正所謂“人多力量大”;第三,從人與社會的關系看,從個體的行為放大為社會集體的行為,發(fā)現哄搶事件的要義貴在一個“哄”字?!皞€體的不規(guī)矩”放大為“集體的不道德”,有背后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原因。這樣的思路則是從個人與社會(自我與集體)的角度入手,可以得出“集體羞恥感的喪失”的結論。
(三)歷史文化思維:增加文化內涵,提升論證的歷史邏輯力
新高考作文,學生面臨的困惑之三就是在論證過程中如何選用文化經典事例來豐富文章的文化內涵。
怎么增加文化內涵?再像過去那樣套用文人的經典案例肯定不行,可運用歷史文化思維,即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問題,將問題引向歷史文化的深度,從而提升論證的文化邏輯力。所謂歷史文化思維,即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分析事件或現象演進的內因,從民族文化源頭、集體心理、區(qū)域文明、文化思潮等元素分析事件或現象產生的 內因。
2015年8月4日,英國廣播公司電視二臺播出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學》。該紀錄片制作方選拔了5位具備全英文教學能力的資深中國教師——都在中國教育體制內工作超過5年,并讓他們在英國博航特中學特設的50人“中國實驗班”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在紀錄片中,穿校服、做早操、選班干部、抄板書、晚自習小測驗、做眼保健操、升國旗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方式被應用在英國9年級的學生身上,結果卻“水土不服”,老師把學生訓哭,而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則讓中國老師“抓狂”,如面對中國老師大聲說“聽我講”“開動一下你的腦筋”,學生依然我行我素。
該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引發(fā)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有人認為,中國人講求的是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英國更尊重兒童愛游戲的天性,內在的文化直接反映在課堂上。也有人批評BBC片面、夸張,突出中國教育的消極面,忽視中國教育的進步。對此,你怎么看,請發(fā)表你導看法,按要求寫一篇 文章。
下面來看例文:
該讓孩子們多玩一玩了
玩所面臨的危機是世界性的。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調查顯示,從1979年到1999年,孩子每周失去12個小時的自由時間,用于有組織的體育運動的時間增加了一倍,而被動的參觀式休閑娛樂時間增加了5倍。日本攝影師萩野矢慶記曾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東京街頭拍攝兒童玩耍的照片,卻不得不在1996年放棄,因為充斥大街小巷的玩耍與笑聲已經消 失了。
世界性的問題,有世界性的原因。工業(yè)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但隨著物質條件的進步,玩卻被過度安排、過度編程了。規(guī)模和效率,工業(yè)文明的兩大特點從工廠進入了學校,于是棒球、體操、夏令營等有組織有紀律的玩,取代了無目標無要求的玩。玩也要玩出模式、玩成建制,要有品牌引領、有服務體系支撐。某種程度上講,玩的危機,就是工業(yè)文明的“有用”語境帶來的副作用。
該例文沒有簡單地批評中國教育,而是主張,注重有用的競爭教育是一個世界性教育危機。他從工業(yè)革命的歷史文化背景認識到社會變革對教育的影響,認為工業(yè)革命文化帶來教育競爭的加劇,從而導致孩子不能玩。這種歷史文化思維可將問題分析引向深入,增加歷史文化內涵。
(四)宏闊思維:滋養(yǎng)家國情懷,駕馭宏大 題材
新高考作文,學生面臨的困惑之四就是如何駕馭宏大的時代題材,并真切地抒發(fā)家國之志。
博大的情懷可以既通過豐富的閱讀反思與廣闊的生活體驗滋養(yǎng),包括生命、自然、國家、民族等,也可以培養(yǎng)一種宏闊的思維,從而擴展博大的胸懷和廣闊的視野,輕松駕馭宏大的時代題材,抒發(fā)家國之志。宏闊思維,即從自然到人類,從個人到家庭,從小家到群體,從群體到社會,從社會到民族,從民族到國家的逐步層進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如果能從以上范疇逐步擴展,我們思維的格局也會擴大,作文的家國情懷也就油然而生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的就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宏闊思維方法,可見,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帶有一種博大的家國情懷,所以才有黍稷之悲,才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傳統。例如:2017年全國Ⅲ卷關于高考改革四十年的材料作文,滿分作文《四十載家國之志》便是很好地例證。
四十載家國之志
——我看高考
憶昔考場場中試,望中盡是豪英。此后四十載,雖是“長溝流月去無聲”,但此心中的家國之志仍騰躍在考生心中,心迢迢綠水,似隱隱青山。國考四十春秋,不變的,是那一份家國情懷。
高考點燃的,是一個人奮斗的激情。改革開放的前奏,是七七年高考恢復的第一聲雷響,這華夏大地的春雷震響了鄉(xiāng)野間那沉沉欲遁的年輕的心。在牛棚馬圈里,煤油燈點亮了年輕人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在艱苦中執(zhí)著,在盡頭處超越,這第一屆考生如今已實現了當初對未來的承諾,伴隨著高考的規(guī)范化,選才的多樣化,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年輕的心在六月飛揚,更有伏櫪的老驥志在千里。高考,是個人無悔奮斗的所在。
高考托舉的,是家庭光耀的希望。我們總能于考場外看到那一雙雙殷切而期待的眼睛,那面龐,或浸染著書籍的茗香,或散發(fā)著稿卷的清芬,或姣好,或滄桑。面龐背后是無數家庭的希望與期待。從農村到城市,從邊地到內陸再到沿海,從廣闊的平原到陡峻的山地,高考為這其中的每一個家庭提供了平等的機會。高考面前,知識才是力量,才是一個家庭通往更高平臺的壓艙石。
高考指引的,是民族復興的方向。在國家傷痕初愈、百廢待興的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首先突破桎梏,恢復高考制度,讓知識、教育、創(chuàng)造與人才重回公眾視野。四十年來,經過高考,人才各在其位,各得其所,各求其索。高等學府中,是思想的碰撞與思考的痛感;師范學校內,是靈魂的工程師們接收“傳道授業(yè)解惑”之責;各類職業(yè)技術院校內,是美食的香味,是機器的轟鳴,是服裝的靚麗。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下,高考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為各行各業(yè)培養(yǎng)出了專業(yè)、適用的人才。勁往一處用,力往一處使,在高考的指引下,我們一步步邁向中華民族復興的征途。
國考年已四十,在這四十年間,高考由初生不習世務的嬰孩,成長為成熟理性的中年人。個中有迷惘、有彳亍,也曾迷失方向,也曾幾經改易。未來的高考之路,何其漫漫,不管形式與體制將如何變更,其初衷始終不變。
這便是,四十載家國之志。
這篇考場滿分作文提煉了三個分論點:“高考點燃的,是一個人奮斗的激情”“高考托舉的,是家庭光耀的希望”“高考指引的,是民族復興的方向”。分論點之間呈遞進關系,作者由個人到家庭,由小家到國家,層層演進,不斷深入,最后站在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高度闡述高考改革四十年的重要意義,思維宏闊,視野開闊,國家民族情懷博大?,F在高考作文就喜歡選擇這種宏大的時代題材,需要考生具備一種宏闊的思維方式,擁有博大的家國情懷,表達出來的家國之志才真切感人,否則就是大話、空話、假話。
總之,高考考場作文要想獲得閱卷老師的回眸與青睞,應具備作者意識和讀者意識,準確把握命題趨勢,熟練運用有效的思維策略,拋棄以往套作模式,抒發(fā)真情實感,表達真知灼見,真寫作,寫真文。
(四川省成都七中;610041)